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学习之道,让孩子的学科学习不再困难

学生时代,我们需要为了考学而学习;工作了,我们需要为业绩出色而学习。

学习能力,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秘诀,值得欣喜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提升学习力的能力。

这项能力修炼的好坏程度,决定着你未来跑得快不快,更决定了你跑得远不远。

从小到大,很多人的学习靠的是死记硬背,而那时,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先理解再背诵。”因为理解了再背诵,让背诵也来的更轻松。

毫不避讳地说,青少年时代的我,学习靠的就是死记硬背,那时不知道是方法不对头?脑力不够?还是开发不全?

很多理工科公式记不熟,用不会,最终选择文科。而历史、政治、地理更是理解不透彻,背得不彻底,考试出题灵活变通,让我措手不及。

高考文综三科共计300分,我仅拿了160多分,成了拉后腿的科目,最终我也只能与二本学校相遇。

但自从我了解到《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经历和方法,我开窍一般,若让我再来一次高考,我至少会比那次强太多。

那时,如果有人在我耳边说上哪怕两句书中的方法,我的文科成绩也不会那么差了。

当然高考不再,向前看才是王道。我只能将这些方法积累起来,结合自身考学历程,做一个总结。

既可用于现阶段的学习成长,也可在将来与孩子开展学习交流,至少让他能够有方法可依,学习轻松且高效,不再重蹈覆辙。

一、没有成不了的事,只有不想成事的心

芭芭拉·奥克利,从小就对历史、文化、语言等领域感兴趣,但对数学、科学深恶痛绝,而且经常挂科。

年少时,在没有遥控器的时代,她居然不会调电视频道;甚至还看不懂挂在墙上的时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技术盲。

她高中毕业后去参军,在部队里获得公费学习俄语的机会,她对语言的兴趣本来就特别强,越感兴趣就越投入,越投入花时间越多,时间花的越多专业也就越精深。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对俄语的专攻,让她获得过奖学金,并攻读了语言文学的学士学位。

然而,四时有令,命运无常。命运总会在你如鱼得水的时候给你当头一棒,来一个措手不及。

就当芭芭拉·奥克利在专业语言领域的小天地里高枕无忧时,居然意外被调去通信兵部,成为了一名陆军少尉,就这样突然间被丢进了技术领域。

她顿时醒悟过来,未来退役不可能在语言学领域找到一份好工作,与别人争夺需求极少的文秘岗位是她不愿意经历的事。对未来职业的思索,好像正濒临失业危机一般。

而她也从同期服役战友身上,看到了学好数理知识的真实好处。于是她决定挑战数理,重新训练自己的大脑。好拯救这无常的命运。

刚开始学习他有着极大的挫败感,好像别人天生聪慧,而自己像只无头苍蝇,在书海里跌跌撞撞。

但是越学,她就越清楚里面的门路。原来不是没有天赋,是因为之前学习,发力位置错了。她的学习探索之旅,不急不慢,有着自己的节奏。没有因为别人比自己更超前而焦虑,而是瞄准自身优缺点,有的放矢。

最终她掌握了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她的学习如之前学习俄语般轻松自得,经过几番艰辛挑战,成为了工程学教授。

芭芭拉·奥克利认识到必须训练自己的大脑才能赢得人生,在不得不改变的时候,她选择了改变,也选择了艰难。谁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它必须得让你脱层皮,方可迎来涅槃重生。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做不成的事呀,有的只是你不愿意去做的懒惰心。一旦你下定决心了,必定惊艳所有人,包括你自己。

人拥有无限的潜能,希望你不要自己埋没了自己。

二、知识概念组块化,归纳总结少不了

如果要熟练地掌握学科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那什么是概念组块?就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把要处理的信息构成概念组块,可以使大脑更高效地运转。只要把一个想法概念化构成组块,就不必纠缠于所有微观的基础信息了,因为你已经学会了提纲挈领组成了组块,有它就足够了。

比如一提到数学中的勾股定理,我们仍记得老师那时会给我们论证勾股定理是怎么来的,将这个概念组块化成为公式,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对这个概念组块的背景、来源、运用都弄清楚了,才能算是理解了它。

又比如我们如果看了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就会知道,里面有一个非常实用的RIA拆书法。其中,R是代表原文摘抄;I是用自己的话描述原文;A就是自己对这个知识的运用。

如果你能理解的话,这个I用自己的话描述原文,就是一个概念组块化的过程。你将R中的一大段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一句话总结出来,从而就形成了概念组块。

概念组块化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只有当你理解了,才能精准地归纳概括文段。这也是一个化繁为简,以简知全的过程,只要你一提到这个简化了的概念,你就能够细化描述出整个流程,以及其代表的含义。

