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知道答案》笔记

图片发自App



*身体是灵魂的居所。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别人证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

*身体的健康,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脊椎病或象征着过度的负担 。

*替别人承担问题的做法也称不上伟大。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说,我们不能剥夺别人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自私。替别人承担问题,这会令自己获得一种价值感。

*各种各样的溃疡多和心理压力有关,而心脏病也和多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吉利根论三种智慧:身体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和场域的智慧。太多人过于依赖认知的智慧,甚至认为这是唯一重要的,这时他们就会被限制住,既不能和自己的灵性取得链接,也不能和对方取得链接。  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这也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

那么,怎样才能跳出自恋幻觉呢?或者说,怎样才能与别人建立真正的链接感呢?

一个很简单的答案是,先与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即,先去发展自己的身体智慧,试着用身体去聆听别人发出的信息。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中的链接,而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

与身体的链接并不难,它一直存在着,我们只需给予它足够的注意,它就会逐渐发展起来。

首先是身体的智慧。它一直在运作,最多只是和意识分离而已,健康和快乐都跟身体有关。

  我们的生命之旅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在花园中,和美好的环境幸福地融为一体,这是生命最初的2~3年;第二阶段,被放逐在沙漠里,体制的教育会发生在你身上,你被教育要用头脑思考,你的头脑和身体开始分离。每个人的一生都一定会经历被放逐。但这不完全是坏事,因为人在放逐中会学到很多生存技巧;第三阶段,越发感受到要回到花园的使命感,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召唤你。

在催眠中,我们带个案回到花园,第一个家在自己的身体里。你的第一个家在你身体环绕的能量里。每当你真的想要回家,你的身体值得信任,你可以聆听,可以和它做朋友,这是第一种智慧的意思。

其次是认知的智慧,也即自我。这种智慧中,“我”和其他事物是分开的、独立的,这是人类一切问题的来源。我们须找到第一种智慧和第二种智慧的链接,如果认知的智慧能和身体的智慧相通,就是和谐的,这一定是非常令人称羡的。如果切断了,认知的智慧就会左右我们,而身体的智慧就被忽略了,几乎所有人都发生过这种事情。

最后是场域的智慧。这是在你之外的智慧,你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所围绕着的智慧,不论你怎么想,永远有一个比你更伟大的存在。你的想象是无限的,但这个伟大的存在更无限。

试着去接纳这三种智慧,达到三种智慧的统一。最初可以探讨的是,怎样和身体的智慧取得链接,如果没有和身体取得链接,身体会痛,而头脑则会一直在矛盾中思考 。

*头脑是孤独的,如果在人际关系中,试图通过头脑去了解对方,那么这种了解必然是非常局限的,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是一种自恋幻觉。

*身体永远比头脑可靠。

*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以前的某种感觉。  你可以站在任何位置上 。不过,如果真想训练自己,希望自己能从某种状态中解脱出来,而抵达一种新的境界,那也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强行令自己处在新的境界中,感受其中的感受。

*王阳明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知行合一”,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原因是他内心中没有矛盾,而我们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我们在行动时就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动力,所以行动力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焦虑或难受,那时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外面,试图抓住一些什么东西,希望这些外在的资源能帮助自己去面对暂时似乎超出了自己应对能力的挑战。然而,我们越这样做,就越容易感觉到失控。

这首先是因为,外面的资源,尤其是别人,是很难被我们掌控的,无论我们多么信任那个人,这种不确定感都会令自己更焦虑。

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我们努力向外面寻找答案时,我们通常切断了与自己内在的联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重心,令自己的心像浮萍一样处于飘忽状态,这时无论怎么做都是消除不了焦虑的。

可以说,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去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找到自己的重心,然后带着这种链接去考虑问题。这时,或许你还会做出和以前同样的选择,但因为有了和自己内在的链接,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踏实的。

*    你对身体投入越多的觉知,你的免疫系统就会变得越强,好像每个细胞都被激活并欢跃一样。你的身体喜欢你的注意力,它同样也是一个很强的自我治疗体系。当你不进驻你的身体里时,大部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主人长期不在,各种角色将会入住。当你进驻你的身体时,一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就会很难入侵。

