听宝宝说话

简介:


这是一本权威育儿专家写给婴幼儿父母的科普书,内容贴近中国家庭的生活且容易理解。书中不仅介绍了0~6岁之间婴幼儿各领域的发展,以及父母跟孩子互动的重要教养技巧。还分析了婴幼儿各年龄段在生理、认知、语言、社会情绪方面发展的表现,帮助父母及早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处于发展的哪个阶段、是不是发展过慢或者停滞;帮助父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建立与孩子互动时重要的教养习惯和思路,建立依附关系。让父母用心去了解孩子,以合适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

前言:


      随着这些年生育政策的放开,我国新生儿的出生率同比以往有了明显的上升。同时,教育程度的上升,让更多的新晋爸妈,甚至二胎三胎的爸爸妈妈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然而很多父母明白好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也可以增进家庭幸福和睦,却苦于没有一套系统专业的育儿体系知识作为支撑。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本《听宝宝说话》就是一本写给婴幼儿父母的科普书。本书作者周育如是国立清华大学教授,对认知神经科学、社会情绪发展、儿童心智理论、亲子言谈、亲子互动等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经验和深入的研究成果,是早教领域的权威专家。由他主持领导的儿童发展与神经心理实验室深耕于幼儿认知发展、心智理论、情绪发展、社会探究与情绪表达,以及教育心理学、幼儿辅导等领域,并取得众多研究成果。接下来我们就从正确的教养观念、幼儿的四大发展面以及常见的育儿问题三个部分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正确的教育观念


      我们常说事情要从头做起,那么早教育儿领域的“头”又是什么呢?没错,是父母正确的教育观念。作者开篇就向我们强调,只有爸爸妈妈们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一些早教育儿的理念才有可能给你带来帮助。不少新手爸妈觉得,婴幼儿大多时间在睡觉,沟通也很困难,于其这会儿劳心劳神,不如等孩子长大点再说。然而,科学显示,人一生的发展中变化最快的就是0 ~ 6岁这段时期,大脑突触的联结、身体的发育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开展、社会情绪的学习、都在这6年有很惊人的跃升,到了6岁左右,孩子大脑突触的联结量会达到80%左右。可见,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头脑好身体壮,又聪明又健康,最需要投入的时间就是 0~6 岁,而不是6岁以后!而且,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养者,没有人可以取代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的重视和不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当新手爸妈意识到早教育儿的重要性,开始学习相关知识时,却发现坊间的教育信息众说纷纭、甚至自相矛盾。如何理性甄别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有用信息呢?要知道,教育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个人经验之谈”,这些人可能本身就是名人、对教育很有个人见解,或是他的孩子有特别的成就。另一种则是基于研究的结果,也就是经过科学研究反复验证后得到的结果。因此,面对个人经验类的教养信息,父母要记得把它当作“特例”,仅供参考。而对于科学结果应当重视,视为原则。当然,最终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多看、多听、多思考,打造贴合自身特点,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在选择幼儿园和幼儿教材方面,应重视内容取材要从生活出发,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应该是学习群体生活,并在幼儿园课程的帮助下让孩子各方面得以充分发展。因此,主题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孩子观察、思考、分享讨论、实际动手操作、合作解决问题得到的经验更加真实、完整而有意义的。


      当然,教育从来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有听话懂事的孩子、也有顽皮捣蛋的娃娃,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自然会涉及到奖励和惩罚。在管教过程中,父母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行为的诱因,透过事情的表面了解孩子的内在逻辑。对孩子的行为有了基本的判断后,父母可以通过认知教导加情感体验达成有效管教。先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在0-6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父母扮演照顾者、 玩伴,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关键的引导者与教导者。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在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 又能够符合社会的期待,这是孩子必须通过刻意的学习而来。带孩子一起练习,就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学刷牙,那就先示范一次给他看,并且一遍又一遍地带着他一起刷。其次,孩子知道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后,还应明白为什么应该做,而为什么不该做。父母可以通过同理心的教育,培养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让孩子由内而外感受到自己行为产生的影响。在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后,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对孩子加以鼓励。孩子做错事,父母管教重点应该是让孩子体认到他做的事造成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为这件事的后果负起责任。比如,孩子把别人的玩具弄坏了,父母不必生气打骂,但要让他补偿对方,用自己心爱的玩具去赔,下次他就会知道,玩别人的玩具要小心爱惜, 否则会换来让自己心痛的代价。


