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的教育之路——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第一章有感

暑假我开始阅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新基础教育”研究丛书。是一本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指导性工具书。经过几天时间,我读完了第一章《“新基础教育”研究简介》。这一章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什么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二“新基础教育”的难于不难。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新基础教育”的目标性质、研究历程、研究成效;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什么样的学校可以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和开展合作研究的要求和原则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对“新基础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发展历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新基础教育”人不懈的努力而感动。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现代中国社会中人的生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旧有的以近代“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大批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专家开始了教育变革的思索和探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叶澜教授和她的团队的也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作为教育学研究专家,要开展研究必须有切入点,经过反复的论证,最终确定以基础教育为切入点,于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名应此而生。“新基础教育”人也开始了他们二十年的艰辛探索。下面我结合读书的感受谈谈自己对“新基础教育”粗浅的理解。

  一、“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目标是打造新学校,培育新学生。说到底培育“新人”是我们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而打造“新学校”是培养“新人”的前提。那么“新基础教育”致力打造的新学校有什么特质呢?简单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价值提升。一个学校的价值观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说到底是学校教育的立场问题。近代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近代教育主要是“知能立场”,“新基础教育”意义上的新学校,简单说应该是从“知能立场”转变为“儿童立场”或者“学生立场”。换句话说就是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这是“新学校”价值提升的核心构成。

  2.重心下移。从“儿童立场”出发,新学校的重心必须下移。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下移。(1)教育对象与目标方面的重心下移。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个别尖子生,精英式人物服务的,而是应该下移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2)教育内容方面的重心下移。我们的教育要从单纯的学术知识为内容下移到学科领域知识与生活领域、职业实践领域、人生领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的沟通。(3)管理重心下移。从上级部门、学校领导层,下移到教师、学生都成为管理者的一员,把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潜力开发出来,推进学校变革。

      3.结构开放。新学校的结构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对网络、传媒的开放,是对社区社会的开放,是对学校间及相关教育机构的开放;同时也是对内的在管理向师生开放,向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开放才能发展。

      4.过程互动。“新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不是单向的,绝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互动的。是多元、多层次、多向、多群的互动,实在积极的有目的的互动中生成,由潜在可能向现实的发展转化。

   5.动力内化。“新学校”的发展动力,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于内部,来自于学校内在发展需求,动机和动力机制。这是新学校的根本,发展学校是学校领导和学校师生发自内心行动。

      具有以上5大特质的学校,是“新基础教育”意义上“新学校”。是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的学校。

  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是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相互促进的。单纯“学院派”理论往往“闭门造车”不接地气,单纯“实践派”的研究,往往从具体到具体,缺少“高屋建瓴”,缺少具有指导的方法论价值。而“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是院校专家和一线领导教师的结合,是专家团队和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生。所以是更接地气,更有指导意义的,更有生命力的研究。二十年时间的研究探索,“新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简单说就是“一套理论,一批转型学校,一条变革之路。”理论包含基本层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层面的理论。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而不是“闭门造车”得来的;一批转型学校。这些学校是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新型学校,是教师自觉成长的新型学校,是具有内涵发展品质的新型学校。变革之路是学校领导与管理、学科教学、学生工作同时变革的整体转型之路。



      合上书本,“新基础教育”能给教育带来一阵清风,希望我们的学校能发生真正的变革,成为新型学校,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索“新”的教育之路——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第一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