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想起民谣,该有多好

不知不觉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写文章了。

一段时间的沉寂,不能代表一段时间的爆发,就像刚尿完的一段时间内,并不是在酝酿尿意,而是顺其自然。至少我没听过有人刻意催尿的,悲催的事,催更的好像也没有。

这两天确实想说点什么,因为《歌手》,也不全是因为《歌手》。

记得民谣渐渐地从乡间小路走向高速公路,甚至已经到内环的时候,势头已经挡不住了,比房价的爆发还要大。

街头小巷都是赵雷的《成都》,虽然是慢慢熬火了,感觉却像是高压锅炖的。

陈粒、李志、赵雷等小众歌手一下子长大了。他们从朋友圈到酒吧,从酒吧到舞台,从舞台到演唱会。

无论是唱多少遍,只要是他们自己唱的歌,就不会腻。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别的人唱就特难听。

怎么形容呢?就是一盘菜,你已经习惯了它的味道。突然这边一位“名厨”过来调教一番,那边一位“学徒”过来尝试一番。周边的“品鉴师”一口一个超出原味,一口一个新配方,心里想着“黑暗料理”。

华晨宇的《易燃易爆炸》还是延续他之前每首歌必带有饱满的便秘情绪。声带变成了橡皮筋,不停地拉扯,总之韧性好,不会断就是了。

张韶涵的《在人间》像是大家闺秀在房间里自说自话。说来也奇怪,她是有足够爆发的,有足够的故事的,这首歌为什么唱的丢了魂。期待着那句“在人间”开始嘶吼,将铺垫的情绪爆发出来,等待的却还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是特别喜欢她的歌,在女歌手里心中的地位数一数二的。可是这届《歌手》,我没有听到一首感动或者震撼的歌,目前为止有点遗憾。

有点意外的就是汪峰了,《儿时》唱的还是很动情的(至少我是被感染了)。虽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但是一首歌是否得到认同的关键就是共鸣。

建议大家听《儿时》这首歌的时候,认真的看每句歌词。我看完就觉得像是在回忆,不知不觉的被它带回童年,那个玩着泥巴,追着晚霞,打闹嘻哈的年代。

说来也奇怪,那么多的歌曲被翻唱,流行的、古典的多了去了,可为什么翻唱民谣就无法入耳,不管技巧多牛逼,感情多饱满,原来他终究还是他。

小时候读《桃花源记》,特别羡慕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现在想来,民谣也有点世外桃源的意境,词中意,曲中境,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再也没有听过有谁翻唱陈粒的歌比她好听的,我再也没有认识比花粥还老司机的中医,我再也没有听过比《再也没有》还好听的口哨。

可能流行歌曲只需要想象就能把歌曲的感情表达个大概,但是真正有故事的歌,还得有故事的人才能唱的出来,最好就是他自己的故事。

举个例子,朗朗上口的歌叫口水歌,很多人都能唱;李宗盛的歌就叫李宗盛的歌,只有他自己能唱。

民谣就是民谣,只有原唱才能表达什么叫原汁原味。

每首歌都是一段故事,每句歌词都是一段回忆,每个音符都是心情。

静静地听,当一个观众就好,何必要去舞台演呢?

最后借用一句歌词结尾:也许艳阳雪,要飞进心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也没有想起民谣,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