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码头”打出的江湖气

“打码头”走出来的江湖气

“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往江边走”这是我听过最具江湖气息的武汉民谣。

这是汉正街一位年过九旬的老爷爷跟我说的。

对此,颇感兴趣,那么,汉口江滩码头文化广场走起。

汉口江滩码头文化广场位于蔡锷路的入口也就是明珠豪生大酒店对面的粤汉码头门内,里面有浮雕、铜像,这个地方就是码头文化广场。武汉的崛起,离不开码头,武汉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码头。

武汉因水而起,依水而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武汉码头的文化精神和风骨。码头文化广场,最直观的就是那一座座铜像栩栩如生。

图片发自App



#洋人#

图片发自App



#艺人#

图片发自App


#车夫#


图片发自App



#挑夫#

图片发自App


#船夫#


图片发自App



#码头工人#

图片发自App


#账房先生#

图片发自App

#阔少阔太#

图片发自App


码头文化广场,把武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浓缩成一座座浮雕,展现在游客眼前,城市发展的脉络一目了然。

“大武汉”这个在每个武汉人口中津津乐道的词,想必在当时是何等的繁华。我不禁查阅典籍回顾和反思历史。当下“闯码头,打码头”这些词语对我们来说极为陌生。但是我想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里的码头一定每天都上演的拉帮结派,血雨腥风,自成一片江湖。

在《汉口竹枝词》中描述“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人”“石填街道土填坡,八码头临一带河”“市声朝喧喧,烟色昼暝暝”“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我想全国各地的帮派、贾商、挑夫、商会、会馆、洋人、阔少阔太、账房先生、工人等等云集于此。他们打着赤膊谈笑风生、抽烟、喝茶、做着买卖。对了,可能还有知音号上所表演的那样,周边穿着旗袍匆忙走过的淑女,别离的恋人、拎着皮箱的绅士,吆喝的小贩。我想这就是老人口中的“打码头”吧!


图片发自App

【汉口崛起&九省通衢】碑记曰: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因汉水改道,原一片沼泽地的汉口淤积成“泽国舟为市,入家竹楼起”的新兴商贸港城。明末战火一度使汉口化为废墟,但二三十年后,又迅速恢复,成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不夜港。碑记曰: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清廷规定汉口为两湖地区的淮盐分销口岸,使其有“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之誉,“九州百货备集之所”。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汉口已发展成“人烟数十里,行户数千家、典铺数十座,船舶数千万,九洲诸大名镇皆有让”的鼎盛期,有“九省通衢”之称。

图片发自App


【武昌禁烟】碑记曰:1838年前后,武汉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吸食鸦片成风,当时到武昌上任的湖广总督林则徐拍案而起,拟就《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随即在汉建禁烟局,制定地方法规,展开禁烟,成效卓著,开全国禁烟运动的先河。

图片发自App

【汉口开埠通商】碑记曰:1863年,汉口正式开埠通商前后,西方列强十余国的数百余家行商接踵而至,相继瓜分城市土地,划定租界,开办洋行、工厂、银行,并在长江水域和陆城建码头、修仓库、辟航线,以控制武汉市场、向内地掠夺资源,使武汉港突变为半殖民地港口。


图片发自App


【近代工业的兴起】碑记曰: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在武汉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及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铁路、推广邮政、发展电讯,为武汉工业近代化特征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图片发自App

【长江在咆哮】碑记曰:1927年1月3日,为庆祝北伐胜利,汉口各界群众在江汉关附近集会,遭英帝国主义水兵武力镇压,海员工人一名当场身亡,码头工会会员一名重伤,与会群众三十余人受伤。5日,武汉各界数十万人冒雨在沿江大道示威游行,一举收回英租界。 

古往今来,我对武汉的这些“淘金者”们的敢打敢拼、积极进取、包容豁达精神深深表示敬畏。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年老年少,只要你敢拼敢做,相信你一定能在武汉这片“江湖”里出人头地、安家立命。

改革开放后,随着陆运、空运的迅速发展,码头运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人说武汉码头文化过于火气重,武汉方言比较粗鲁,别有一种江湖的狠气。在这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也有人在思考着将这荆楚文化是继承或者遗忘。武汉码头经济文化已落下帷幕,等待我们是高质量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前辈敢打流血,我辈也应自强不息,码头的江湖已不复存在,但“打码头”精神会引领着我辈青年复兴“大武汉”。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码头”打出的江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