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2》

目录

3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秘不发丧

3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沙丘政变

3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李斯变节

3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二世乍立

3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巩固地位

38,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李斯之死

39,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胡亥之死

40,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赵高之死

4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子婴亡国

4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皇陵之谜

4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盗陵毁陵之谜

4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汉儒评秦

4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4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千古一帝

4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难说再见



3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秘不发丧

秘不发丧的原因(稳定):

1,遇刺客,缝盗贼,天下不稳。

2,无皇后,无太子,丞相为难。


3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沙丘政变

沙丘政变:改写了秦帝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扶苏:扶苏是秦始皇特别喜欢的皇子,因为替被坑杀的术士求情,被秦始皇赶出去修长城。秦始皇病危下诏要召回扶苏,不知为何,死了之后诏书没有发出去。

赵高:为人勤勉;小篆写的特别好;通法律。成为秦始皇的近臣。

胡亥:赵高三次劝胡亥,成大事不拘小节;胜德不辞让。

近臣变重臣:赵高需要找一个受宠爱,好忽悠,傍得上的皇子。(秦始皇宠爱扶苏,但不好忽悠,赵高也傍不上。这就想到了胡亥)。

一个人对诱惑的抵抗是有限度的。

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扛得住。

软肋:利害,就是软肋。


3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李斯变节

赵高劝李斯:你比不上蒙恬(扶苏很可能用蒙恬为相);秦国的丞相没一个有好下场;胡亥也适合当皇帝;听我之言封侯,不听我言祸及子孙。

蒙恬:蒙恬祖父蒙骜(ao),蒙恬的父亲蒙武,蒙恬的弟弟蒙毅是秦始皇的正卿(兄弟俩一文一武),蒙恬祖孙三代都是秦国元老重臣。

干部源自熟悉,提拔的多为熟悉的人。


3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二世乍立

扶苏的优势:

        1,皇长子;

        2,遗诏中的合法继承人;

        3,在朝臣和皇族中有影响力;

        4,手握重兵(长城军团);

秦朝有两支大军:一支是蒙恬、扶苏控制的长城兵团30万;另一支50万,征南越未归;咸阳基本上没有能战的兵力。

扶苏的劣势(信息不对称):

        1,不知道秦始皇病故;

        2,不知道遗诏立他为太子;

诏书赐扶苏死,蒙恬死,蒙恬为主帅,扶苏为监军:

        1,扶苏: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扶苏自杀;

        2,蒙恬劝扶苏:陛下在外(迅游),未立太子;我统重兵,你为监军,肩负重任;单车一骑,岂能轻信;(再次)请示皇上,再做决定,自杀不晚;

蒙恬明显比扶苏有政治经验,当蒙恬不知道秦始皇已死,如果蒙恬知道,直接30万大军杀去,扶苏继位没悬念;此时赵高、李斯拉着臭鱼在外面转悠,等待扶苏的死讯,还不敢回咸阳。听到扶苏已死,马上回京登基。

为什么不担心秦始皇别的儿子争皇位?

        1,没必要:政治制度,决定了政治能量,秦始皇的郡县制,使得秦始皇剩下的20几个儿子,都没有被封侯、封王,所以他们都没有政治实力,都不能够在政坛上呼风唤雨、一展拳脚;这就决定了,秦始皇的儿子们,都只能成为一个一个被别人待宰的羔羊;扶苏已死,胡亥有赵高、李斯支持,已胜券在握。

        2,来不及:只要除掉扶苏,别的慢慢收拾;

政治制度,决定了政治能量;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能量;


蒙氏兄弟被杀:赵高担心蒙氏兄弟不听自己的,而且蒙毅曾经判过赵高死刑,有仇。

蒙恬:我蒙氏三代忠臣,毫无愧疚;虽然我身在牢狱,一声令下依然可以让30万大军杀进咸阳;我之所以不这样做,只是不想辱没祖上的英名、荣耀。蒙恬服毒自杀。

小人的核武器是:诬陷。(赵高诬陷蒙恬曾经反对秦始皇里胡亥为太子,胡亥就信了)


谁是沙丘政变的受益者:

        1,临时的受益者:胡亥、赵高、李斯,这三个人,做的是埋葬一个帝国的勾当;帝国崩溃,他们都会受到惩罚。

胡亥:当皇帝。赵高:做了高官,政治上进步了;李斯:保住了自己丞相的位子;

        2,最大受益者:刘邦(比秦始皇小两岁)。还有那些蛰伏在民间,尚未登上政治舞台的人,如:张良、萧何等。

谁是沙丘政变的受害者:

        1,扶苏:皇长子,又是诏书钦定的继承人,本来该当皇帝的人,稀里糊涂的死了;

        2,蒙恬、蒙毅兄弟俩,也是不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死的;

        3,最大的受害者:秦始皇,自己创建的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毁掉了自己的国家,而且自己的儿子、女儿们也被胡亥杀光。


3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巩固地位

皇帝的合法性:

