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根本意义在于:跟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图片发自App

山下英子的畅销书《断舍离》刮起了一阵火热风潮,且目前仍在持续。这阵风潮刮到我国,大家对此也已经不陌生了。

日本诗歌协会的不少老年男性都纷纷用“川柳”或“俳句”等传统诗歌形式来吐槽自己目下已经成了妻子“断舍离”的目标。当然这种情况基本都是他们用以自嘲的玩笑。

但无论是从字面感觉还是一开始的实操行动,“断舍离”这三个字都像是戒断欲念,舍弃烦恼,离开早已经失去意义的事物或人。

似乎挺简单。

从收拾房间开始,筛选,扔掉。整个世界都清净了。节省了空间,打扫还愈加省时省力。买东西的时候也摒除欲念,只买确实需要和喜欢的,相当省钱。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风风火火兴冲冲地撸起袖子开始干,没多久房间和心态都又回到了老样子呢。

原因是他们没有弄清楚,断舍离真正的根本以及核心意义不是斩断和丢弃。只是通过斩断,舍弃以及离开这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身心状态。

很多人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没有做到真正地将关系整合。对于不确定的未来不必因为焦虑而储备太多。而已经结束的过去,不用因为纠结而缠绵不清。

通过对一个事物的接收和拒绝,来逐步发现和了解那个自己未曾正视过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觉知力”。

有了觉知力的人,才能在每个当下都有力气。而身边的环境则越来越神清气爽。

山下英子在书中写到:冗杂,是我们生活的真正敌人。所以断舍离不是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在收拾的过程中了解喜欢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所以以物品为主角的行动方法还是只能归为收纳整理术。而断舍离是一种修整心灵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就像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一样,断舍离是为了锻炼思考力。

山下英子在书中甚至有很详细地讲到,比如衣服等的整理。通过断舍离行为之后留下的物品,可以看到从其中投射出的自我形象。

而同样,不为粗鄙势力的社会交往而囤积自己不喜欢的人际关系。结交和珍惜真正用心用情的朋友并且不辜负他们,也是人际交往中的“断舍离”。

看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人际关系“断舍离”的高手,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得出他摈弃那些蝇营狗苟拜高踩低的社会关系。只交真正的知己,于是一把年纪了,也会有那么多情真意切的送别诗,快乐天真。

断舍离在此处是高级智慧。

山下英子提到NHK电视台在蒙古的旅行纪录片,说那里的人们因为是游牧民族,所以只能带着帐篷和最必要的东西迁移,他们没有囤积物质的需求,生活极为简单。所以蒙古,包括很多其他地方的游牧民族才有欢歌畅饮,并且极为好客的习俗。

这对于拘谨古板的日本人来说,简直是很难以想象。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上班族有上班族的人际交往,绝对比中国更严重,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常常都必须要陪上司和同事去共餐和吃饭,到了快夜里了,还要再去“二次回”“三次回”,也就是换了店继续喝。

很多日本工薪阶层对此觉得苦不堪言,他们最想做的其实是赶紧回家洗热水澡然后歪在自己沙发上看棒球或者别的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是一边注意上司的言辞,积极给予回应和奉承,到了夜里1,2点才回到家,连洗澡的力气都没了。但是社会形势如此,单个个体很难去抗拒。

主妇们也有自己无法断舍离的关系。就是孩子学校的“妈妈友”,所谓“妈妈友”,就是都是当妈的,才成为的“朋友”,绝大多数 不是真心的朋友,更别说是“知己”,但是因为害怕自己拒绝集体行动被当成“不合群”,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她们也费尽力气讨好“妈妈友”。

日本这个社会频繁出现“过劳死”,很多不光是工作太繁忙,还有难以言说的人际关系压力。

所以断舍离才会迅速风靡整个日本列岛。

关于难以丢弃物品的人。山下英子做了如下分类:

怀念过去型:这类人群,很喜欢沉湎于过去的旧时光,当然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确实是非常念旧,并且有深情的一类人。但有的时候也是因为他们执着于过去,忘记了当下,更没有放眼未来。所以生活的时间轴错了位,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担忧未来型:这类人在普通家庭主妇中最为普遍,他们拼命地购买囤积日用品,特别喜欢折扣时多多抢购,即使买的是现在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名义上是以后总用得到,而实际上是内心焦虑和不安的一种折射。

无论是哪种类型,深入分析都可以看出,内心没有安稳宁静,所以对物品和人际关系有执迷和难以抗拒。

所以无论物品还是人际关系,都要记得,跟自己真心喜欢的,值得珍惜的在一起。“断舍离”的真正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觉知力”,创造一个让心舒适的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的根本意义在于:跟喜欢的一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