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法修行中,层次一般分为
顶级:正知正念 (关键是如实知见)
一流:定戒悲智
二流:因果报应
三流:神通感应
正知正念需如理作意(重中之重,简单理解为正确的思维),本质是使心不断的觉知念头,从而心牢记状态,最终能照见实相(三相,无常、苦、非我),必然趋向涅槃。
无常:事物在发展中变化
苦: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无法满足
非我:一切发生乃因缘和合,无法掌控
五门转向、意门心路、速行心、有分心我就不说了
说出来也不准,也难以理解,大家要自我体验
定戒悲智
定:本质是使心感觉到平静与快乐(换句话说就是打压心、改造心)
戒:杜绝新的行为、语言带来黑业
悲智:自主改变生命层次,获取无量福报善果,积累成佛或证果或大顺境的资粮
因果报应,本质是了知体验法则,目地是降低熵增,利于八支圣道的实践
神通感应,本质是增强精神力及增加信心,提升修行体验的快感
例如灌顶,用耶稣的话来说,你的信心救了你。灌顶的本质是他人激励刺激个体自我激励及认同。
老板拍拍员工的肩膀:好好干,我看好你!你到我的岁数肯定能有自己的事业。
这个就是灌顶!
汉传佛教重佛 南传佛教重法 藏传佛教重僧
很多情况下,各派法师讲的最多的还是戒、定、因果,并非他们是拳师,而是最核心的修行,大家都兴趣不大。让众生成为只有知觉没有感受(专指心)的圣者,比要他们下地狱还难。骄傲和恐惧,不允许众生放弃欢笑与眼泪(连三果都会流泪,只有四果、辟支佛、佛陀、无色界天人四类不会流泪),因此道果涅槃看似近在眼前,却非轻易可得。
乐观的讲,到2030年,地球范围内新增的须陀洹最多一手之数!
众生不知法,什么都空,最终空了只留下烦恼习气。空是阿罗汉的领域,我们不要奢望。
佛陀果德玛(释迦牟尼)是什么概念?
体型健壮优美,相貌无与伦比,体能智能不可思议,拥有超自然的能力,毫无任何情绪(纯粹理性,即众生利益最大化而行身语意,一切皆是应该而非想要),身理有苦的感受,心理无苦的感受,拒绝一切不善因之造作(特别注意,佛陀是拒绝而非断除),有善恶观念却一视同仁(非同样对待却平等对待),辩论无懈可击,认为应将灭苦之法宣讲,从而进行教学。命终至无余涅槃,斩断了轮回枷锁,无法形容是存在或不存了。但,绝对不会以任何形式再次出现。
如果大家的认知与上述相近,证明大家是正信的佛弟子,如果差异较大,则说明大家对真实佛与理想佛概念模糊,偏重崇拜型信仰而非实践型。
出家利益何在?如何修行?
无论何种出身,出家后皆可得到居士的四种供养及恭敬、保护。
在家人若欲得道果涅槃,首先须戒圆满:
断除杀生,远离杀生,舍置棍棒、舍置刀剑,有惭耻,有仁慈,悲悯一切有情生类而住。
断除不与取,远离不与取,给与才取,以不偷盗清净自己而住。
断除非梵行,为梵行者、远离者,离邪淫粗俗之法。
断除虚妄语,远离虚妄语,所说真实,依据事实,诚实可信,不欺诳世间。
断除离间语,远离离间语,不在此处听后告诉对方,以离间这些人;也不在对方听后告诉此方,以离间那些人。他和解分裂者,促进和谐,喜好和合、乐于和合、喜欢和合,说导致和合的话语。
断除粗恶语,远离粗恶语,凡所言说,柔和、悦耳、可爱、怡心、优雅,使多人喜欢,令多人可意,说像这样的话语。
断除杂秽语,远离杂秽语,说适时语,说真实语,说有义语,说法语、律语,说可贵的、适时的、有理的、慎重的、有益的话语。
建议断除一切酒精制品。
出家人若欲得道果涅槃,戒就更艰难百倍了,这里就不探讨了。
如果要证初果,首先要戒圆满(在家人只需五戒圆满)。
其次,守护诸根门:
眼看见颜色,不取于相,不取随相 。
若由于不防护眼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
实行此律仪,保护眼根,持守眼根律仪。
当耳听到声音……
鼻嗅到香……
舌尝到味……
身触到触……
当意识知法,不取于相,不取随相。
若由于不防护意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意根,持守意根律仪。他以此圣诸根律仪而具足,体验内在的无垢之乐。
第三,念与正知:
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第四,知足:
满足于保护身体之衣与果腹之食,无论他去哪里,只是携带这些而去。大王,犹如有翼之鸟,无论飞到哪里,都只是带着两翼;同样地,只满足于保护身体之衣与果腹之食,无论他去哪里,只是携带这些而去。(这条理论上对出家人是必要条件,对在家人是重要条件)
第五,舍离诸盖:
以此圣戒蕴而具足,以此圣根律仪而具足,以此圣念与正知而具足,以此圣知足而具足,前往远离的坐卧处——林野、树下、山丘、幽谷、山洞、坟场、树林、露地、草堆。(在家人不限)
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于面前。
舍离对世间的贪爱,以离贪之心而住,使心从贪爱中净化。舍离恼害、瞋恨,以无瞋之心而住,慈悯于一切有情生类,使心从恼害、瞋恨中净化。舍离昏沉、睡眠,住于离昏沉、睡眠,持光明想,念与正知,使心从昏沉、睡眠中净化。舍离掉举、追悔,住于无掉举,内心寂静,使心从掉举、追悔中净化。舍离疑惑,度脱疑惑而住,对诸善法不再怀疑,使心从疑惑中净化。
见到自己舍离这些五盖而生愉悦,由愉悦而生喜,由心喜而身轻安,身轻安而觉乐,乐而心得定。
第六,初禅至四禅(非必要,因为到近行定也可能证果,当然,还是鼓励大家到安止定、初禅才能更稳一些):
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他此身乃被离生之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乐所遍满。
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他此身乃被定生之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定生之喜、乐所遍满。
离喜并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他此身乃被离喜之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喜之乐所遍满。
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他此身乃被清净、洁净之心所遍满而坐着,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清净、洁净之心所遍满。
