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以人为师】我对人脉交往中沉没成本的理解

day 27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Prospective costs)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在微观经济学中,决策者在做决策时一般不会考虑沉没成本,他们多考虑的是可变成本,因为在他们看来,决策如果加入沉没成本的价值,那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就是不理性的。简单来说,沉没成本可以用一个故事来搞清楚,比如说你肠胃不好,但是客户送了你很珍贵的藏酒,你明知道喝完酒,会对你的胃造成更大的压力,甚至需要去医院,但是碍于面子,考虑到他送你的是很贵重的藏酒,你一年可能都喝不到几次,你不得不勉强接受,并且为了不欠人情,你还得回赠他同等价位的礼物,所以你可能会有以下两种纠结:

1.    收下这瓶被送的酒,喝完就开始吃药养胃,再忍痛送出自己的贵重礼物

2.    留着这瓶酒,放在家里的藏酒柜里当装饰,同样也得送出自己的贵重礼物


在这两种情况下,这瓶酒都会到你的手里,并且即便你并不需要这瓶酒,你还是得回馈同等价值的礼物。所以,你的纠结点不应该停留在这瓶你并不是很需要的酒上面,而是考虑自己家里有什么不需要,并且占有同等价位的礼品来回赠朋友。此时的决定不应该纠结于自己收到了不合适的礼物,而是应该以免费获得该产品的心境来做出判断。经济学家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送出了一份自己也不是很需要的礼物,还可以通过送礼来增加与客户之间的往来,同时还保护了自己的身体,而选择前者的话,酒虽好,但是不可贪杯,还要继续受到身体上的摧残。


这种沉没成本同样适用于人脉社交,我认为,与经济学不同的是,在你决定是否与一个人发生故事时,你应该将沉没成本考虑在内,因为人脉价值带来的效益与经济学决策带来的并不相同,人脉是有温度,并且是可操控的;而与经济学相同的一点是,当事情已经发生,但并没有达到你想要的效果时,你应该理智考虑最终决策,而不能再过多地纠结于你已经付出的。当你的合伙人多次欺骗你,你还想着能从他身上获利的话,那只能说明你没有智慧;当你的学生放假考试没考好,你还纠结于为什么你教了那么多他都没有学的时候,那他的下一个学期也许还会重复这学期;当你的另一半背着你三番五次出轨,而你想到你们之间多年情谊不能下定决心做出了断时,那你自己慢慢痛苦吧。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社交沉没成本有很多,我例举到的只是很典型的几个,而这种执着于自己曾经付出的人,不免在犯着“损失憎恶”。你学生没有考好,你纠结的点在于,你教了那么多他却什么都没用上;比如你考研失败,你纠结的点在于,我那么努力学习,最后却名落孙山;比如你恋情失败,你想到的是,我对他那么好他居然这么对我。因为担心自己之前的付出都落空,所以强迫自己维持着一些不健康的关系,这种情况有时候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


社交中不存在完美主义,不要因为自己的不理智而继续着一些无意义社交,这样付出的成本将会更大。知道“损失憎恶”和“沉没成本谬误”,并不代表这两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因为人类在思考时,会有“感性”和“理性”两部分因素共同作用,例如,理性告诉我们要减肥,而感性却沉迷于火锅,所以我们在社交时一定要合理避开“损失憎恶”和“沉没成本谬误”,将自己的资源进行正确的分配,切莫陷入自己的“不甘心”陷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8-12【以人为师】我对人脉交往中沉没成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