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不想上班?《倦怠》:青年人的疲惫与无奈是整个时代的伤疤

不论是“打工人”的调侃,还是“摸鱼”“划水”的自嘲,我们好像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在与日递减,开始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

按理来说,身处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在这种强调高效工作的大环境下,应该变得更积极、更投入才是,怎么反而很多时候都是在低效处事,整个人有种浑浑噩噩的感觉?

波波夫是一名科技专栏的作者,他一直关注着这个被科技改变的世界。六年来,他经营着碎片化写作的公众号,却在疫情期间无数个漫长的日夜里,逐渐感受到耐心被慢慢消磨,热爱被一种无力感侵蚀,作为记录自我乐园的公众号也从周更到月更,甚至到双月更,乐园也变得日渐荒芜。

他开始寻找原因,最终发现短视是症结所在。因为短视,才会盲目追求热点,而忽略选题在更长时间段里的意义;因为短视,才会在工作和生活的切换中,没了重心,走向奔溃;因为短视,才会从踌躇满志到志气消亡,没了战斗力。经过深刻思考之后,便有了《倦怠》的诞生。


在这本书中,波波夫从那些接近退出社会、几乎不工作的人群开始,带领大家重新审视工作意义。在父辈经验无法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关键性意见的时候,或许这本书可以让职场中那些99%的基层社畜,找到如何让自己尽可能快乐一些的办法。出于对短视的摈弃,这是作者具有长时段价值的选题。


2019年的5月份,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工作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青年对于工作的倦怠感,这一久被遮蔽的问题终于被重视起来,与此同时,这也揭示了背后隐藏的更为严峻的一面:近年来,这种倦怠感有逐步扩散的趋势。

《倦怠》一书聚焦此问题,对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数据进行了相关引用,从此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考察范围包含全球范围内各类青年的就业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也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工作倦怠”从大学毕业迈入社会时就已经开始,也一直深受它的困扰,“波波夫的《倦怠》,落笔都是真问题,这里没有无病呻吟,直面青年的苦与痛。这不是一部血泪史,而是一部关于青春与梦想的求生壮歌。”作家熊太行这样评价。

该书提出,在现如今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青年一代所从事的“工作”被重新定义,工作的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能否有效解决“倦怠”等问题?因为你我感受到的青年人的“工作倦怠”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体感,并不只是“丧”而已,背后深藏着的问题极其的复杂。

我们对工作倦怠的疑惑,《倦怠》一书也许能够给我们找到答案。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解决倦怠的书,也会是一本青年的治愈之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你不想上班?《倦怠》:青年人的疲惫与无奈是整个时代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