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导论》读书杂记

2022年1月27日,结束了《自体心理学导论》的又一次阅读。

2021年,读了不少书,但是完整读下来的不多,其中有三个大部头--《癔症研究》是跟随吴冰老师的《精神分析研习读书小组》的地面课一周一次读下来的,由吴老师亲自带领、讲解,一字一句的读,几近结束,我自己也从头顺了一遍,算是圆满完成的一本。第二本是《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与应用》,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入门书籍,是我自己和几位心理咨询师老师组的专门的读书小组,也是一周一次的频率,一句句读下来,一点点讨论的,已经读完第十七章,未来还有四章,也很快会完成。

另外就是这本《自理心理学导论》,其实一开始也是跟着一个读书小组读的,读完后自己决定趁热打铁,自己再回回炉,所以又读了一遍,等于一年过了两遍。体会就是,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对于自体心理学的小白的我,这本书相对比较易懂,很详细的介绍了自体心理学的构成、理论来源,心理成分的组成、病因起源、治疗过程和咨询师与来访互动的案例片断。

这本书其实之前自己也读了至少两遍,但是读完后感觉没啥印象。真正食得其髓,是在今年上完徐钧老师的自体的地面课之后,再读的时候,一些概念、理论的要点就容易理解了许多。

相较于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特别强调的有两点,一个是个人成长的积极面向,另一个就是成长当中的关系面向。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成长当中的各种自体客体需要,是由重要的养育者提供的,无论是镜映需要、理想化需要还是另我需要,都是由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来得到或因得不到而形成病理,这与经典精分的驱力理论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理论取向。随之改变的还有分析工作中的技术要点,由传统技术的中立、节制、匿名,而强调分析师和来访者的主体间的关系相互影响。

由此,也证明一个人的成长中,关系有多么重要,养育者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读自体心理学,不仅是咨询师工作理论和技术成长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对自己反思反省、成长的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体心理学导论》读书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