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少平逐渐喜欢上了小说,他在校图书室千方百计的搜寻书籍,去县文化馆借书,在那个政治学习泛滥成灾的年代里,像他这样苦心读小说的人恐怕很少,何况他还是个高中生。也正因为爱读书,读书多,他才获得了去黄原讲故事的机会,然后遇到高中时代以及黄原揽工时代,近十年中,给他精神帮助最大最促进他成长的人——田晓霞。和田晓霞交往可以说为他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是她把少平领进了另一片天地,先是养成看报的习惯,以后读书的内容又从小说延伸到政治经济和哲学,此后又通过田晓霞接触到了对他影响更大的《参考消息》。在村子里教书的第一年,仍然坚持阅读。也正是这些东西向他展示了双水村原西县以外的世界,才是他有了走出去的想法。在黄原揽工时期少平的酷爱读书体现得很明显,从第一本《牛虻》到后来《鲁勉采娃》,从胡永州地到柴油机厂,书不仅是他的精神家园,更是他不断向前的生活导师、我很难想象一个终日劳累的揽工汉是怎样从书中发现生活而不被打倒。
关于孙少平,整部小说都在讲他的追寻。我姑且不说他在原西中学的种种思索,单就他走出校园之后,亦或者说是不当教师,回家务农之后。他不讨厌双水村,可他总是感觉远方的东西在想他召唤,他不断做着远行的梦。也许正如书中所说的:他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不能被周围人理解的痛苦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走与留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再不走,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他的手脚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索”上。
他毅然决然离开双水村之后,来到黄原,一刹那,他被庞大的城市慑住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短暂的新奇之后,他被拉回了残酷的现实。对于一个既没闯世界经验,又无谋生技能,仅靠一股勇气来到这个城市的孙少平,这世界怎能不残酷呢。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不得不思考,他何时才能结束这种流落生活而有一种稳定生活呢?我们提到,少平并不怕苦,现在的收入也可以满足经济需求,他还是在追寻:他想到,他可以成为一个匠人,有朝一日他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包工头。
他成为煤炭工人之后,不但踏实工作,而且还找出了以前的数化课本自学。他想到要去报考局里的煤炭技术学校,为提高煤矿功效出一份努力。
提到孙少平的勇敢,我想读者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救助跛女子侯玉英,其实少平的勇敢还体现在帮助“手帕事件”中的郝红梅。走上社会之后,他又用血汗钱救助了小翠,在矿井中救助了喝醉的协议工。
提到跛女子侯玉英,想必印象深刻,大暴雨就要来了,侯玉英却不听劝告,不服从指挥,独自去崖下躲雨,令人气愤。在洪水即将淹没侯玉英之时,他冒着急水险浪,并被洪水吞没过一次,凭着本能,少平艰难地向对岸游去,并成功救了侯玉英。如果我们问少平当时想的是什么,我想那肯定是废话。如果他想到什么的话,想到的肯定是侯玉英在众人面前捅开他跟郝红梅的关系,在这里我们除了看到少平的勇敢,也看到他身上带有的农家子弟特有的宽容大度,淳厚,善良。
不仅对于侯玉英,对于郝红梅也是这样。尽管郝红梅“手帕事件”发生时,孙少平早已走出,“初恋”的阴影,可是还是很难想象他竭力去帮助一个深深伤害过他的人。我们不难理解他不给侯玉英及其侯生才煽风点火。可是,他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件事置之不理。可是少平呢?不仅让侯生才隐瞒这件事,还替郝红梅把不够的钱补齐。而做这一切的前提是对郝红梅一点别的想法也没有。此刻,我们惊喜的看到,十八岁的孙少平学会了担当。
在黄原揽工期间,他遇到了穷苦的孩子小翠,得知小翠的处境之后,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向包工头胡永川讨回了小翠的工资,并将自己的血汗钱给了小翠,让她回家。尽管这个孩子最终又回到了“火坑”并且有了一个更悲惨的结局——沦为暗娼。可我们仍就从中看到了少平的正义和勇敢。至于在矿井中拯救喝醉的协议工,那就更不用说他的勇敢了。