        1,皇帝指定的继承人。

        2,皇帝继承制度明确继承人。

        3,逆袭皇位,在位期间有辉煌的政绩,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逆袭皇帝普遍心虚,往往夹着尾巴做人,李世民容忍魏征,夹着尾巴一辈子,成就辉煌。


胡亥证明自己合法性的方法:

        1,加强祭祀;

        2,尊崇始皇帝庙;

        3,迅游天下;

        4,大兴土木;

胡亥心虚:

        1,怕大臣不服;

        2,怕皇子争位;

赵高献计:

        1,杀旧臣提新臣,培植个人势力;

        2,杀皇子除公主,解除后顾之忧(皇族内部大屠杀,杀光了秦始皇20多个儿子和12个女儿);

一切统治者培植个人势力最毒辣的一招:贫者富之,贱者贵之(赵高)。


沙丘政变的必然因素:迟迟不立太子;迟迟不立皇后;诏书变遗书;赵高的敏感和操纵得法;李斯变节;扶苏的愚忠愚孝;皇帝制度;

沙丘政变的偶然因素:秦始皇病死沙丘;胡亥偶然参加第五次大巡游(前四次都没参加);蒙毅出差未归; 召回扶苏的诏书没有发出。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大臣不敢怀疑皇帝的任何决定,所以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为野心家、阴谋家借皇帝之名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根据。(没有人敢怀疑被篡改的遗诏)


38,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李斯之死

李斯是政治家,赵高是阴谋家。政治家很难斗得过阴谋家;李斯被赵高作为一个政治对手给除掉了。

李斯之死:

        1,赵高野心勃勃。

        2,李斯自己难辞其咎;(倡导严刑酷法)

        3,皇权制度难抗;(满朝上下看皇帝脸色行事)


39,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胡亥之死

政治事件:指鹿为马。杀重臣排除异己。

杀掉胡亥的原因:权利(赵高位极人臣,想要更大的权力);避险(畏惧胡亥;隐瞒了义军的严重性)。

赵高愚弄胡亥:隔绝;断臂(胡亥年轻无经验,全靠老臣,好多重臣又被杀,无人可用)。

赵高真是名副其实千古罪人:主导沙丘政变,杀掉了嬴政所有的儿子(扶苏、胡亥、等所有的儿子,所有的女儿),蒙氏父子,杀掉三大重臣: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


40,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赵高之死

秦王子婴杀赵高,灭三族,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

子婴:秦始皇的弟弟。

赵高想当皇帝但又不敢当,所以立子婴,因为地方起义,秦国变小了,所以不再称皇帝改称秦王。

坏人:一种是对所有人都坏;一种是对大多数人坏,对少部分人好;赵高是对所有人都坏。


4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子婴亡国

子婴当了46天的皇帝,刘邦攻入秦王宫。历史没有给子婴机会。子婴投降,被项羽所杀。

英雄:时势造英雄。

章邯:少府,九卿之一,在秦国危难时候,力挽狂澜。六国复国,章邯疲于拼命,赵高嫁祸章邯,章邯不得已投降项羽,项羽活埋章邯军团20万。

秦军兵力:50征南越回不来;30长城军团被项羽消灭;20万章邯军团(决定秦朝命运)。

项羽活埋20万:这20万章邯军,都是刑徒,都是亡命之徒,特别能打,项羽不放心,全部活埋。

郦食其(li yi ji)、陆贾:顶级说客。


4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皇陵之谜

4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盗陵毁陵之谜

秦始皇陵应该是完整的。


4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汉儒评秦

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基本上是全盘否定。

贾谊 《过秦论》:“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hui),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在一个制度中,如果有一个人不受约束,他将成为制度的破坏者。集权的制度本身,终结了王朝。


4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唐代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基本一致:暴君。但也出现了对秦始皇肯定的看法。

古人政治智慧:以秦始皇为反面教材,警告当世皇帝。

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做注释的文化现象:

汉代:秦代以前的著作,汉代人读不懂了,所以汉代人为秦朝之前写的著作做注释。

唐代:汉代的著作,唐代人读不懂了,唐代学者为汉人写的著作,做注释。

唐人做注(都是唐代顶尖学者):

        1, 张守节:为司马迁的《史记》做注,写了 《史记正义》。

        2,颜师古:为班固的《汉书》做注,写了 《汉书注》。

        3,李贤(章怀太子):为范晔(ye)的《后汉书》做注,写了 《后汉书》/《章怀注》。

        4,李善:为萧统的《文选》做注,写了《文选注》。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中唐 柳宗元的《郡县制》:高度评价了秦始皇的郡县制。唐代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已逐渐为患。直到宋代才割除藩镇的祸患。


4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千古一帝

焚书坑儒的讨论(汉唐多反面看法,明清多正面看法):

1,南宋大学者郑樵(影响很大):

        1),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废儒学,也没有废儒生,而且当时儒学影响还很大(第一次为焚书坑儒翻案)。