不仅你的身体免疫系统会得到加强,你的精神免疫系统也会得到提升。后者可保护你不受他人消极心理和消极情绪力量的影响,这种消极力量是具有传染性的。关注身体并不是帮助你设立屏障,而是加强你的能量的振动频率,所以任何低频率振动的东西,比如害怕、愤怒、抑郁等,会完全在一个与你不同层次的现实之中。它们不会再进入你的意识领域。即使这种情况发生了,你也没有必要去拒绝它们,因为它们很快就会穿越你而消失。

*    保持一个舒服的姿势,然后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缓慢地、逐步地去体会一下自己身体每一部位的感受。只是去感受就可以了,不必分析,也不必想象,只有当有些部位,譬如脚趾,体会不到时才想象一下。

  一般而言,你可能只需做完一次完整的练习就会睡着。这时的休息效果很惊人,只需睡上几分钟就会有好像无限的精力恢复。

不过,不要太看重这一练习的治疗效果,因为比它更重要的是对身体更细致的觉知,这才是根本。

*罗杰斯的看法: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所造成的。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潜意识,而再完美的理论说教,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体验做支持,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这些模板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它们,但它们仿佛是一张没有弹性的面具贴在我们的脸上,进而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  “应该”越多,一个人的心灵自由会越小。一个人内心的声音越强大,就越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受外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的,是缜密地去计算成败得失。但受内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凭直觉,是倾听并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穿越保护层和伤痛,可抵达真正的亲密。保护方式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在幼小的时候,或在非常无力时,可以通过这些保护方式减轻自己的伤痛,从而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如果没有这些方式,很多人甚至都活不下来。 但是,自我保护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瓦苏老师说,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伤痛和真我。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伤痛,而最深处是真我。 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是,因为有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碰触不到自己的真我,别人也碰触不到。 我们之所以想组建亲密关系,之所以想爱与被爱,就是想获得一种亲密感。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但是,也正因为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两个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 当真我不能相遇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于是,就会导致越爱越孤独的局面 。所以,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一旦将注意力从思维上拿走,从身体通向灵性的通道就会打开,而答案,总是经由这个通道而来。

*心魔是虚的,但是,身体是实的。邓老师说,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维转移到身体上时,其实就是离开了虚妄的世界,而进入了实在的世界,这时,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了,你每走一步都很扎实。

*心很擅长编恐怖故事 。

*梦,其实也是一种心魔,可以唤起自己对世界的恐惧或敌意,而继续固守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这也是生活模式,因为生活模式本身就是思维模式的展现。

*觉察是无比重要的,但这个境界或许太高,而当我们只是一味去追求觉察时,很多时候反而陷入了思维的陷阱。真正的觉察,是带着真切的体会,是一种很深的体验,但很多时候,追求觉察更像是思维在打架。

*一个理论——理论也是思考的一种——不管多好,它的价值在于引出你的感受,而不是它有多正确多伟大。也许最容易引出感受的,是投身于真实世界的洪流中。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创办了“森田疗法”,其精髓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所谓“顺其自然”的意思是,既不与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对抗,也不被情绪和思维控制,情绪和思维来了就来,走了就走,随它去。这个疗法的重点是“为所当为”,其意思是,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思维,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疗法对于很多病症有很好的疗效,关键也许在于,这个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种种心魔所编织的虚妄世界中脱离出来,而投身于真实世界之中。

*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也就是无意识地去抗拒本然(what is)的某种形式。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的层面来说,它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

*对待沉重的痛苦,人们通常的办法有三种:麻木、逃跑或对抗。

*一份体验,不管它带给我多大的痛苦,只要不做任何抵抗地沉到这份痛苦中,体会它,看着它,那么它最多半个小时后就会融解并转化。

*痛苦来了,只需自然而然地感受它就可以了。

*看法,或者说是思维,是用来对抗体验的。我们不能承受“痛苦之身”,于是发展出了种种思维,并认为,这些思维就是“我”,也就是将思维等同于自我,最终令我们陷入思维的墙中,而不能活在当下,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物建立毫无障碍的关系。

