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作家的寻梦之旅

一位农民作家的寻梦苦旅

作者:本报记者 赵改玲


黄河岸边的柳树,黄河水冲击过,寒风摧残过,却依然深深地扎下自己的根,坚守着脚下的那片土地,用顽强的拼搏给大地增添一抹绿色,用旺盛的生命给大地上耕耘的人们撑起一片绿荫。

今年48岁的农民作家司发展是武陟县詹店镇何井村人,他的笔名就叫黄河柳。

几十年来,他带着黄河柳的风骨,耕耘在基层教育战线上,也耕耘在稿纸和电脑上。如今,他用90多万字的作品向母亲河汇报自己的成果,他用5部已经出版的书籍向文学女神缪斯献上自己的敬意。他的作品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敲动了众多读者的心灵。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他,在文化苦旅中,他收获更多的是甜蜜,是幸福。

3月18日上午,微雨,新乡医学院退休人员、77岁的李存兴老人,专程从新乡赶到位于武陟县詹店镇何井村的司发展家,想让他帮着修改自己写的5000多字的剧本《人到老年》。“在新乡,我听过司发展老师的大名,连河南师范大学的教授都佩服他写的作品呢。”李存兴老人兴奋地说。


记者眼前的司发展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然而,就在这普通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执着追求作家梦的心,几十年追梦无悔。他的作品先后在《儿童文学》《人民文学》《故事会》《小小说》等杂志上发表。

也许我没有天分
但我有梦的天真

是谁在司发展的心中播撒了一粒文学种子?司发展说,是初中语文老师赵太书先生。

司发展上初一的一天,赵老师拿着一份报纸走到他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发展啊,我看你的文笔不错,坚持写日记,将来说不定在文学创作上大有发展呢!”

说完,赵老师就把一份名为《萤火虫》的报纸打开,让司发展看。原来,报纸上登了赵老师的一首小诗。《萤火虫》是当时武陟县的文学爱好者办的文学刊物,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看到赵老师的小诗变成铅字,赵老师立马在司发展心中变得高大起来。他暗暗许下心愿:“总有一天,我也要把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

有了这个小目标后,司发展每天坚持写日记。如今,他写过的日记本摞起来有将近2.5米高了。司发展自嘲:“想要作品等身,就先让日记本等身吧。”

除了靠写日记练笔外,司发展还废寝忘食地看书。当时,司发展的父亲在村广播站工作,那里有好多中外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见到书,司发展如饥似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司发展这样说。

晚上,父亲的好伙计经常到家里来,大人们常爱讲些民间故事。这时,司发展常常在父亲身边,听着故事慢慢地进入奇异的梦乡。这样的多重“营养”,让司发展离发表处女作的梦更近了。

上高一时,司发展写的小诗《两棵树》在《萤火虫》上发表了。这篇文章在全校引起了轰动。大家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没想到,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司发展竟会写诗。”

父亲看到刊登的诗说:“发展,你就大胆朝写作上发展吧。”

有了父亲的支持,司发展写得更勤了。不久,他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在《故事会》《人生画报》《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

对于理想
我从来没选择放弃

高中毕业后,司发展没能考上大学,成了邻村一所学校的编外教师。结婚后,妻子起初并不支持他写作,甚至给他出难题阻止他写作。

2009年寒假,放假归来的司发展一头扎进创作中,妻子看不下去了。怎么才能让这个写作的“痴人”放下写作?妻子计上心头。

有一天,妻子对司发展说:“你瞅瞅人家男人,过年都是忙着扫房、购年货。可你呢,一天只知道写写写。”司发展笑着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你应该支持我才对。”“支持你?那好,我给你5句话,你把这5句话都编成故事,啥家务活都不让你干。”妻子说。

其实,妻子的5句话多数是一个词,分别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阳春白雪、和平的世界、黑槐树、清水台。

“要想取得妻子的支持,必须要完成任务。”司发展想。他一夜未眠,一直到东方鱼肚发白时,他终于写完了妻子的“命题作文”。

“考官”妻子认真读了一遍,也不由得对司发展另眼相看:“写得不赖,编故事的能力真不是盖的。”