无论学习理工科还是文学科,理解概念是基础,这是解题的基本,是知一而解十的秘诀。所以,理解后再记忆。不要死记硬背,是最简单的真理。

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学习,从俯瞰角度入手,纵观全局,这种方式充分理解了概念,能够运用概念来处理全局微观事务。另外一种是自下而上,是一个从微观学习到概念组块的过程,是一种基础的学习方式。

当然,自上而下的学习方式首先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学习作为基础再开展,才会产生效果。毕竟有了基础垒砌,形成了学科体系化,才能俯瞰全局,达到各种方法取之不竭的效果。

那如何构建组块呢?这里分三步走。

1.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进行组块的信息上。

注意力在哪,你的收获就在哪。所有的思绪都为了概念组块而来,也可以通过跨领域联系、类比,更容易理解所需概念化的内容。

2.将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若要概念化,就得彻底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了才能穷尽概念的含义。同时,为日后看到概念就能知晓全盘脉络做铺垫。

3.获得组块的背景信息,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进行组块,还应该要知道何时何地来使用他们。

任何知识都有它的临界性,了解一个知识就得穷尽这个知识,将其背景信息熟知,为什么说成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呢?就是因为任何一个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需要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特定场域下才能实现。

我们需要做的就概念组块好之后,多去练习,从而培养在多样环境中用多样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概念组块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将一件复杂的事,概括化了,这就掌握了化繁为简的窍门。

三、辅助性学习习惯,让学习效果更佳

学习中,“学会理解”是极其重要的,而光只是理解,就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已经掌握了”的错觉。就好像高中我们做数学题,乍一看题目想不出解题思路,想了好一会,还是不会;就开始看答案,然后一拍脑门,原来是这么回事;此时你以为自己已经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但是当再次拿出原题给你做的时候,你还是不会。

所以理解了,还要能够记住,更要能达到终极目的---灵活运用。达到这三点,这里还需要四个辅助性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效果更佳。

1.及时复习和回想。

学习了新概念后,在一天之内就要复习到位。大家都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前面两天如果不复习,记忆程度直线下降。

学习永远不用贪多贪快,这样会扰乱心智,完全不利于学习吸收。做题也不用贪多,按照知识点一个个去找对应题型消灭升级。

学习过后,利用碎片化时间回想,回想的过程就是概念组块的过程,经常有意识地回顾总结概念组块并牢记,慢慢积攒更多的概念组块,相当于解决方法在累加,更利于找到解决问题办法。

2.间隔穿插学习和经常性练习

如果我们今天需要记一篇演讲稿或者几个公式,有些人可能会安排一大块连续性的时间放在这项任务上,但是在这段连续性的学习时间里,你会发现自己没有太大的突破,可能还会越记越混乱。

但此刻如果你马上转战其他科目的学习,再过一个小时候返回来复习前面的内容,会惊奇地发现你居然已经记住了,记忆效果比过度沉浸在一个领域好,这就是间隔穿插学习的好处。

如果把我们学习的过程比作砌墙,那学习好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是垒砌砖头的过程,第二是在垒砌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水泥凝固时间。这样砌的墙才不会倒塌。间隔穿插的间隙就是在沉淀凝固。

理解了概念组块后,就要重复和不断练习,以此创造固化组块;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在不同背景中大量练习,这样有利于提升在不同环境背景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3.充分利用分散模式

解决问题时,大脑有两种模式,一种专注模式,另一种是分散模式。

我们可能下意识觉得专注模式更有利,但其实,专注模式只是在利用我们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会有一定的问题解决局限性。

而分散模式,就是站在全局,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找到从前没有碰到过的方法。从这来看,其实分散模式更有利。

而发散模式,是需要我们以轻松的态度对待的。例如可以去散散步,可以睡觉等。我们也会发现其实很多作家就喜欢出去散步,这是灵感的来源地。

而爱迪生在创作无感的时候,经常会右手拿一颗弹珠,脚边放一个铁盆,然后坐在椅子上睡觉,当快要睡着的时候,右手的弹珠就会掉落到铁盆里,将他震醒,此时灵感和想法也会更多起来。入睡的这段时间,爱迪生就是运用了发散模式来思考,潜意识部分可以在睡觉这时挖掘些出来。

有时,太勤奋了,也是一种病,所以劳逸结合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结尾

学习,既需要毅力决心,也需要耐心专心,更需要方法得当。

恰当的方法+坚定不移的执行力,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太差。

愿你:所学皆有得,所得皆欢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领悟学习之道,让孩子的学科学习不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