*当痛苦来临时,我越保持不动就越好,保持不动的同时,我会注意自己内心的种种变化,但我绝不引导这种变化,只是看着这种变化而已。

*当一种痛苦的感受产生时,我会坐下来,或躺下来,感受我的身体,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这个部位开始感受,然后一点点地转移注意力,感受整个身体。如果某个部位的感受很强烈,尤其难受的感觉很强烈时,我就会把注意力放在那里一段时间。

多做这样的练习,你的觉察力会越来越敏锐,你会发现,你的思维是何等疯狂,而思维又是如何利用你的恐惧而控制了你,令你对哪怕一丁点的痛苦都无比惧怕。

*身体真是非常直接、非常真诚的一条路,它不像心理和灵性那么难以捕捉,而且心理和灵性层面很容易出现自欺,但身体很少自欺。

*“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可以这样对你。”

每个人都喜欢做有用的事,而不喜欢做无效的事,如果你的属下发现,他们可以不尊重你,那他们就会越来越不尊重你。 也就是说,假若你只会使用耐心、没架子、充分考虑对方的需要等方式对待属下,而没有一点厉害手段,那么就是在教你的属下对你不尊重。 

*假若产生了恐惧,那就意味着对方的投射成功了。因为每个人都想做有用的事情,所以这会促使他继续进行投射。相反,假若不认同这种投射,那么他的投射也会自然停下来。  需要强调的是,不认同投射,绝不意味着还击。通常,我们会认为,对付别人的愤怒与攻击的方式,是给予更有力的还击。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还击其实是意味着,他的投射还是发挥了作用,毕竟,我们通常是有了愤怒才会还击,而愤怒之所以会产生,也经常是有恐惧感在先。  那么该怎样做呢?首先,去感受那种恐惧,既不要因为恐惧产生了而去还击,也不必逃避这种恐惧,可以很纯粹地去体会这种恐惧。通过这个办法,我们会发现,假若你只是很纯粹地去体会某种感受时,这种感受最终会被化掉,而这种感受背后所藏着的种种情结,一旦被发现也会消失。

    其次,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他,去体会对方的心境。我深信,我们每个人的灵性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很投入地去想象自己是某个人时,我们真的会体会到这个人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自我理解和理解对方,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宁静下来,就不会盲目地去攀缘或被攀缘,而且心中还会产生慈悲与宽容。这时,对方不仅无法投射愤怒,还可能会被感化。

*可怕的心想事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当事人有了一个愿望,但这个愿望当事人认为不能直接表达,于是营造了很可怕的事情,通过这件可怕的事情实现了那个不能表达的愿望。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通常,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两种动力,某一种动力看起来是好的,而另一种动力看起来是不好的,而我们不愿意做一个道德错误的人,所以只表达那个好的动力,甚至完全意识不到那个不好的动力的存在。但是,这个貌似不好的动力仍要寻求表达,并且,因为这个动力被视为坏的,所以我们也会用坏的方式去表达。最终导致了可怕的心想事成。

*通过生病的方式表达不是那么正确的动力,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想控制自己的亲人,但他们不能直接说,我就是想让你听我的,所以就使用了生病的方式,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心脏病。

*无论是你的人生,还是你的事业,都藏着很多心想事成的秘密。

*所谓命运,依照心理学的经典解释,就是我们将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结果命运就成了一个无聊的轮回。

    但轮回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制造同样的机会,让自己处在同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好从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怎么修炼呢?这涉及心理学两个核心的概念——投射和内摄。

    所谓投射,即将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具体而言,即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中。

    所谓内摄,即将外部世界吸入到自己内心中,具体而言,即将外部关系吸入到自己内心中。

我们每玩一个轮回的游戏,都是在制造一个机会,先将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外部世界中,然后再将外部世界的样子吸入到内心中。假若我们发现,这个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本心似乎有些不同,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心改变了。

    当然,改变有可能是朝着好的方向而去,也有可能是朝着坏的方向而去。我们有可能通过一轮的投射和内摄后,变得更宽容、从容、灵活、信任,也有可能变得更狭隘、焦虑、偏执、怀疑。

