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将热血沃中华

请勿盗用图片

沁园春·交山

一九二一,志士奔徙,南湖红船。望昭昭华夏,内忧外患,山河破碎,同胞流离。前路漫漫,万民呼号,甘将热血沃中华。看我党,携为民初心,开天辟地!

今朝路,立讲台,述民族复兴血泪史。看英雄儿女,筚路蓝缕,前仆后继,立国之业。小辈赤子,丹心一片,热忱堪比当年人。热泪处,看九州生雷,唯有座下!

我所接受的党史教育最早来源于我的父亲。记忆里,家里红色立柜的顶部总是放着一个落满灰尘的红皮箱子,边角磨损,红漆脱落,破旧不堪,但父亲视若珍宝,前后三次搬家,总要将箱子揩抹干净,最后重新放于立柜上。

箱内底部叠放着一身旧军装,有些褪色,但干净整洁。军装上面放着一本蓝色的相册,封面正上方烫金楷体大字:赠给云南前线指战员,右下角有落款和时间,江苏省慰问团,一九八七、十二。还有一本发黄的笔记本,里面张贴着父亲从报刊或者书籍上剪下来的歌词,都是一些红色歌曲,如《血染的风采》《老山——人民心中的丰碑》,这本笔记本里还有父亲读书时的摘记和感悟,字体清秀遒劲。箱子边边角角零碎地散落着肩章,军功章,纪念章,有些已经氧化发绿,但依旧闪耀着光辉。这些陈年旧物都跟一个记忆有关:老山前线。

父亲的纪念章

父亲是一名有33年党龄的老党员。1968年,父亲生于南太行的一个村庄,家中一共育有四个子女,他排行老三。自小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家境贫困,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打工。1985年10月,响应国家号召,年仅18岁的父亲参军,被分配到河北省平山县39团营房进行新兵训练,一个月后调到邯郸市241团营房。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大部分新兵都分到了老兵连,而父亲因训练成绩优异跟随25团到了天津,接受为期半年的骨干训练。

1986年9月份,父亲训练结束,被分配到河北省狭麓县80师38团三营七连五班,同年12月奉命开赴云南参加对越防御作战(又称中越战争,指1979年至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冲突),从河北出发,坐了五天的闷罐火车到达云南昆明。休息一天后,改乘汽车走了三天到达云南省砚山县,一到达目的地,就开始进行适应南方气候的临战训练。1987年9月上阵地,当时父亲所在连队接防的是5、6、7、8、9号5个阵地,父亲所在排接防6号阵地,1988年3月移交给边防军,连队胜利回归。同年l2月父亲退伍。

相册里密密麻麻塞满照片,那时的父亲清癯瘦小,但却是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他,以及千千万万在老山前线战斗的人民解放军,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为守护祖国边境而战。有时他们背着子弹在密林里弯腰前行,有时在高垒的沙袋后面架枪瞄准,有时戴着钢盔刚从猫耳洞探身出来。热带雨林酷热多雨,越南军队偶有偷袭,战争残酷,炮弹无眼,但他们的从未退后一步,因为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南疆!父亲少言寡语,但从照片和笔记本中,我渐渐理解了他的选择,以及那一代人的选择。

祖国一声召唤,他们即刻奔赴战场;华夏国土,一分一毫都不可退让;南疆征战,每一个战士都随时准备献身。“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老山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又一凝结与传承。

自一九二一,中国共产党驾着南湖红船破晓而来。一百年来,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到新时代伟大的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无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奋斗,终于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爱党忠党,责无旁贷。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各种教育政策也落户乡村,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然求学。通过招聘考试,我有幸成为交城县一名乡村教师。上岗那天,父亲叮嘱我:“你一定要用心教书,这是国家给你的任务,要给我们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深以为然,并且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纯洁明媚,闪烁着求知的双眼。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成为他们通向外界的桥梁与窗户。曾有学生问我,读书是为了什么?我想我听到了答案:山河破碎,同胞流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为祖国繁盛而读书;而如今,我们读书是为了勇担责任,不负时代,更不负那些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先辈。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学史崇德,是一生的事情;丹心育人,是毕生职责所在。


原创不易,合作请联系作者。

本文为吕梁市“学史崇德,丹心育人”征文活动的征文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甘将热血沃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