      无论是教导还是管教,父母都要摆正观念,要有投注大量时间精力的觉悟,给孩子必须的关爱和陪伴。事实上,与孩子的互动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父母的情绪、态度、敏锐度都是婴儿心智发展的养料。这份养料绿色有机优质还是化学合成劣质,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学习和付出。如果询问众多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后悔的事情,你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如果有时间,我会多陪陪孩子。你看,与其将来遗憾,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


第二部分:四大基本面掌握幼儿发展状况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可可爱爱,我家的孩子情况百出?宝宝睡不过夜怎么办?孩子哭了要不要抱?遇到这些问题让爸爸妈妈们皱起眉头,别着急,通过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以及社会情绪发展四大基本面向,作者将带领我们掌握系统完善的教养发展观念与技巧。


      首先我们看生理发展。生理发展往往是婴幼儿变化最明显、最直观的部分。平均而言,4 - 6个月婴儿体重就可以达到出生时的2倍,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2岁时则会达到约4倍;随着宝宝生理上的发展,爸爸妈妈们面临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新生儿的生物钟还没有完全贴合昼夜变化,爸爸妈妈往往半夜被宝宝的哭声叫醒,给宝宝喂食、换衣。“怎样才能让宝宝睡过夜?宝宝哭了要不要抱呢?”这是经常被提及到的问题。有些书中提到,希望借由让婴儿哭个够来训练婴儿睡眠,对此这本书的作者表示不能赞同。为什么呢?事实上婴儿长时间剧烈哭泣会造成脑内压力荷尔蒙飙升,可能会损伤脑部,这类方法有很大的危险。婴儿能睡过夜首先要有生理条件的支持,而不是狠下心强制训练就可以做到。所以父母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和性情来照顾宝宝。同样的,宝宝一哭就抱和一直哭都不抱都属于极端的做法,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常教导:婴儿哭了不要抱,自然就不哭了。然而,这么做或许表面上孩子可能不太哭了,实际上这是最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也就是说婴儿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论他怎么努力,都不会有人理他,这便是婴儿的人生放弃努力的第一步。所以,合理的做法是,当婴儿哭的时候,爸妈应该要去响应他,响应的方式不是—哭就抱,而是应该要去看一下孩子的状况,如果是喂食的时间到了,就喂他;如果是尿布湿了,帮他换。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哭泣时,根据他的需求有效地、恰当地响应他。