    决定我们去向何方的关键因素是觉察。

    自我觉察可帮你远离轮回

    最好的觉察是直接去关照自己的内心,在没有做任何事的情况下,就发现自己内心的种种变化过程,并洞察到自己内在的心理游戏的变化过程,从而直接了悟到一些真谛,心没有经历任何事情就净化了。

但是,这很难,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自己的内心就是一块模模糊糊的难以辨认的存在,直接去看的话,什么都看不清,还会让自己非常焦虑。

    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需要将心通过事情而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将自己的内在投射到外部世界,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需要。

    关键是,我们要明白,自己看到的一切外在,都是自己内在投射的结果,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埋怨别人,并将事情的责任一味推到别人或其他事物身上,而知道首先要看自己。

*不愿意向内看自己,那一定是因为,自己内在有很痛苦的东西。认识你自己,觉察你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不要迷失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你自己的内心投射出来的一个心理游戏。

*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具备了成长的一切资料,我们不需要向外寻求力量。

*改变种子=改变一切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心中有什么种子,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而且不需要意识上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种子。

*通常,我们过于关注别人,并且无意中会认为,别人才是我们的答案,但真正的答案永远在我们心中。

*意识或头脑中没有答案,如果问头脑“我该怎么办”,那么他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每当他问自己更深的内在的潜意识时,潜意识总能告诉他答案。

*很多人都将自己的一些“问题”视为敌人,试图消灭它,但艾瑞克森反而会建议他们接纳“问题”,同时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共舞。

*个案学会优雅地表达自己任何意愿时,这个意愿背后藏着的力量就被人性化了,而所谓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我们通常处于一个找答案的状态,结果肌肉产生了压力,这就是所谓的紧张。但当我们全然信任潜意识,信任内在的灵性时,我们的身体会放松下来,这时,我们就穿越了由肌肉所组成的身体,而进入了“内在的身体”,或者说“内在的灵性的空间”,而答案会自然从这个空间升起,我们只需对此保有好奇就可以了。

*信任潜意识,信任内在的灵性时,我们的身体会放松下来,这时,我们就穿越了由肌肉所组成的身体,而进入了“内在的身体”,或者说“内在的灵性的空间”,而答案会自然从这个空间升起,我们只需对此保有好奇就可以了。

*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其核心在于,普通人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他们一直保持着灵性的通道。普通人对自我很恋栈,会常说“我”创造了什么,而天才们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自己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存在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灵性的通道打开。

*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

*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并尊重你的灵魂。

*身体的每一症状都有意义,而这些症状都可以理解为被压抑或被忽视的内心的声音,这时培训师就需要抓住它们,方法就是假定它们可以说话,然后看看它们会说什么。当藏在症状背后的声音被表达出来后,这些症状就可以暂时消失了,而假若个案在生活中也能尊重这些声音,并将其中的精神活出来,那么这种症状就可以永久消失。相反,假若我们一直都不尊重它们,这些症状就会一直存在下去,最后还可能会发展成疾病。

*我们常讲身心灵,一个人的健康必然是身心灵三者的和谐。所谓身心灵,也就是身体、心理和灵性。这三者中,心理也可以被视为意识或思维。现在,我们通常会认为,思维是一种智慧,而身体不是,但迪尔茨说,身体也有着它的智慧。并且,思维很容易自欺欺人并导致“布里丹的驴子”的困境,而身体的智慧则是简单直接的,它从来不会骗我们。

*新的神经科学发现,人的很多智慧来自于身体,譬如人的肚子里也有一个神经系统,和大脑一样复杂,而很多研究也发现,心脏具有非凡的记忆,它并不只是一个供血的器官。

*真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所说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这叫不欺人,一层是所想的和所体验的是一致的,这叫不自欺。能做到前一层真诚的人是相当多的,但能做到第二层真诚的人就很少了。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或许是我们太依赖于头脑了,而头脑很容易自欺。

