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秀淡雅和气势磅礴”—临摹蓝瑛作品有感(四)

图文/理智

铁崖图轴

-10-

理智非常喜欢朱良志先生(北大哲学系教授)在《南画十六观》书中关于元代画家黄公望《铁崖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段描述,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赏画叙述方式,将来自己赏画时拿来一用。

他先从大幅画轴的底部开始描述具体内容细节,然后自下而上,又左右两侧方位突出重点的、且紧扣画轴名字的铁崖(即方台)的介绍,并将画轴中部、上半部的云雾、群山环抱绕等作为旁枝末节一一衬托,让观赏者一下子就能品出画之精髓。

我们来看看他具体的描述内容:

“起首处,画小桥、溪涧,流水潺潺,左右疏林廓落,似在微风中摇曳,傍溪桥,村舍俨然,掩映在丛林中。山石荦确,壁立峻峭,山头作方台,可能与隐括‘铁崖’意有关。画中由山腰而上,大半部分都在青云浮荡中,以至群山都在莽莽沧海中浮沉,就像有一种仙灵之气在氤氲。这个仙灵世界,不是仙山楼阁,而是揉进了笛声的飘渺,揉进了这位令人倾倒的艺术家的活泼精神”。

中国山水画能够叫观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继而产生共鸣感,不仅仅从画家观察山水的特别角度、表现出的透视感、光影效果、焦点聚集、色彩呈现、体量庞大等等因素的形式存在,而是能最终体悟到画家赋予山水画的一种自我生命体验的关联性,即“境界之山水”。

-11-

言归正传,下面理智来尝试着说一说临摹完蓝瑛这40幅作品之后,感受到的他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幅为仿古山水十二册之浅设色画,一红衣人士立于松下,隔岸观瀑,画上题云:“偶法郭河阳画。西湖外史蓝瑛。”

仿古山水第一幅

画面相比其他幅作品简单些,让人直接就把目光焦距在这个红衣人士身上。

理智临摹过程中,有几个规律可循:

一是临画之前的画面阅读,需要找出该画的“三庭五眼”都在哪个位置上,然后花费更多的安静时间,去细心完成其重点区域;

二是发现某幅作品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偏暖或者水墨、浅绛色等时,就会先把整体画面的天空、山石、树木结构处等涂抹、粗略勾勒出大体轮廓,然后再细细划分区域,做适当的细节图案用墨、调色、技法的考量,实战运用之。

中国画可大致上分为白描、水墨、设色三种。其中设色分为淡彩、重彩和泼彩。淡彩是指在画好的水墨画的基础上略施一些浅淡的颜色,而其中施以淡淡花青和赭石的山水画又被称为”浅绛山水“。

在绘画的过程中,理智不断尝试用多种色彩混搭出来某一类专属颜色效果,直到自我满意为止,然后大量调出成品一旁备用,尽量做到该色彩在一幅画面里表现出的同一色调呈均衡状态。

三是尽早摆脱用铅笔打草图的习惯,逐渐养成用毛笔构图、取色、蘸墨、一次成型的绘画习惯,学会自然叠色、虚实线条连接流畅不生涩,让自我意识随笔墨逐渐挣脱外界因素的束缚,快速进入纯粹的满山满水的仙境,感受即尘境即蓬莱的妙悟。

第二幅仿古山水画,为设色画秋林丹翠,“秋林丛聚,清雾弥漫,士人独行,法松雪斋秋林觅句。”篷舟沿溪,画家自题:“乙亥春仲法李唐画。西湖外史蓝瑛。”

仿古山水第二幅草图

理智一边画,一边赞叹它的美,真心不忍将它完,这里放上来一张草图,能看得出在留白的一些局部,那令人思绪遐想的旋律在脑海中浮现吗?

枯枝与蓝红残叶点点相映的秋林,淡屋群聚与隐藏树干的茫茫清雾,干净清爽的一袭白衣人士在独行,他仰起的脸向着远方隐隐青山,在思考着诗句。

仿古山水第六幅

《仿古山水十二册》之第六幅,“白雪覆树,水岸亭间,士人观景。”设色画临水岩上,桃红满树,舟人浮江而行。这幅作品是好朋友看后明确表达喜欢、称赞过的唯一一张,哈哈,所以理智在考虑要不要给他保留着呢?(必须的必!)