第七,观智(内观,此阶段觉性成熟可证初果,必要条件为四不坏净、最少近行定、波罗密足够):
当心如此得定、清净、明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则引导其心转向于智见。他如此了知:‘此身有形色,由四大种所成,由父母所生,由饭面所长养,是无常、涂抹、按摩、破坏、破散之法。且我此识依于此,系著于此。’犹如红宝石,美丽、天然,具有八面,经过精雕细琢,晶莹、透明、无瑕、具足一切品质,有条青色、或黄色、或红色、或白色、或淡黄色之线穿过其中。若具眼之人把它放在手中即能观察:‘这颗红宝石美丽、天然,具有八面,经过精雕细琢,晶莹、透明、无瑕、具足一切品质,有条青色、或黄色、或红色、或白色、或淡黄色之线穿过其中。’ (详细操作可查阅大念处经,最简单的方法则是练习正念动中禅)
第八,意所成神变智(非必要):
当心如此得定、清净、明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变化意所成身。他从此身变化出另一个由意所成、具一切肢体、诸根无缺的色身。
第九,种种神变智(非必要):
当心如此得定、清净、明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种种神变。他体验各种神变:一身能成多身,多身能成一身;显现,隐匿;能穿墙、穿壁、穿山,行走无碍,犹如虚空;能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能行
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鸟;能以手触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
第十,天耳智(非必要):
当心如此得定、清净、明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天耳界。他能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听到远处、近处的天及人的两种声音。
犹如有人行于途中,他听见大鼓声,小鼓声,螺贝、腰鼓、铜鼓声,他这样想:‘这是大鼓声,这是小鼓声,这是螺贝、腰鼓、铜鼓声。’
第十一,他心智(非必要):
当心如此得定、清净、明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他心智。他能以心辨别、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对有贪心,了知有贪心;对离贪心,了知离贪心。对有瞋心,了知有瞋心;对离瞋心,了知离瞋心。对有痴心,了知有痴心;对离痴心,了知离痴心。对昏昧心,了知昏昧心;对散乱心,了知散乱心。对广大心,了知广大心;对不广大心,了知不广大心。对有上心,了知有上心;对无上心,了知无上心。对得定心,了知得定心;对无定心,了知无定心。对解脱心,了知解脱心; 对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
犹如年轻、青春、爱打扮的女人或男人,对着清净、洁净的镜子或澄清的水钵观看自己的脸容,有痣知道有痣,无痣知道无痣。
第十二,宿住随念智(理论上果位高了自然会有):
当心如此得定、清净、明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宿住随念智。他能忆念种种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那里,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这里。如是能以形相、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
犹如有人从自己村前往别的村,从该村前往另一村,又从该村回到自己村。他这样想:‘我从自己村前往某村,在那里这样站立,这样坐着,这样说话,这样沉默。从那个村前往某村,在那里这样站立,这样坐着,这样说话,这样沉默。又从那个村回到自己村。’
第十三,天眼智(非必要):
当心如此得定、清净、明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有情死生智。他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诽谤圣者,为邪见者,受持邪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受持正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
犹如十字街头中间的殿楼,有具眼之人站立其上,能看见人们进入、离开其家,或行走于车道、人行道,或坐在十字街头中间。他这样想:‘那些人进入其家,那些人离开,那些人行走于车道、人行道,那些人坐在十字街头中间。’
第十四,漏尽智(需四果):
当心如此得定、清净、明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漏尽智。他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实了知此是漏,如实了知此是漏之集,如实了知此是漏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他如此知,如此见,心解脱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漏。于解脱而有‘已解脱’之智,了知:‘此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受后有。’
犹如山顶上的水池,清澈、清净、澄清,有具眼之人站在其岸边,能看见牡蛎、砂砾,和游动、静止的鱼群。他这样想:‘这水池清澈、清净、澄清,其间有牡蛎、砂砾,和游动、静止的鱼群。’
拥有六神通及能入灭尽定的阿罗汉称为俱解脱阿罗汉,无法入灭尽定及六神通的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最低是近行定)。
两者都不会再生,修行已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