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宁古塔——流放者的土地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宁古塔这个名字对我来说绝不陌生,虽然我我也没去过。宁古塔有新旧二城,新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即宁安县城),旧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旧街乡古城村。在清代,宁古塔三个字就行噩梦一样,代表随时随地就要家破人亡。对清史稍有涉猎的朋友都能理解在漫长的数百年间有多少所谓的“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

          提到宁古塔也许会有人觉得有塔的地方至少会有点文化古迹。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宁古塔其实是没有塔的,这三个字是满语的音译,相传,清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六个”。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就叫“宁古塔氏”。除了姓宁的,姓刘的汉姓,也叫“宁古塔氏”。

        清朝统治者似乎酷爱流放,例如一六五七年(顺治四年)发生的一个著名的科场案“南闱科场案”安徽有个考生方章成,与这个主考官似乎有点远亲,理应避讳,不避讳就有作弊的嫌疑。这些道听途说的传言被一个官员听到了就到顺治帝那参了一本。顺治立即下奏,正副考官一并革职。这位考生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便上奏说与考官没有亲戚,这本来就是事实,奈何皇帝都表过态了,因此朝廷上下认定两家一定有亲戚,不然皇帝的脸往哪搁。刑部花了不少时间琢磨这个案子,揣摩着皇帝的心思,最后心一横拟了个方案交上去了,大致就是说,既然正副考官已经被皇帝革职,那干脆处死算了。至于那个考生,成绩作废。方案送到顺治治哪,大家都以为皇帝能比刑部稍微宽大点,以彰显皇帝的胸襟和仁慈做做姿态。可是皇帝的圣旨更是可怕:正副考官全斩了没啥可说的;还有他们领导的其他考官全部绞死,家产没收,他们的妻子儿女一概收为奴隶。还有那个考生连同其他考上的八个举人全都收拾一下,家产没收,每人打上四十几棍,另外把这几个考生连同他们的邻居家人全部流放宁古塔。这个判决不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极其惨无人道的。流放宁古塔的浩浩荡荡的大队伍里有些人甚至连当时人犯了什么罪都不知道,就被跌跌撞撞的流放宁古塔了,甚至有些人连与当事人有什么亲戚都不知道,在纸条去宁古塔的路上顺便认了个亲。只是不知道这些人相见之时会作何感想,又会说些什么呢?

      想起来很早时读到过的一段话:宁古塔——承载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被流放在这里的人们目睹了世事沧桑。

宁古塔——听到过流人的浅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见证了长空飞雁和硕米肥鱼。

宁古塔——满族的发源地。这里是流人断魂的墓志和思归的梦乡,也是满族后人追忆的故乡。面对天下苍生和满朝文武而言之滔滔,文之灼灼。言辞冒犯了天朝威严。面对龙颜大怒,妻离子散,邻里株连的痛苦声直干云霄,不绝于耳。

宁古塔——透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沉重和已是一片历史的汪洋。

———————详细参见《流放者的土地》余秋雨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上的宁古塔——流放者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