        2),认为对中国古代典籍危害最大的是 萧何和项羽:萧何拿走山川地图、户口税收类的书,别的没拿。项羽来了一把火烧了秦王宫和剩下的所有书籍。

2,名人孙承恩:驳斥郑樵。

3,清朝大家 朱彝(yi)尊:秦始皇坑杀的是 “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秦始皇依法治国,不能允许其他言论,也是无奈之举;春秋战国有 处士横议 的习惯,学者可以大肆评论国政。

4,清代刘大櫆(kui)(桐城派代表):“六经之亡,非秦亡之也,汉亡之也;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5,清末明初 康有为:“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


封建制和郡县制的讨论(顾炎武最深刻):

王夫之(明末清初):在郡县制和封建制比较中,肯定郡县制为大势所趋。

        1,西周的封建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开始的时候天子强大,诸侯血缘很近,后期血缘单薄,强弱互相攻伐 出现春秋五霸,再后来互相兼并,出现战国七雄,最后天下归秦),如果采用这个制度,历史必将会再次重演。   封建继承/世袭:贵承贵,贱承贱。    科举制:寒门子弟,可以上来。

        2,秦朝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卿大夫、郡县。(皇帝》三公》九卿》百官。)

顾炎武(明末清初):

        1,封建制演化为郡县制是一个过程。

        2,郡县制代替封建制是一种历史然。

        3,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矢,其专在上。

顾炎武的说法,最深刻!!!


袁枚(清代):

        1,封建制有利于出思想家,郡县制不利于出思想家。周朝封建制,有很多管不到的地方,就出现了各种子,百家争鸣。秦始皇废百家,搞思想统一,什么子都出不来了。

        2,封建制有利于选贤,(商汤贤明取代夏桀(jie),周武王贤明取代商纣王),选贤君的自由度比较高,一搞郡县制就一个皇帝,没得选。

        3,郡县制,长官更换比较快,不利于出政绩。(有些片面)

梁启超(民国):

        1,统一是大势所趋。

        2,统一远远胜于分裂(谁来统一无所谓)。

        3,秦朝统一非秦始皇一人之功,秦朝的错误,也不能由他一人来承担(这一点很重要)。

李贽(明代);

        1,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第一次出现千古一帝的额说法)

        2,是圣是魔不可轻议。(旧制度的终结者,新制度的开创者)

        3,秦始皇是千古英雄。

明清时候的思想家,对封建和郡县的考虑,远远高于汉唐的学者。

对秦始皇的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


4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难说再见

王立群老师的看法:

        1,最大的贡献:统一。(制度的统一,国土的统一)

        2,国土统一:北击匈奴,南征南越(50万人,打了4年,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越南北部等地建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移民一万五女子过去(赵佗要3万,秦始皇给了一万五)。秦始皇奠定了基本框架。

        3,制度统一:实现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一。


一个只存在了15年的帝国制度,为什么又被接受了2000年?

        1,制度本身的优越性;

        2,不可替代性(没有新的制度出现,只能循环)。


骂声不绝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

结束这个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的人是:孙中山领导的的辛亥革命。

大国的好处:国防纵深,可以组织梯级防御;抗风险能力强。

秦灭六国之后唯一遭到嬴政报复的国家:赵国。灭赵后,赵国与他母亲有仇的人都被灭族了(父亲在赵国做质子,他母亲为赵国人)。


秦始皇的一生:

0~13岁:童年时期,没有生存的权利。

13~22岁:当上秦王,没有权利。

22~39岁:除掉嫪毐(lao ai)集团、吕不韦集团,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最辉煌的阶段。

30~50岁:功成名就,前明后暗。(46修长城,47焚诗书,48坑术士)

打败自己的是自己。


思考:

1,关于统治思想:

秦始皇偏向法家,没有认识到儒家的重要性,法家是强国之道,儒家是治国之道,法家使臣民畏惧,儒家使臣民忠诚,法治德治不可偏废;法家依法治国,而皇帝在法之外,儒家讲究生圣贤人格,德治思想,不丹教育臣民,也约束君王;一个统治思想不能约束君王的话君王就会专制独裁犯错误,导致灭亡。(制度要靠整合,思想要靠创新)

2,秦国贵族的腐朽:

秦灭六国之前秦国贵族战战兢兢,灭六国过之后,也迅速腐朽。没有对手是非常可怕大,有对手、有敌人才知道 夹起尾巴。

贵族腐朽导致秦王朝早晚被灭;秦被灭国之后,统一天下的为什么不是六国贵族,因为六国也是因为贵族腐朽而被灭。刘邦以皇族和功臣为首形成新的统治阶层,后面也是因为自身的腐朽而灭亡。

秦始皇坑术士,秦公族、大臣没一个人说句话,只有扶苏说一句,最后也乖乖自杀,可见秦国贵族多腐朽;明朝燕王朱棣,敢于反抗削藩,就说明明王朝的贵族没有腐朽。


历史规律:历史在不断的培养着新的执政阶层,也在不断地培育着旧的腐朽阶层。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