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传奇》写自己的传奇:张爱玲33堂写作课,华美与虱子的锦袍

或许一个人从接触书籍之始,就注定这一生只会偏重于一类书。其他类别仅只做为参考,如同爱吃甜食的,总离不开小甜点,过酸过咸的风味,只是蜻蜓点水,虚晃一枪而已。

早年除了《红楼梦》及琼瑶阿姨的书,能够接触最多的便是张爱玲的书。14.5年纪,读得似懂非懂,然而世态炎凉的感受却雕刻在骨子里。

这段时间陆续收到不同版本的张爱玲传记,静静重温了一下那些璀璨的文章和身世,当年书中不完整的几桢豁然开朗,一个片段接一个,高清的浮现于眼前,我为她小说痴迷的同时,也不禁再次感到一种宿命与怆然直击心房,读她的故事就是读她的人生,已分不清哪些是虚浮于水面哪些是真实存在,无论如何,好过于沉在史海成为密辛。


她在写故事,也在写自己,看故事的人在读故事,也在故事中寻找自己。

如同戏里所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哪有什么赏心乐事?

只不过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读这本端木向宇老师写的《张爱玲的33堂写作课》,就是一边向张爱玲的文字深处索取技巧,一边窥探她的生活,再一边心里暗暗叫劲替她拈虱子般的感觉。

看似精明世故的张爱玲,厚厚的高傲外表下,所包裹的仍然是一颗属于小女人的心灵,脆弱敏感,旅途寂寞。

端木老师一改其他写张爱玲传记的方式,以新颖的角度探索张爱玲的创作本质,阅读了大量她的小说、文献以及影视剧本和创意写作类书籍,从她的33部作品及生活背景和心路历程里提取精粹,一路为我们解惑。

让我们能够在张的小说中看到创作过程,思考方向,对于喜欢她小说的张迷们,和喜欢写作的朋友,有着双向滋养。

端木向宇现为江苏省作家十佳第十批签约作家,出版过十多部作品,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

笔下的文字内涵丰富,言之有物,既有张爱玲的家世揭密,也有她的创作背景和缜密心思及写作手法,这些雕梁架构了她作品中斑驳闪动的金粉,细密意象织成的彩锦,缺一不可。


一、不甘没落的家世密密织进故事中

张爱玲的家世曾经煊赫过,后来又没落了。而她的母亲是新派,长年在国外留学旅居,姑姑也是洋派人士,可父亲却是封建遗老,这种强烈的对冲,再加上儿时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使得她在年纪小小的时候就世故而老辣,文字超然脱俗

幼时熟读诗词古迹,少年时就读香港,能够熟练运用英文写作,中西语言并杂丰富了她的写作视野,她的第一部小说《第一炉香》用着《红楼梦》里的背景和语言,却写着香港最时尚的交际圈,强烈的色彩与中西文化打造了这篇成名作。

张爱玲的小说色彩鲜明,她在起承转合、色彩联想、心理描摹、场面转换等方面均运用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技巧、在其创作的 文学作品里,展现出一个灰暗和苍凉的世界。这种情调却又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生经验与遭遇,合乎市民阶层的审美倾向。

这是端木老师评价其写作特点,精准清晰,让我们对故事的了解增进一层。

张爱玲擅于造境,寥寥几句话就带我们进入另一个魔幻般的世界,那个世界究竟是存在于她童年记忆中,孩子般的眼睛看到的影像?还是幻想于她脑海中,通过她文字魔力构造出来的呢?也许兼而有之。

就我们所了解到的是,笔下的文字和她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炉香》里的姑妈,很可能就是她的母亲黄逸梵。

她从父亲家里丢了半条命,逃出投奔母亲,母亲曾经问她,要学业还是要婚姻。这正是小说中姑姑问她的。

她选择了去香港学习,可是战乱使得她的学业终止,而母亲的希望却是培养出一个交际花。

这或许正是她创作《第一炉香》中薇龙这个矛盾、复杂人物的素材来源。


二、琉璃瓦般的世界藏着她对现实的无望

《第一炉香》中的结局,薇龙爱上了乔琪乔,甘愿为他出卖自己,用青春换金钱供养他。

她之所以愿意为这样一个花花公子牺牲自己,不如说她是爱上了爱情的本身,爱上这种供养别人,自己被需要的价值感,还有那虚假之下凉薄的温情。

这和许多女孩子一样,但她又是清醒的,她明白现实的残酷最后会如何被揭穿,所以她把故事剖开来看,以文字做刀,解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即便如此,她在遇到胡兰成的时候,依然一头栽了进去。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出来。

后来胡兰成一路逃命,张爱玲一直供养,直到最后心死分手,还给了他30万的书稿费。

这些费用都是她一个字一个写出来的,却大方舍得,后来亲生弟弟因生活困囧,向她讨借生活费,被她一口回绝。

在金钱上,她如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吝啬到连感情都不愿付出的人,但对胡兰成,她大方是用金钱划清两人的关系,很决裂,也很心死。

这方面就真有些薇龙走了前路,而她沿着自己编好的剧本演了人生大戏一般的感觉。

张爱玲是一个用情绪为针,以自己经历为线,文字为布,刺绣出一片天地的作家,虽然时光荏苒,因为时代的变迁,到了最后,她的文字如同她在《茉莉香片》中描述的一样:

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在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还在屏风上。


这又是她一个关于命运的谶语。

她一生66年专职写作,100+作品问世,但后三十年,文字却如同褪色的凤羽,被香烟烫得卷了边子,《秧歌》《小团圆》《雷锋塔》《怨女》都只是儿时小说的重新誊写,再不见新意。

而她,在美国的初期,贫病交加,依然不肯放弃文学,死也要框死在屏风上。

曾经多么耀目,结局就多么凄凉,她也活成了自己笔下的一只凤。


看张爱玲的小说,如同看她的人生,你看得有多深,理解有多,就能够在文字汲取多少对世事的看法。

与其活在诗情画意的假象中,不如走入张爱玲血淋淋的真实唯美世界里。

感谢端木向宇老师的点评,让我对从少年时代就喜欢不已的张爱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用端木老师的文字来结尾吧:人人都有自己不愿提及的往事,人们宁愿把这些往事埋藏在最深的角落和,也不愿它接受阳光雨露,更不愿它被轻易触碰。

而张爱玲是生活的勇者,她用笔,用一生在治愈自己童年、少年时的伤,我相信,她虽然最后孤独离场,却已然缝补好自己的命运之殇,安然离开了人世,我们祝福她吧!

更多书评请关注weixinhao:人鱼薇沫的成长海洋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用《传奇》写自己的传奇:张爱玲33堂写作课,华美与虱子的锦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