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以发生学的视角建构生成数学核心观念,玩游戏,学数学,像数学家一样创造数学、发明数学。

——题记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发展阶段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自控力等,即小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不仅是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基础,更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打基础。

2.2.小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三大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的。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表达清楚了, 我在这用一句话说说我的理解  如果学生的前概念没有被同化或顺应,则学生只是为考试而考试。

2.2.1生活现象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时,他们的家长会很自豪地告诉老师:我家孩子20以内加、减法都会算,我家孩子100以内的加、减法也会算……

不少孩子在一年级入学之后也时不时地告诉老师:老师,我会算几十几加、减几十几……

2.2.2教学内容安排顺序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是学生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100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属于后续型学习内容。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也就是说,学生已经能够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但教材还是安排要教《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而且还是安排在三年级这个阶段。

3.3课前挑战单分析

① 口算并和同桌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4+6=  8+30=  20+12= 

        8+6=  32+6=  20+48=

      7+9=  53+6=  23+40=

(口算9道题是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但同时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是对一、二年级计算的复习。从全班做的情况——2位同学只会做一位数加一位数,并且未做全对。有5位同学因书写(6、7、0)不规范和计算时竖式未对齐出现错误,其中一位同学是优等生。计算方法方面,24位同学,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上自己是列竖式计算得出来的。这样的情况,我采取先大班教学,后小集体针对性辅导,同时,在教学时要注意适当地点一下竖式书写和数位制。)

② 试着计算并解释如何得出结果的

25+43=(  )      34+43=(  )

(班内21位学生都能得出结果,2位同学不会,1位同学处于模糊状态,至于解释方法是列竖式。)

③ 写出得数为53的加法算式

(基本上都能写出两位数加一位数(0除外),有一小部分能够写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全,且不进位),有3位同学写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但存在不全,费时,只有1、2个同学似乎发现规律。)


面对这样的学习内容,面对这样的学生现实,(教研时,同组大部分老师这样直接跳过不讲)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还需要上课吗?

我试着,从两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还需要上。

1.真正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意味着经验的重新组织与重新解释,包括先前经验的激活,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信息的搜集、选择与加工,最后形成开放性的认知框架。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建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与深化,情感的丰富和体验的深刻,技能的形成或巩固,认知策略的高级和完善。

2.为后续做准备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是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更是为了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呈块状,为后续的多位数加减法快速提取作准备。

3.浪漫中的精确

本节课处于第二单元的开头,也就是单元的开篇之课,很明显可以说是浪漫阶段的感知,但是细细分析后面的三位数加减时却又发现这是基础,所以不能仅仅作为浪漫感知而去草草过去。

   

三、教材分析

教材第10页例1,教材呈现了同学们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例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问题,教材从解决问题入手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和算理,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而简便的计算方法。

(我个人更建议进行课程整合、融合,我的设想:第一课时玩一位数加减一位数、一位数加减二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十且100以内);第二课时精讲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第三课时学生模仿、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上台讲解展示;第四课时学生自学并上台展示两位数减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第五、六、七课时就是构建三位数加减法运算……很不幸,学校不允许脱离和整合课时,听课的时候必须得以教材为主进行教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以内的加减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