      生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大脑的发育,想要为孩子构建一颗好用的大脑,作者建议父母从影响孩子脑部发展的六个主要因素出发,分别是:遗传、身体活动、饮食、探索与艺术、关爱、学习。当然,遗传是先天的,不可人为改变,更多的是从其它几个方面入手。婴幼儿时期需要大量的感官和身体活动,身体的活动量越足,孩子不仅身体越强健,更重要的是,运动后脑内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会上升, 血清素可调节情绪并舒缓压力,而多巴胺不仅有助睡眠,还能改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果。因此身体动作发展好的孩子,不仅强壮健康,专注力与智力都较为优秀、 情绪也更稳定。同时,“健脑食物”包括了大量的深色蔬果、高质量的蛋白质、足够的水分、钙质、坚果和鱼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特别有益,而高糖分食物和食品添加物会对脑神经造成严重的危害,应避免孩子食用。此外,研究发现,伴随着强烈情绪的经验容易在大脑留下较强韧的联结,当孩子从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或参与音乐、舞蹈、艺术创作活动时,高度的心智投入和情绪激发可以带来最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所有爸爸妈妈想得到可以帮助孩子更聪明更优秀的活动都可以考虑在内。但这一切的基础,应该是足够的关爱和幸福的家庭环境。就像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有了生理的发展,孩子便有了认知发展的基础。认知,也就是孩子解决问题的心智历程,包含注意、知觉、学习、思考和记忆等活动,孩子通过这些心智活动来获得知识、使用知识并解决问题。在了解孩子认知发展方面,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两位发展心理学大师的理论。第一位是让·皮亚杰,他主张人类的认知有基本的心理结构。在婴儿时期,宝宝是通过知觉和身体活动来建立并精致化其心理结构;到了幼儿期,孩子会逐步发展出心理表征,孩子可以在大脑里面通过对心理表征的操弄来进行思考,而孩子本身主动的探索是认知成长的要素。因此,要让孩子认知成长,从婴儿时期就要多提供孩子感官体验的机会,允许宝宝依照自己的需求和步调主动探索环境。知识需要由孩子自己发现、主动构建,而非灌输式教育。另一位是维高斯基,他特别看重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并主张语言的使用、成人的引导和共同合作对认知发展格外重要。对孩子最佳的引导是在孩子目前自己做得到的能力上,再稍难—点点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适时地提供给孩子—点提示和引导,陪伴孩子或让孩子与同龄人一起解决问题,会对孩子的认知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在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父母还应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和智力发展。首先家长应当观察孩子不专心的原因,是否家长的期望过高,还是学习的内容不适合孩子,无法吸引孩子的兴趣。另外,缺乏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运动,也会让孩子专注力下降,而3C产品如电视手机会在视觉和听觉上让孩子被动专注,从而削弱了孩子主动专注的能力。这些原因都属于“假性多动或假性不专心”,只需要排除不当情况,孩子自然就恢复正常。也可以通过“注意力检查量表”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生理上的知觉缺失。若存在问题,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改善,并尽早学习辅助策略。另一方面,就孩子的智力而言,既有遗传的影响,同时也能够通过后天教导增进。作者在文中谈到了罗伯特· 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论”,即智力有三个组成成分,分析智力,创造智力和实用智力。以及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除了过去智力测验常测量的逻辑数学和语文以外,还包括空间、音乐、肢体运动、入际、内省、博物及灵性智能。可以看到智力的发展是多元性的,在教导的过程中不要只注意孩子在学业或纸笔考试上的表现,要多观察孩子在数理及语言以外的智能形式,并尽可能给予发展的机会。


      当然,语言学习能力也是孩子智力的表现之一。随着孩子生理和认知层面的发展,承载孩子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语言能力好的孩子,因为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学习的能力和人际关系也都会比较好;而语言能力不好的孩子可能因为理解不足或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 意思被误解,造成学习困难或沟通受挫,从而衍生出智力、情绪或社会互动方面的问题。在宝宝8个月到1岁多还不会说话的时期,父母可以教宝宝一些 “婴儿手语”来进行沟通,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智商,更可以提早口语的出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手语减少了婴儿因为无法跟成人沟通所造成的挫折感,有助减少婴幼儿情绪性的哭闹,可以让亲子互动更愉快。到孩子1~2岁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父母便可以从“语音、语意、语法、语用”四个因素来判断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刚开始说话常伴有娃娃音,一般到3岁半~4岁就可以清晰得发音咬字了,再通过观察孩子的词汇量和语法的使用,以及孩子说的话是否符合场景来综合性考量孩子的语言能力。

      同时,与语言能力相辅相成的阅读能力也是爸爸妈妈们需要留意的关键技能。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关乎孩子的心智启发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般来说, 孩子的阅读可以分成2个阶段:第—个阶段是学习如“如何阅读”,第二个阶段才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在0 - 6岁幼儿阅读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主要有3部分:第—是书本概念和文字概念的启蒙,这包括了解书本是什么、 文字的方向、 结构和部件等。第二是口语的引导,包括通过适当的技巧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以及培养幼儿的叙述能力。第三则是阅读动机和兴趣的培养,选择适当的读本以建立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孩子口语叙述故事,以及有意识得引导孩子注意、学习文字,来提高孩子的语言技巧和文字功底,从而能够让孩子尽早进入独立阅读阶段。

