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11阖闾之死---越国的起源
夫差点头道:“如孙武子这般,所谓用兵如神、想也不过如此了。”
小武赞同道:“这个如同开挂一般的灭楚之战,称得上神乎其神、无法复制。只能说孙武子兵法确实了得,而且伍子胥、阖闾、夫概等人无一弱者,故虽只有三万兵而天下无敌。不过在一度灭楚几年之后,你们还是不得不退回吴国呀。”
夫差点头道:“楚昭王逃得很快,但不得不说,可能那是唯一正确的做法。此后伍子胥四处追索,但是始终没找到他,故楚国还有复兴的希望。”
“3年后,申包胥求得秦军500乘兵车、自为向导前来救楚。夫概受命前去迎敌,结果小败一场。而他其实已有二心---认为先王阖闾存心消耗他本部的实力,故意不派大军支援。”
“故而夫概借机东去,从前线直接回返了吴国;而且沿路破坏桥梁、塞断道路、散播谣言。”
小武思索道:“莫非吴王阖闾真得有些忌惮自己的弟弟?其实按照吴国继承法‘兄终弟及’的习俗,如果阖闾过世,夫概的确是可以继承吴王之位的呀!那样就轮不到夫差你了!”
夫差不置可否,却道:“由于我吴的主要君臣、都在郢都一住3年、没有回吴---期间伍子胥又是对楚平王掘墓鞭尸;又是去郧国和曾国(随国)追讨楚昭王(曾国确实隐藏了楚昭王);又讨伐郑国报复前仇、拆了昭关---也着实是忙得紧。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时间谁也没想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办。”
“夫概声称---阖闾已经自任为楚王,并已在郢都安了家,以后永远不会回吴国来了;而他自己就受命、接替阖闾担任吴王----这迷惑了国内不少人。”
小武诧异道:“这么搞笑的事情也有啊?这个夫概想必看着吴王阖闾的位子是刺杀吴王僚得来的,所以自己也想效法吧。”
夫差道:“谁知道呢。但是先王阖闾极为恼怒,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准备亲自对付夫概。于是,孙武子和伍子胥受命以少数兵力留守郢都。”
“阖闾自起2万大军,追着夫概的踪迹、重开道路,杀回吴国去了。回国后又花费了一些功夫、这才击败了夫概。夫概战败后逃去北方了(宋国),日后还接受了楚国之封,实乃我吴之叛徒!”
小武释然微笑道:“原来如此啊。若没有夫概这一闹,楚国能否复活、恐怕就很难说了!”
夫差哼了一声道:“不去管夫概了。的确,若不是他这么一闹,导致2万精卒提前回归吴国,孙武子和伍子胥后来未必就会放弃郢都。”
小武点头道:“不错!算一算,此时孙武子和伍子胥的手中一共只剩5千多精卒吧?秦军的数量恐怕是他们10倍呀。”
夫差道:“当然在伍子胥的麾下,还是有不少楚国降兵的;但说起来忠诚度显然都有问题。所以孙、伍二人打算同秦军和子西、申包胥他们谈判,以此解决两军对垒、形成僵持的问题。”
小武眼珠一转,问道:“那既然秦楚联军在数量上占优,为何也同意谈判?而不是捡个便宜,趁着吴军人数少、从正面击败孙武子和伍子胥?”
夫差重重地哼了一声,道:“这种便宜能够随便捡吗?世人皆知,孙武子和伍子胥在战场上太可怕了,凶狠无比的鬼主意太多!”
“虽然我吴这边似乎缺兵,但焉知这不是孙武子的又一个诡诈计策?秦军之来援是关系到楚国能否复国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又怎能轻举妄动?”
“对于已过了三年被四处追杀的苦难日子的楚昭王、子期、子西、申包胥来说,实在是输不起的!故他们绝不敢有任何冒险的进攻行为。”
小武恍然大悟,道:“孙武子和吴国人之前太擅于演戏了!焉知夫概和阖闾不是又上演了一次对手戏,然后分路绕到秦军后方、将对方包了饺子?!”
夫差点头道:“秦军主将子蒲和子虎也是如此认为的---孙、伍二人的兵法名声实在太响,若是轻易进攻吃了败仗,回国后无法向国君交代。是以双方一直处于互不主动进攻的僵持状态。”
“对此僵局,申包胥想出一策:不管孙、伍这边怎样露出破绽来引诱己方,己方就是不进攻,就是以守为主。另一方面,分出一部分秦军,改道去攻打支持吴国的唐国和蔡国。”
“应该说,这个笨办法奏效了。由于吴军实在是缺人,故只能坐看秦军分兵去收拾了唐、蔡二国,就是无可奈何。如此,吴军就进一步势孤力单了。随后孙、伍二人也就驴下坡,愿意同对方议和、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小武突然想起、原来从白公胜来历的流程图上看到过这一段,于是从文件夹中翻出了那一张。
图表14白公胜(芈胜)来历流程图
随即小武道:“根据谈判结果,最终孙、伍二人只留下芈胜在楚国为官(日后芈胜也曾短暂当上了楚王、然后过把瘾就死),二人自己则率领着最后一些精卒,撤回了吴国。”
夫差点了点头,道:“正是。那些归降我吴已经三年的楚军、全都留给了芈胜,反正楚昭王已经承诺赦免了他们。另一方面,先王阖闾刚刚平息了夫概之乱,就看到孙、伍二人已经放弃了楚国回来,很生气也很无奈。”
“吴国差点儿吞并楚国,又阴差阳错地放弃了,阖闾实在很不甘心。但孙、伍二人的处置又没什么过错,先王更是一口气出不来。不久又听说了楚、越联姻,便打算先去收拾了南方的越国再说!”