那年春节,司发展得到妻子的“特赦”,可以不干家务活,闲暇时间可以全部用来写作。

第二年,经过进一步修改,他写的戏曲剧本《清水台》被某单位以3000元的价格买下。拿到稿费时,司发展的妻子开心得合不拢嘴,更加支持丈夫的写作梦、文学梦。

生命的闪耀
来自汗水的浸泡

很快,司发展的文学“小宇宙”彻底爆发了。

司发展写散文、小说、诗歌,写人物传记、小品、幽默故事,写戏剧、快板书、童谣……几年下来,他在报刊上发表的大大小小的作品有200多篇。这些作品就像他的孩子,原稿和样刊都被他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

司发展还把自己发表的作品制成了一本厚达350页的剪贴本,名为《作品集》。这本剪贴本就是他的无价珍宝,从不外借,谁想看只能在他面前看。

有一年,司发展所在的学校来了一名年轻女教师,听说司发展有个像宝贝一样的《作品集》,很想借来一看。放寒假前,女教师再次提出想拿回家看这个剪贴本,司发展无法拒绝只好同意了,他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能损坏了。

寒假结束后,司发展多次向这名女教师要剪贴本,这名女教师说,年前回家时把剪贴本遗忘在公交车上了,最后也没有找到。

听到这个消息,司发展犹如五雷轰顶,那是自己多年心血的见证啊,那里面有多少汗水和努力。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司发展却像孩子一样哭成了泪人,因为那段最宝贵、最美好的记忆载体没了。

继续向前跑
带着心底的骄傲

为了生存,司发展出去打过工,当过多年的民办教师,最后因为学校改制被刷下来。

他就像一头磨房里的驴子,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在耕种自家的40多亩地时,司发展依然不愿放弃文学梦。

有时正在田里锄地,灵感来了,司发展放下锄头就往家跑,他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灵感,不能让它们从自己心底逃掉。“这人真是痴了、傻了。”何井村的村民都这样说。

出于对挖掘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责任,司发展爱骑着一辆破电动车到武陟的农村转,听老人讲那些即将失传的民间故事,回家后再将其整理出来。

近几年,他出版了90多万字的《嘉应观民间故事选》上下册,出版了《詹店镇志》上中下册,还出版了《武陟县地名的传说》《嘉应观故事》《詹店镇何井村志》等,出版费用全部来自他的稿费。

2012年,司发展被吸收为市作协会员。

今年,他接下表现抗日英雄司风梧剧本的写作任务。今年5月,相关人士将对剧本进行研讨,有望拍成电视剧。

司发展说,作家梦他还要一直做下去,直到写出能藏之名山的作品。

走出司发展的家,村里的一棵柳树让记者停住了脚步。在春风的吹拂下,有着粗糙树皮的柳树已经有了嫩叶,吐露出勃勃生机。这不正是别样的乡村风景吗?

上图 司发展经常到田间地头寻找创作灵感。


虽然教了28年的学,但他在与文字打交道的日子里,30年如一日,如饥似渴地吸取着文学营养。如他所说:写作能让他精神充实,忘记生活中的苦与累。在偏僻农村,他植根乡村文化,创作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故事、童谣、小说、散文、诗歌等,“写农村、写农民、写时代”成为他创作的宗旨。他,就是武陟县詹店镇的农民作家黄河柳。

初识文学 坚守精神信仰

1970年,黄河柳出生在武陟县詹店镇。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出生农村的他在艰苦中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在1987年秋,高中毕业的黄河柳独自一人被介绍到位于乔庙乡最东北的一个名叫冯庵的小村里干起了民办教师,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和工作环境让他在完成教育工作之下选择拾起笔头,记下生活的点滴。“我从上初一,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写日记的,慢慢也就喜欢上了文字,因为它带给人平息和宁静,能够启人思索,耐人寻味。”黄河柳说,他在工作了一天之后,一定会坐下来看看书写写东西。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三十年如一日,黄河柳书写着万千事态,给疲惫的身心一丝放松。

“写作、看书,我一直认为是我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黄河柳如今回忆起那段岁月,仍对文学充满感激。1993年之后,黄河柳回到了詹店镇何井村老家,人生几多受挫,但他仍对文学饱有热忱。在一次投稿中,他人的一句“写得不错”的赞许,让他彻底下决心走上文学之路。之后的多年时间里,黄河柳活跃在省、市、县的文坛上,作品曾多次入选《河南教研》、《焦作日报》、《百花园》等文学刊物。