      当然,父母在关注孩子语言发展的同时,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便是孩子的情绪表达。一方面,在婴幼儿时期,婴儿通过“情绪的表达”也就是通过表情、 声音、动作,把自己内在生理状态和感受沟通给外界知道,让婴儿的照顾者可以了解婴儿的状态,从而大大提升了生存概率。另一方面,幼儿早期某些很重要的情感互动经验都可能成为我们成年以后情感互动内建的模式,在往后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处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孩子0-3岁的黄金时期,父母要重视与孩子的情绪互动,满足孩子被关爱的情感需求,不仅要让孩子理解情绪背后的意义,要应不断引导孩子运用一些简单的策略来调适自己的情绪, 把自己极端的情绪恢复到较低的激发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大概在四岁左右,孩子慢慢会对情绪有更深层的认识,发现情绪不只是—种行为或表情,而是内在的主观状态。

      与此同时,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思考也逐渐加深。大概在18~24个月之间,婴儿才知道镜子里的人是“我”,到三岁左右,幼儿才开始对“自我”以及“他人”的概念有所认知。2岁左右的幼儿就已经会选择互相喜欢的玩伴进行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朋友的选择也会越发成熟,从简单的游戏玩伴到彼此信任的密友。好的友谊将陪伴孩子走过漫长的青春路,这是手足、父母或老师所不可替代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当给予孩子创造培养关系的环境,让孩子有自己的时间和朋友一同学习和活动。教导孩子一些有利与人际关系的观念技巧,如同理心的培养,以及如何融入人群的互动技巧等。随着孩子社会认知的发展,有一项内容是无可避免要遇到的,那就是孩子的性教育和性别性教育。我们通常将“性”作为生物属性,而“性别”加上了社会属性。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性别教育,应该依照孩子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给予不同的内容。幼儿阶段可以帮助孩子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性别;小学阶段要教导孩子能够包容不同的性别,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到了青春期,可以给孩子普及更完整的“性生理教育”,让孩子有更科学系统的认知,在这基础上可以开始跟孩子谈论性和爱的议题。事实上,在谈论安全性行为、同性恋议题、婚姻的价值、情感的学习、家庭对人的影响等问题上,父母越正面越坦诚,孩子就越能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去思考诸多行为背后的价值,什么才是真正对他的人生有益的。进一步的,如何引导孩子让其行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成为一个不违背道德的人呢?作者提到了“道德自律”。“道德自律”可以理解为,孩子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判断,表现出合宜的道德行为。想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父母不仅要以身作则,充当孩子的榜样,还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分阶段培养。在孩子年幼,对社会规范还不清楚时,父母可以通过奖惩的方式,帮助孩子守住道德原则;当孩子的认知有一定成长后,再通过情景带入和情感体验等方式,将道德观念内化为孩子认知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疑难杂症”尽退散

      这一部分将带大家分析一些常见的让父母头大的孩子行为,以及应对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在分析具体问题之前,作者希望大家能够摆正看待孩子的角度。请爸爸妈妈想一想,平常是怎么看待孩子的呢?是由下往上看,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孩子正在进步,正要学习,孩子的成长充满无限可能?还是由上往下看,把孩子看成待改进的个体,他怎么这个做不好,怎么那个还不会,孩子的教养处处都是问题?前一种父母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后种父母烦恼的是如何去除孩子的缺失;前者的着眼点是 “人”,后者的着眼点是 “问题”;前者做的时“教育”工作,后者做的时“收拾善后”工作。可见,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该更多着重于的引导、协助、支持、启发。当孩子出现问题,应该先想想,是否已经把自己的部分做好,也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支持孩子发展所需的基本照顾。很多时候,如果发现有疏忽之处,只要父母愿意做一点调整或改变,很多时候,孩子的各种疑难杂症就会因此消除。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孩子还是有状况,接下来我们再具体分析。

