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力量》——走出失亲痛苦的精神手杖

其实,在失去亲人后,人们潜意识都懂得自救,而且知道自己应当去哪里寻找踏板。几年前,当妈妈以高寿走完人生时,我以为自己可以平静的接受,但在各种仪式都走完、众人纷纷散去后,理智的堤坝开始崩溃,那股强烈的悲伤从压抑得很深的湖底泛了出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日以泪洗面,情绪低迷到目光空洞、生无可恋……。这时候,出于本能的疗愈需求,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悲伤的力量》。

首先是译者黄菡吸引了我,她在《非诚勿扰》中的表达温婉又理性,想来她的译作也一定闪着智慧的光芒。其次是书名吸引了我,悲伤这个词也能与力量放在一起?觉得有点期待。因为悲伤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大多都是负面的、消极的,无论发生多么天崩地裂的事,我们都被教育要坚强面对,绝不能向生活的厄运妥协,虽然可以短暂的哭泣,但绝不允许持久的悲伤。

这本书所带来的讯息着实颠覆了我们既有的认知,原来悲伤并不是罪,哪怕是过度的悲伤,不可理喻的悲伤,都是应当被接纳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被压抑的天性得到了全然的释放,因为失去亲人的第一感受,就像我们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是全人都被带走了一样,除了悲伤、不接受,继而还会产生莫名的愤怒、抱怨、后悔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复杂而又令人迷茫……。并且,很多时候,我们在悲伤的同时,又把太多的力量都用在对抗自己的悲伤上了,觉得自己真是没用啊,那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为什么到我这就偏偏想不开了呢?于是我们一边暗自悲伤,一边又与悲伤较劲,内耗下去便是身体和情绪不断的出现状况……。

《悲伤的力量》没有给出一个可以直接套用的公式,来教会我们如何走过悲伤,而是透过每一个个体所面对的具体的悲伤,让你感同身受,知道这世界被悲伤击中的并非你一个人,每个人都奋力在自己独特的悲伤中浮沉,左冲右突,时而至暗,时而微曦……,最终,多数人会在悲伤被充分咀嚼后平复下来,出口也会慢慢的凸显。只要你不排斥悲伤,尝试探索专属于你的那个出口,那么,悲伤中所经历的百转千回的念头,都可能一点点的积蓄力量,奋力将你带出悲伤。前提是你要接纳自己的悲伤,这是真正疗愈的开始,而逃避悲伤,强装笑颜,只会使伤痛深埋,当被触碰到时,可能仍会巨痛,且难以疗愈。

书中虽没有固定公式,却分门别类的给出了可参照的事例,比如失去伴侣、失去父母、失去手足、失去子女、面对自己的死亡,几乎囊括了所有类型的面对死亡的痛苦,在这些事例中,对悲伤精准的描绘总是能击中你,这种击中也能使你的悲伤有所缓冲,因为那是你想说而又找不到的话语,比如:“……她觉得自己灵魂出窍,正在旁观一部不真实的电影,她很想醒过来,发现妈妈回到她身边。布丽奇特觉得母亲去世前后的自己分裂成了两个人,原来的布丽奇特已经和妈妈一起死去了。……现在的她总是朝丈夫大吼,好像失去母亲给她带来的痛苦赋予了她随心所欲的权利。……”这些表达直抵你的内心,让你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了,痛苦的痂也软化了一些。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忌讳提及死亡的,这也导致我们在面对死亡时总是张皇失措,而这本书却大谈特谈死亡,仿佛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书中也提到,学习安慰自己至关重要,因为没有人比你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情绪模型、与逝者的关系更加熟悉,所以在借助各种外部因素消解痛苦之外,还要寻找到自身的力量支柱,书中建议要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悲伤的方式,比如写日记、运动、听音乐放松等,总之不要与悲伤为敌,在痛失亲人的错愕之余,也要试着学会在处理悲伤的同时照顾好当下的生活。

总之,《悲伤的力量》是作者朱莉娅·塞缪尔与译者黄菡联袂为我们献上的一道心灵盛宴,直面悲伤,剖析情感,是失亲的人走出痛苦的精神手杖。悲伤既是上天赐予人的情感,就允许被充分表达,在悲伤的河流中,不刻意对抗和挣扎,同时摸索自己的情感特质寻求突破,相信总有一天,你也能在悲伤之中重拾笑靥,因为,这或许是逝去亲人对你最深的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伤的力量》——走出失亲痛苦的精神手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