2012年,河南省作家协会的张万青老师有意介绍黄河柳入省作协,黄河柳却以作品量少为由,婉言谢绝张万青的好意。入省作协,对一向谦虚内敛的黄河柳来说,何尝不是梦寐以求的?可是,创作时间的不固定、作品质量的难把关,在黄河柳看来,这些直接关乎到他对文学的虔诚态度。他告诉自己:入省作协时机还不成熟,之后,他断然放弃了那次机会。在黄河柳的生活中,没事儿的时候,他常抱着订购的《小说选刊》《收获》《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等书刊细细品味;有时,他也楞楞的坐在电脑前,摸索着创作的灵感,琢磨着文学的构架。如今,身为焦作市作协会员的黄河柳,已经有了创作新作和出书的准备。他告诉我们,他打算在明年出版自己第一本书籍《房檐滴水》,作品题材都取自于当地农村事迹。

相濡以沫 共度艰难岁月

出于对丈夫的信任,黄河柳的妻子20多年任凭丈夫驰骋书海,干他喜欢干的事情。在和丈夫的多年相处中,深知丈夫对文学的爱好,虽嘴上多有埋怨,不过,她一直从心底里支持丈夫,承担起家中的大小事情。在2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人偶有拌嘴,但黄河柳深知自己对妻子亏欠太多,多数时候以沉默化解矛盾。

妻子一如既往的支持,黄河柳一直铭记心底。“想想写作的日子,确实不好过。”黄河柳回忆,写作是个漫长的过程,写一本小说,要积累很多素材。譬如在进行《嘉应观民间故事选》创作时,黄河柳在脑子里筹划了近5年时间,其间阅读了大量历史和人物资料,之后花了两年多时间进行写作。黄河柳告诉我们,在干民办教师的那些年,家里的农活全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挣的大部分钱也用在了订书、买纸笔及投稿上。2009年,黄河柳让儿子教他使用电脑,因为不懂拼音、不懂英语,黄河柳背字根,敲键盘,慢慢熟练起五笔。刚开始练习用电脑打字,由于停电或者操作不当,他辛辛苦苦打了一天的字时常没来得及存档,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黄河柳不但熟练电脑操作,还开通了实名的网易博客,在网络中博览文学作品,还交了不少文学朋友。

博客达人 徜徉文学殿堂

如今,黄河柳应聘到县城一家单位干起了临时工,而双耳失聪的妻子则在村子里侍弄着家里的十八亩农田。和以前的日子比起来,用黄河柳的话来说:要好很多。平时黄河柳几乎不用干家务活,只是在耕种、收获和给庄稼浇水施肥的时候,才会请假参与家中的劳动。黄河柳的家中,书柜里堆放的都是满满的书籍,近12平方米见方的工作室布置的十分简单:一桌、一椅、一书柜便是他书房和工作室的所有陈设。就是在这简朴的书房兼工作室的房间里,黄河柳创作出了6部每篇达100万字的长篇小说,近8部中篇小说,70余首原创诗歌,6部电视剧文学剧本。

在黄河柳的博客中,我们看到的作品都是经过他精心琢磨的成品。每天,光顾他博客空间的人流络绎不绝。有的作品直接被《中华诗刊》《中国诗歌》《时代人生》《黄河人》《教育时报》《焦作日报》等网络期刊录用。也就是对文学这种谦逊的态度,使黄河柳在文学创作中不断自省、日益提高。从《嘉应小镇》到《何瑭故里》,从《武陟县村名的传说》到《火红的高粱》,从《春天的蒲公英》到《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从《武陟英烈传》到《我的前半生》,无论是在编写《何井村志》,还是编撰《詹店镇志》,还是筹谋《太行虎胆》和《解放新乡》,他总是孜孜不倦,奋斗不息,“一辈子用书为伴,一生以写作为心仪,讴歌正气,恢弘社会正能量和孝道文化,这就是我的梦想和追求”,黄河柳信誓旦旦地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位农民作家的寻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