*当感觉到混乱时,常常就是脑子里声音太多,而且它们还有矛盾。这时,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想明白而理顺这些声音,那只会加剧这个冲突,令自己感觉更混乱。相反,假若我们将注意力从头部拿走,而转移到身体上来,那么这种混乱很容易平息。

*讨厌、厌烦与鄙视等包含着对别人强烈评判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的。

  同情、包容、爱、悲伤等种种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情感是从胸部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合为一体感产生时,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在我们生命早期,我们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链接感的,但逐渐地有了转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别人交流。

*当注意力放到腹部时,会有力量涌出,而来自头脑的自我贬低就消散了。

    如果你也渴望“活出自己”的那种感觉,不妨多做做这样的尝试。

*我的思考其实首先是为我的感觉服务的,思考总是第二位的,而感觉是第一位的。

*尊重自己目前的境界,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这是我一再强调的。但有意思的是,感受真的是靠不住的,因为当你真正做到尊重一个感受时,这种感受就会融化掉,接着更深一层感受就会产生。并且,这似乎会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最终你会抵达非常神奇的境界。

*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了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就是累积内在力量的开始。

*其实任何一个时刻,我们都是在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而建立联系的通道,就是我们的感觉,感觉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更好的说法是“我感受故我在”

*我们之所以拼命去和别人链接,一个很常见的原因是,我们这时自己身体有很难受的感受,为了逃避这种感受,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别人或别的事物身上。但其实,在多数时候,我们若和自己的感受取得链接,不需要太长时间,这些难受的感受就会发生转化。

*保持身体的中正,是太极拳的一个原则,也是吉利根所修习的日本合气道的一个原则,即自己的注意力时刻都要保持一种柔和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将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当保持身体的中正时,那些难受的体验最容易发生转化。

    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长的旅程。

*一个人向你打出一拳,你可以当面去感受这一拳打来,你也可以转身站在对方的后边,从这个角度感受他。

    两种感受截然不同,第一种情形下,你会感觉到紧张,而且会有恐惧或怒气升起,而第二种情形下,你的身体是放松的,而且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理解甚至悲悯。

    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解释起来可以说,假若你以为,对方的敌意是针对你的,那么你也会有敌意产生,这很难避免,但假若你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其所感,想其所想,那么你很容易会理解他,那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一个人向你打出一拳,你可以当面去感受这一拳打来,你也可以转身站在对方的后边,从这个角度感受他。

    两种感受截然不同,第一种情形下,你会感觉到紧张,而且会有恐惧或怒气升起,而第二种情形下,你的身体是放松的,而且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理解甚至悲悯。

    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解释起来可以说,假若你以为,对方的敌意是针对你的,那么你也会有敌意产生,这很难避免,但假若你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其所感,想其所想,那么你很容易会理解他,那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 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厉害了。

    具体就是,我们将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可以接受、可以表达的,而将另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不可以接受、不可以表达的。于是,我们心中就淤积了太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会藏在潜意识中。结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潜意识中的这些东西,它们就会被激活,于是我们就会失控,而表现出自己无法控制的敌意来。所谓失控,就是潜意识暂时控制了自己。

*    人欲即天理,如果人欲可以不受压制地自然流动,人心就会自然抵达天理的境地,人欲与天理,这两个看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词语,其实是一回事。

*太多太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在主动追求这种感觉,譬如,你对一个人极度付出,而有意无意地拒绝掉对方任何回报,如此一来,你看起来绝对是正确的,而对方绝对是错误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你才可以有理由迸发出强烈的愤怒、憎恨乃至仇恨。

*    空境中,没有了任何对比。

    一杯淡茶中,对比是微弱而微妙的。

    一杯浓茶,对比是强烈的。

    要品出清水的味道甚至爱上这味道,需要心先空下来。要品出一杯淡茶的美妙来,也需要心做到一定的宁静。

    做不到这些时,我们才会追求浓烈的味道。

*我们之所以不敢进入空境,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会以为,一旦进入空境,就会碰到这个要命的感觉——我不值得爱。

