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心态】QA司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地。
曾闻很多成功产品,看似奇招百出,然殊途同归——拥有过硬的品质;亦见有更多失败者,貌似各有索引,然不免一个共同点——缺乏对品质的敬畏;
人常言“唯快不破”,诚然,但只强调快,无异于拳击场上只要速度没有力度,也很难击倒对手而“品质”往往是被忽略的核心决胜因素。
超70%同学,仅将QA作为一份糊口工作而非神圣事业乃至决胜关键。古人云“世有伯乐,而后又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焉可求用之能尽其极?”很多领导只讲方法,不谈道理,事倍功半,而后叹息管理难。何异于伐根以求木茂?!
故,欲打造一支用户至上的团队,一支责任心强的团队,一支不惧艰险敢于迎难而上的团队,必须要注重价值观假设:目标规划时,团队例会时,项目总结时,甚至例行One-One时皆是很好的沟通场景,其实共启愿景并不难,贵在有意识
【PART.2 绩效】欲打造积极进取的技术型团队,自上而下的引导必不可少,KPI是很好的工具。业务支撑是基础,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时代一去不返。曾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为强调”差异化亮点“。
仅据需求文档输出testcase以check feature验证performance,那注定结果只能泯然众人:除了写case,挖掘多少bug,crash率是否正常,性能指是否达成这些人云亦云topic,还能有啥?很多团队只要bug数很多,peer反馈良好,线上无事故,则绩效评定结果至少达标。这实则是在放纵,细思极恐:
其一,QA的本质乃是品质负责,而用户才是质量的最终裁判,太多时候我们仅会对PM负责,这种把战友当客户的误解,导致结果差强人意,这无异于公司范围的闭门造车。最终裁判很可能给我们的产品一个差评,一个差评的影响是很可怕的,据统计一个差评需用7个好评来挽回。很多时候,可怕的并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用户至上不仅为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会看见很多不知道的风险。故,仅做好传统意义上的测试工作(满足迭代节奏,bug多,crash率稳定,需求文档验证完善)是不及格的。
其二,对个人,这样的工作是有极强的可替代性成长缓慢,见过很多人换工作原因,是多年重复已有的工作经验;对团队,重复性体力输出为主的工作,从投入产出比的看须用外包;对公司,一个只会做需求验证的QA多不能赶上公司飞速发展的的脚步。
其三,技术团队不谈技术sense,无异于挂着羊头卖狗肉。若连阶段性工作中没几用技术手段解决业务痛点的案例,是绝对不符合需求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测试环境异构严重,维护成本多,并行测试互相影响,就该主动推进基于docker的环境改造;看到传统压测只关注多请求并发,就该想到大数据时代造压力风险还可能来自大数据本身,就该主动构建百T级压测试环境;看到拍脑袋定阀值,结果缺乏说服力,就该想到用用6西格玛法则科学计算达标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工作中充满了技术挑战。
其四,我们常把技术定义的太狭义,几乎等同于coding能力:以会多少种语言掌握多少种算法为荣。岂不闻“你的代码很优雅,但我的代码可运行”coding能力这个维度考评重点是稳定运行期,以及对业务的实际价值(节约了多少时间,降低了多少成本,疑惑是增加可测性提升结果可靠度)且coding能力绝非技术能力的唯一判定。道理很简单,大部分老员工要比会多少语言多少算法,应比不过研究生,难道因此说技术能力不如刚毕业的学生,进而推倒出一线技术员工,工资是学生最高,随着工作年限应该递减?很明显这个逻辑几乎无人接收,也就是人们默认,coding能力不是唯一的技术能力,至少还包括,技术选型能力,工程规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测试策略和测试架构能力,这些往往是比coding更有竞争力的技术能力。时代在快速的发展,早些年会用电脑是IT的专属技能,现在下至三岁消耗,上至七旬老人都会用电脑;早些年驾驶是司机专属技能,现在身边朋友家家有车,人人会开;同样早些年,coding是程序员和黑客的高大上技能,现在为了制作一个“圣诞帽”几乎人人都能写个几句python
其五,团队支撑是保障战略落地和高效执行的关键。各自为战是“尾大不掉”等大公司病的根源。为此,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皆知道重要/紧急四象限法则,但仍明确对支撑上级战略目标,或自上而下的紧急任务的必然是最重要的,不可接受任何借口的拖延。好的领导会尽量避免朝令夕改,但一个好的士兵讲究的也是绝对服从。需要的是上下信任,各有担当。
综上,科学绩效管理是要讲方法,讲原则的。业务支撑:技术创新:团队支撑=5:3:2,黄金分割比例将业务保障,技术创新和团队支撑辩证的统一起来。用户至上和差异化亮点思维是业务保障的关键,技术是计划能高效落地的关键,而团队支撑保障成功快速负责,团队灵活机动和整体蒸蒸日上的有力手段