      问题1:没完没了的吵架和告状

      这个问题常见于多孩家庭,弟弟妹妹出现让老大感受到父母的爱有所迁移。这样的感受是很真实的, 因此,要求孩子不产生嫉妒或难过的心情, 是不切实际也不合理的期待, 父母更不要觉得老大的心胸不宽大或不乖, 反而要站在谅解孩子的立场,尽量多给予关爱和支持。当孩子之间起冲突时,父母介入孩子纷争的目的应该是 “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解决冲突”,而不是“帮他们解决冲突” !只要父母站在同一阵线,家庭气氛是好的,小时候打打闹闹的孩子,终究会随着长大感情越来越好,爸爸妈妈不用太担心的!

      问题2:孩子说谎?

      关于孩子的 “说谎” ,父母在响应的时候要做—点分辨。年幼的孩子会觉得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也会把玩偶想象成自己的 友伴 , 爱着、 抱着、 跟玩偶说话,这些现象都是很自然的, 也是孩子的童心和创意的来源。比如孩子会说“我的玩具会痛”。这一类更像是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必要加以干涉。有时孩子会为了获得赞美或引人羡慕, 说一些并未发生的事来博取注意。往往这一类谎言的内容,反应了孩子内心的渴望。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清楚明白,随便乱说是不可以的,但也让孩子知道,他的渴望父母是在乎的,他可以通过合宜的管道来表达。还有的谎言,是孩子为了逃避惩罚所说的。最常见的就是虚报考试分数,或是考试分数低偷偷替父母签字。这一点其实也反应了反映出平常父母在响应孩子不当行为时, 采取的是责罚而非教导的策略。发生这种状况, 建议父母要调整方式,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 父母应该表达 “难过” 而不是“愤怒”,这样通过“情绪表达”可以有效引导孩子留意父母教导的内容。在少数情况下,孩子会恶意撒谎,例如他在学校犯错被老师纠正, 他回家就说老师的不是。这个时候父母要正视孩子的困难, 用心去帮助他, 不要纠结在孩子说谎这个点上, 而要仔细去了解状况,从根源解决问题。

      问题3:孩子脾气太坏,总是唱反调?

      面对经常生气的孩子, 父母第一个要检视的是,孩子的日常作息是不是需要调整,例如孩子是不是每天都太晚睡, 以至于白天必须起床却精神不济;或是孩子是否很少有运动的机会,导致身体循环不佳或荷尔蒙分泌不平衡。这些状况排除了, 再来考虑调整响应孩子的方式。如果孩子只对特定的人生气,比如讨厌爸爸或者妈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能要重新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和孩子的良好关系,不要让爸爸或妈妈任—方在孩子眼中变成坏人。如果孩子情绪调控的能力很差, 一有不如意就要发脾气, 这种只知用生气来表达自己的挫折的孩子其实很需要帮助。这时父母可以从两方面同时进行, 第一是做 “区别增强”。从“你不要做什么”转变为“你可以怎么做”,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可以适当无视,而孩子用说话的方式表达时要积极响应、鼓励。如此,边削弱他的生气反应 ,一边建立新行为,可以让孩子建立新的情绪反应回路来面对挫折情境。另一方面则是调整孩子习惯性的负面思维或负面反应,也就是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心态。最后,有快乐的爸妈才有快乐的孩子,情绪是会感染的,家庭气氛也是孩子快不快乐的诱因之一。所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美满家庭吧。

结语:


      那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婴幼儿在0-6岁是发展的黄金时期,首先父母要在思想上足够重视,良好的育儿教育才有了前提。父母不断学习的同时,要理智分辨各类早教信息,在管教方面要注重认知教导和情绪体验相结合。其次,孩子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绪发展相辅相成,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健康发展,都要给孩子创造健康发展的环境。最后,关于一些疑难的教育问题不要着急,多一点耐心,多一些陪伴,多观察,多引导,如果真实存在缺陷便早就医。以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珍惜和孩子的共处时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宝宝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