    也因而,我们的无数种行为,都是围绕着逃避“我不值得爱”的这种痛苦而建立起来的。我们的无数种破坏性行为,都是为了将“我不值得爱”的这种感觉转嫁到别人身上。

    这是通向空境的一个必经点。

    无论如何,你都值得试试,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也许你可以在一瞬间抵达“此心不动”的境地,也许你会在这样做时碰到“我不值得爱”的痛苦,但这都远胜于将时间都耗费在逃避上。

*关键还是感受,因为真正的思考能力,总是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而缺乏感受的思考,并不是独立思考,而是在重复别人灌输来的教条。

*假若只是两个人滔滔不绝的对话,那就常常只是思维层面的沟通了。但只要让一个人沉静下来,也就是说,让一个人的身体放松下来,他就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了。

*失去了歌舞能力,或者更准确地说,失去了感觉可以酣畅淋漓地在自己身上流动的这种状态,仍然是我一个很大的遗憾,我想此生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重新活出让感觉在自己身上酣畅淋漓地流动的状态。

*绝缘体是没办法歌舞的,要能歌善舞,就必须允许自己的感受在身心中自然流动。

*我们的管道之所以能保持畅通,是因为我们发现这样子可以被别人接受;我们的管道之所以关闭,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子别人不会接受。

*我想,无数中国家长会选择后者,自己省吃俭用,非常节俭地活着,而花重金在孩子身上。如此一来,自己就会享受到一种圣人感。但是,这样的圣人基本上都是绝缘体。

    无论如何,流动感都是值得追求的。难道,你愿意是一个绝缘体吗?

*马尔茨是美国著名的整容医生,曾任纽约医院修复科主任,在为病人做整容时,他洞见到了人性的奥秘,并由此探索出了一套集整容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人生改变方案,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自创的心理治疗取向叫“心理控制术”:我们的人生,都是由我们的自我意象所决定的,如果你改变了自我意象,人生也会随之改变。

*罗杰斯对“自我”的定义是: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在我的理解中,关于“自我”的一切内容都是先在关系中发生的,即,先是“我”与某个人发生了一件事情,而“我”将这个事情所带来的一切体验当成了“我”的一部分。于是,先是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最终,“我”也接纳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假若父母在自己6岁前不断地否定自己,那么,不可避免的,我对自己会有一个消极的自我意象——“我不行”。

    这个自我意象一旦形成,按照马尔茨所言,“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自我意象中认为自己“胖”的人总是无法减肥并保持体形,无论她怎样有意识地想尽一切办法与这种自我意象对抗,结果总是徒劳。你无法做到长时间超越或逃避自我意象。就算你真能做到短暂地逃避,也会立即产生“反弹”效应,就像一个橡皮筋,在两个手指之间伸长,但稍一松懈就会恢复原状。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失败者”,那么无论动机多好,意志力多坚强,他总能找到失败的方式,即便机遇来临,他也会失之交臂。

    马尔茨认为,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基石或基础,你的全部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甚至所处的环境,都是以它为基础而建立。结果,我们经历似乎总是证明并加深我们的自我意象,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关键不是去做积极的暗示,而是重塑自我意象。马尔茨认为:“‘成绩或挣钱能力’建立在某种根深蒂固甚至可能难以觉察的思维模式之上,它一旦改变,你就能从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效地开发自身潜力,并得到与此前具有天壤之别的结果。”

*潜意识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巡航导弹的目标追寻机制,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你甚至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当然,为了更深地唤醒潜意识的力量,你需要通过努力去积攒一些素材,这些素材会是线索,可以更好地激活潜意识,这样潜意识可以更好地帮你实现这个目标。有意思的是,这时你越是刻意思考或满腹担忧,你越难以实现目标。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只知道一味努力的学生,未必会取得好成绩。因为,刻意努力可能会切断我们与潜意识沟通的渠道。

    努力,但同时要学会放松。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着一个逻辑“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松弛掉紧张的神经,打开通向灵性层面的潜意识之门”。也就是说,答案不是我找到的,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因此,爱迪生才说:“思想就在空气中。”

*    “精神电影”这一办法可以应用在很多地方。这些技巧都有着同样一个道理——先去塑造一个自我意象,而后这个自我意象就会在现实中展现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体知道答案》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