【PART.3 决策】打造敏捷团队的诀窍之一,是重视信息的重要性,尤其是精准性和时效性,要有办法打破重复琐碎工作对同学们生产力的制约。因此办公自动化很有必要。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日常工作中至少30%或更多的工作被“不得不做的琐碎事务”掣肘,非常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例如,领导需要和同学们one-one来了解重要项目的进展,来例行资源调配,风险把控,进度监督,信息交换和横向对标等。事实上,平均一个人的沟通可能需要15分钟,这其中有5分钟在约谈准备(问有没空,找找地点,来去路上等),还有5分钟再做单调的信息透传(从其他同学了解到的信息同步给此人,广播由于单播),最有效的带着思考的决策类沟通仅5分钟。这其中的无效沟通占比超60%。
常言道,莫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我们的ISR系统应运而生,团队每人每天花5分钟写个日报发给AI机器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轻松融入先进的沟通技巧的指导:如量化的结果阐述,关键项目进展百分比阐述,待决策事务让领导做选择题而非填空题,同项目组信息共享,沟通目标明确,自动过滤垃圾信息等关键特性,可谓办公室的“今日头条”。以100人团队为例,多业务线并行场景为例,平均每天至少会和10人交流,每人消耗15分钟,需150分钟,而有ISR后,完成交流和日常决策,平均每人可聚焦在5分钟最关键决策最多50分钟足以,效率提升了60。此所谓,莫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决定性的非为技术,没有AI的自然语言处理,还有字符串匹配,实现这样的一个系统,仅需1人/一周。然全年来件此为提升决策效率,降低沟通内耗,优化沟通能力带来的价值远超其投入,这就是决策力
【PART.4 人才】人才梯队建设核心在“选育用留”4个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故“选”为重,“育”、“用”次之,“留”为轻。投入依次以40%,30%,20%,10%为宜,呈倒金字塔模型。
先曰选:有选兵和选将,孙子曰将有无德,“智,信,仁,勇,严”。智者,明大局,会决策,懂策略,讲方法;信者,言必信,行必果;仁者,允许试错,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仁者爱人,仁者成人;勇者,攻必克,战必胜,敢承担,更敢于放弃;严者,目标明确,量化考评,公平公正公开。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将威武也能惠及三军,至于选兵那是将领的事,充分授权需有所体现。凡有此五德者可优先录用,重点培养。
将有亦有五危“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必死者庸碌一根筋,枉顾项目进度,死磕指标。难在效率和质量中谋的一个最佳平衡点,bug是永远挖掘不完的,测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挖掘bug,并令最严重的bug尽早的暴露出来;必生者懒惰爱逃避,因为不确定风险就不去承接有挑战的任务,在转型路上踌躇,无法拥抱变化慢;忿速者易躁,往往虎头蛇尾,因为冲动而做,因羞愤而止,结果导向很难保障;廉洁者好名,活在他人的言论中,以名声是最大的精神支柱。典型case"习惯了优秀员工的称号,一次没得上工作就泄劲"事实上没经过挫折的人,抗压能力就无从考证,真正的强大生自逆境。爱民者不用,慈不掌兵,太过在意下属的感受的leader反而会被下属的感情支配,绩效管理难出正态分布“和谐团队”不出2年技术和产出就会别业界淘汰。
次曰育:育的核心在于授之以渔。道以明向:用户至上,因需设置事;法以立本:追本溯源,纲举目张;术以立策,打磨方法,设定路径;势以立人:重塑定位,驱动开发;器以成事,巧用工具,创新技术。再强的项目终有完结的一天,再深的积累终有用尽的一天,再小的项目也有技术深耕的机会。带团队必须授之以渔,为同学创造发展机会,引导良好的技术思维模式,营造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气氛。以身作则不够,还要有清晰的模式指导更多的有同学养成技术sense
再曰用:用的基础是共启愿景,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用人离不开激励,非物质激励的技巧在于“因粮于敌”开辟一个新的业务线,可以让拓荒者成为leader;用人原则在于“贵胜不贵久”用人一定要明白目标,结果导向,为了加班而加班的文化,并不值得赞成;
后曰留,留的最高境界是不留。如果平时管理中,能令勇者竭其力,智者尽其谋,人人有发展,年年有突破,该留的不会走,该走的不用留。等到跟你讲时,基本就已经决定了,所以除了形式上的挽留,没要太强求,我见过很多以把想走的人留住为傲的case,但很少听到想走的人留住后发挥贡献的故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case对企业并非好事
【PART.5 团建】团建并不等价于吃喝玩乐。还有几个打造有战斗力团队的技巧:首先是“三权分立“立法,执法,监督“要分开,在工作中我会指导诸位eader设定战略目标明确方向和验收标准;各leader自行负责,拆解关键里程碑,并推进各节点落地;独立一人(虚拟岗)核查达标情况和风险。此模式下"拖延症,放水症,混日症”统统消失了。因为每个人享受自己权利的同时,能保证别人履行更多的义务。在资源调配上,非对称激励;组织架构上多通道发展,协同作战;技术底蕴上要求全栈工程师,专业化成为一种习惯(wiki, CI , automation, 准入标准,风险把控,线上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