仿古山水第十四幅

《仿古山水册》之第十四幅,理智是这样给闺蜜描绘场景的:

“整个画面,绿树青山为主,猩红的四角矮书桌点缀在竹林衬托出的木屋里。

暮色中,落日余晖撒在河岸边,一层层的朱红色水面与浅浅的灰绿色土堆,像是把云朵们拽到了水面上,由近及远,被小径旁的一道竹林墙,引向了木屋。

一老者,拄杖慢步行走至桥头,准备跨过小木桥,去到老朋友家坐坐,时辰刚刚好,正是准备掌灯、摆下茶饮品茗、对诗吟句的意思啊。

这画中的意境,也是忒让人向往了。

让我们去画里神游一番吧!”

仿古山水册第二十七幅,理智将这幅画分三个重点区域:

仿古山水第二十七幅

半山腰,错落有致的屋檐下,两人在悄悄对话;

依山脚下转弯处,露出来的大半个凉亭,让人的遐想空间,随着它的指引下,延伸出了画面外;

最下层的小船稳稳的,头戴竹笠的渔人,满载而归;

极简画面的古山水,因了黄赫色山岩、绿灰色弯路、平台、蓝灰屋顶、船只,重墨色塔松,自然景观也跟着活跃起来。

仿古山水第二十九幅

仿古山水册第二十九幅,理智感觉整个画面完美,幽静,可以想象,伴着笛声悠悠顺溪而下,远处的圆塔,两层阁楼,登高望远的平台,近处的木屋、细长木桥,屋前将要成熟的满树果实,潺潺溪流穿过木桥,微风拂来,理智轻轻地深吸了一口气,仿佛真的入境一般。

临摹着古画中,一边观画、品画,一边将这画中的意境,用琐碎的笔墨勾勒,大胆用色,渲染出属于自己的那份雅致格调。

《澄观图册》第十七幅,闲时放舟观春色,瀑布流水桥上家。心若欢喜身不动,日日画出梦似花。

澄观图册第二十幅

澄观图册第二十幅,想着要挑一幅画面构图、色彩都简单些的来画,可出了成品之后呢,感觉还不错。所以说,简单的事情做好了未必不出彩,而复杂多变的事情呢,只要你坚持得久了,回头一望时,原来它是如此的简单啊!

澄观图册之云树归雅

临摹蓝瑛《澄观图册之云树归雅》第二十四幅,理智很喜欢的一幅画,落日黄昏中寒鸦归巢的情景,感觉画这六十多只鸟儿时,绘画过程特别过瘾。

澄观图册第三十三幅草图

临摹蓝瑛《澄观图册》第三十三幅,瞧那位走在斜坡上的人啊,原图模糊得几乎看不到他,等理智我画到这个斜坡小路时,才猛然发现,这里还藏着一个人呢。

-12-

“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以精致的笔墨来表达内在的情性,成为艺术家所追求的要旨,元代以后,山水画展现出了独特的笔墨情趣,到了董其昌、八大山人以及近代的黄宾虹,可谓将笔墨情趣推向了极致。

元末明初画家倪瓒(1301-1374年)自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清代画家戴熙(1801—1860年)说,画不仅要“可感”,更要“可思”。“可感”,强调画要传达生命的感觉,但必由此生命感觉上升到“可思”,也就是可以打动人的智慧。

蓝瑛的山水画艺术成就,得益于他“性耽山水”。虽然他下苦功夫临习了晋唐宋元诸家,并达到了精妙乱真的程度,但他不以摹仿为能事。

他不仅擅于师古人之意进行变革创新,而且还注重生活,注重行万里路,饱游饫看,“游闽粤荆襄,历燕秦晋落,涉猎既多,眼界弘远”。因为他胸中有真丘壑的观察积累,眼界开阔,所以能落笔纵横,水墨淋漓,独创一格一派—武林派。(注:饱游饫看是北宋郭熙用语。《林泉高致·山水训》:“欲夺其造化,则奠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他认为画家应遍游山川胜景,充分观察自然,“穷其要妙”,“取其精粹”,做到“历历罗列于胸中”,才能于绘画时“胸贮五岳”,“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提炼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

唐代张彦远(公元815年~907年)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有他对艺术极其热爱的叙述:

“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贷敝衣,减粝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或曰:‘终日为无益之事,竟何补哉?’既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癖。

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尤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

我们可以学习画家们的“昼夜精勤”精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愉悦自己的人生,以勤勉认真的劲头,温柔敦厚的态度,孕育细腻润泽的手法,学习应裕自如的高超技艺,崇尚艺术的自由而不背乎规矩,执著于人生而不作人生的奴才。

以上,是理智临摹完成蓝瑛40幅作品之后的感受,有人会说,你写了这么多的文字,有谁会来读一读它们呢?

借用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句话,来表达理智想要继续坚持绘画,坚持着“蜗牛慢行”的决心!

2020年10月21日,理智

你可能感兴趣的:(“细秀淡雅和气势磅礴”—临摹蓝瑛作品有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