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

......

帕克斯是美国一黑人女裁缝。1955年12月1日,在阿拉巴马州州府蒙哥马利市,她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那时,南方各州的公共汽车上还实行种族隔离,座位分为前后两部分,白人坐前排,黑人坐后排,中间是“灰色地带”,黑人可以坐在“灰色地带”,但是如果白人提出要求,黑人必须让座。

那天晚上人很挤,白人座位已坐满,有位白人男子要求坐在“灰色地带”的帕克斯让座,她拒绝。

如果对方是一个孩子或是老人,也许她会站起来,但这次,42岁的她厌烦了每天在生活中所收受的不公平对待。

她说:“我只是讨厌屈服。”

之后,她因公然藐视白人而遭逮捕。

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5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这场运动的结果,是1956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公交车上的“黑白隔离”,帕克斯从此被尊为美国“民权运动之母”。

50年后,在帕克斯的葬礼上,美国国务卿赖斯说:“没有她,我不可能站在这里。”

————<我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柴静

  《绿皮书》是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虽然从拍摄开始就遭受了各种质疑,但无论从拍摄目的、电影主题、还是演员演技到最后的宣传手段在我看来都是绝对的良心之作。

  像这种两个人在公路上发生的故事,剧情通常都是双方在一起经历了种种,其中一位主角对另一位进行了某种救赎。《绿皮书》也未能免“俗”,但它的高明之处却在于把两个种族之间的关系完美的映射到两个普通人身上,路上所发生的一切如不让黑人试西装,不能进高档餐厅吃饭等等,好像在那个年代人们都已见怪不怪,他们没有给一个黑人基本的公民权益,即使这个黑人是个知名钢琴家、一个拥有三个学位、全片都没有讲过脏话的博士。就好像黑奴时期被恶意灌输的理念已经根生地固似的,他们是天之骄子,这个世界的赢家,黑人生来就带着病毒、他们肮脏、狡猾、善于欺骗。

  博士雪利全片给我们展示的印象温文尔雅,对别人的嘲弄也给予善意的回应,甚至还劝说白人托尼放回掉在地上别人用于出售的幸运石,一个高贵、骄傲到骨子里的人。

  我想也正是因为有很多像他这样的黑人所以黑人和白人的矛盾才没有激化。

  影片出乎我意料的是它没有去表明黑人社会地位是否会发生好转,但那句肯尼迪总统在为他们努力和最后托尼一家接受了雪利的画面就是最好的暗示。

要谈起有什么感想我只能说歧视无非来自两个地方,无知和傲慢。

你可能感兴趣的:(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