小武摇了摇头,道:“阖闾真是一个好战分子!不过我很想知道、你们吴国人到底是怎么看待越国的呢?能否给我说说?”
夫差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眼睛也向上翻了翻,缓缓道:“越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我们吴国就已经比周朝还要老了,但越国比任何国家都要更老!”
小武非常惊讶,道:“比任何国家都要老?老到什么程度?”
夫差正色道:“那要追溯到夏朝之前、大禹还在的时候了!”
看到小武合不拢嘴的样子,夫差又道:“你知道大禹的陵墓在哪里么?”
小武眉头一皱,道:“好像听说过,就在钱塘江以南的浙江绍兴,是吧?好像那里有一个大禹陵,不过我一直有点不相信。”
夫差点头道:“原来你知道!大禹陵就在之江以南的山阴、诸暨一带。不过你为啥不相信?”
小武摇头道:“大禹可是那时候的中华之主啊!全天下应该没有谁能够逼迫他吧?他又为何会千里迢迢地跑到江南蛮荒之地来?而且还死在这里?”
“大禹的踪迹甚至不止于过了长江,而且还到了浙江以南?在上古时候,这里可是荒得不能再荒的地方吧?”
夫差笑道:“所以你很奇怪,是吧。不过我告诉你---一则大禹治水,长江和之江的入海口一带都是重点,所以大禹不可能跳过这里不管。二则,你说当时天下无人可以威胁到大禹,却也不是实情。”
小武奇道:“还有谁?”
夫差缓缓道:“当时在江南的蛮荒之地上,有一位实力强劲、本领了得、深孚人望的部落酋长,姓汪,号防风氏。此处大片的土地山高水深皇帝远,人民完全听从防风氏的号令,作为中原天子的大禹则影响非常有限。”
“而且大禹已经老了,得知了此事后,担心防风氏将来会是中原的大敌,甚至可能威胁到大禹将要禅让的继承人伯益。故大禹设下一计,借到江南检查治水成果的机会,大会东南方部落首领。防风氏也带人前来参加会盟,结果在大会期间被大禹和伯益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处死了防风氏。”
小武叹道:“原来是这样!能被大禹视作对手,这防风氏一定十分了得。”
夫差点头道:“那是当然的。所以防风氏虽死,效忠于他的势力依然强劲。这些人非常愤恨大禹同伯益,于是立刻就有人开始作乱,叛乱此起彼伏,短时间难以镇压干净。”
小武恍然道:“这就是大禹不得不长待在江南、直到过世的原因?”
夫差道:“正是。镇压防风氏的残余势力,也使得伯益的实力大损。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伯益被内定为下一任天子,但后来被夏启夺走了大禹所禅让的权力、结果出现了夏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大禹本人,到底年事已高,又对江南蛮荒之地有些水土不服,故不久就病死在了防风氏领地附近。于是伯益把他就近选地安葬,希望借助大禹之灵、能够永远镇住江南之地。”
小武明白道:“现在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大禹的墓就在山阴(绍兴)、诸暨一带。”
夫差道:“不错。在彻底平定防风氏之残余力量以后,伯益就带领大队人马回中原去了,不过却在山阴留下了一小支人马、永远给大禹守陵。”
“领头守墓的人是大禹最小的一个庶子无余,后来接受了夏朝的册封。从此无余的族人便世世代代住在了山阴、诸暨一带,这就是越国的起源。”
小武连连点头道:“难怪你说越国比所有的国家都要老得多了!越国虽小,可却是贯穿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国家呀,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夫差又道:“我吴国大约在周朝初年建立,与越国南北相邻。但是两国原本都不是特别强大,故也相安无事。然而最近数十年,我吴国力增长迅猛,大杀四方、接连吞并别国,对越国的刺激很大。”
小武笑道:“吴越之间互相攀比,越国被吴国拉开了差距,所以心理不平衡了?”
夫差道:“越国眼见得吴国越来越接近可以争霸天下的地位,而他们还只是一个普通国家,故心有不甘,凡事以吴国为标杆,一边学习一边争斗。”
小武奇道:“你说越国凡事都跟吴国学习,何以见得?”
夫差哂笑道:“这方面有很多例子。比如说先王寿梦公开始称吴王,越子允常知道了,马上就也称越王了,不再甘于周天子赐封、越子的爵位了。”
“我吴在太湖流域多挖运河,以通长江、东海;于是越国近几代人也在山阴一带多挖运河,以通之江、东江。所以越人也能走水路运兵运粮,且经常偷入太湖、屡防不止。”
小武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
夫差又道:“再者,越王勾践同先王阖闾在‘槜李一战’对阵之时,于越兵阵前派出了40个罪人---自称愿为越王赎罪、一个接一个地自杀身亡,使得我军非常奇怪,以为越军真得认输了。”
“结果,趁着我军散乱,越军突然进攻、获得了胜利。这明显就是在仿效吴王僚在‘鸡父之战’中的打法,只是在具体方式上又有所改动。”
小武恍然道:“原来越国的强大、是从山寨吴国的做法开始呀!不过,他们可不光是在学,也有推陈出新的地方,有些做法也可以说是吴国2.0版。”
“不过也难怪呀---吴国有些本领可以从晋国那里学来,也加以改进过;而越国无处可学,也就只能从吴国身上去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