小说的开头,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因为贫穷,吃不起好饭,穿不起好衣服而自卑,敏感的孙少平,他总是最后一个吃饭,力图避开公众,免遭耻笑。但孙少平就是孙少平,他骨子里有着股不甘平庸的劲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自信,成熟了起来。
他爱“逛街“并从中认识到了双水村之外的世界,他也有懵懂的青春,但这青春激打起的第一个浪头在内心渐渐平伏之后,他的精神世界比原先的还要充实。我想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小说曾两次赞美高中时代的少平的气质。第一次是田晓霞称赞他的气质不同于一般农村学生,第二次是顾养民,他隐约感觉到孙少平身上有种说不出的吸引力,他那被知识充实的头脑,是他充满魅力。
即将毕业之际,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家庭优越的玉英给了他一封热烈的“求爱信“,面对从天而降的留城机会,少平没有犹豫,烧了信,然后收拾东西回家。有人评论少平这件事做得干净,利落,迅速,麻利。回家教书之后,面对另外几封“求爱信“,他也做了同样地处理。我常想,少平真是成长了,他果断处理感情上的事,决不妥协,在感情上,他超越了孙少安的感情观。
毕业回家之后,他在双水村的生活中,他严格将自己放在孙玉厚的二小子位置上,家里敬老、尊大、爱小。村中,按照世俗的观点有分寸的表现自己的修养和才能,人情世故滴水不漏(P199)初出校园的孙少平,在双水村这个小世界中混的相当不错。我们不得不说,这也是孙少平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如果村里的中学不垮,我想孙少平也许就这么一年年过下去了,娶妻、生子,当然他也有他的精神生活。可是偏偏,初中班办不下去了,他不得不重操锄头。我们讲此刻可孙少平的精神实际上分为两个系列,农村系列和农村以外的系列(p200)经过痛苦的思索,他最终去了黄原。这是他的一次成熟。他没有按照世俗观念而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都说时势造英雄,环境磨砺人。在黄原的揽工生涯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他的成熟,他的第一个主家,阳沟曹书记家,好心的女主人多次偷给少平“开小灶”,在少平完工结算时,他们按两元结算。与曹书记家的种种友好交往使得少平意识到:只有自己诚心待人,别人才可以以诚相待。如此重大的人生经验对一个青年来说也许要比赚钱重要。那两个月,石头和钢铁已经把他那层羞涩的面纱撕得粉碎。
黄原揽工期间,“他迷上了传记文学,他读这些书体会到,连伟人的一生都充满了那么多的艰辛,自己一个平凡人,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⑥”的确,经历千辛万苦酿出来的生活之蜜,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到这里,我们的孙少平已经看淡了苦难。他是一个平凡的人,看他的精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至此,他真正成熟了。对于一个成熟的人而言,外在环境的好坏往往已经决定不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了。于是在初到煤矿,没有铺盖的日子他已然欢欣鼓舞,于是在黑乎乎的矿区,他仍然从中看到诗情画意,看到矿区所创造的巨大财富看到矿区这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
在当代文学史的人物长廊中,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占有一定地位的,他的坚强勇敢他的苦苦探寻他的精神感度影响了一代人。
孙少平算得上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有头脑,我不知道他算不算有思想,总之他一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他以苦为乐,为成长而成长。在哥哥的砖厂很有起色之际,他放弃这里,宁可到黄原做一个揽工汉。是的,走出双水村又怎样,他照样用力气赚钱,甚至比双水村更劳累,可能会比在双水村在多赚一些,可他遭受了多少白眠。
最终各种机缘巧合,他成了一名煤矿工人,从事这项既劳累又危险的工作,目不识丁的人同样可以做得很好。他又重拾数理化,准备报考煤炭技术学校,也许将来可以成长为一名技术人员。
也许,他永远不会比孙少安有钱,可是他依旧乐此不疲的做他的煤矿工人,至少他找到了心中的目标,考取煤炭技术学校,而不是像在黄原打工那样漫步目的。
中国人的踏实,他们一旦在一个地方炸下根,就会慢慢的发达起来(10)。少平恰恰具备了这种品质。入矿工半年以后,他逐渐适应了矿区的兴奋,忧虑和新奇,都转变成了一种常规的生活。接替师傅傅王世才的班长职务之后,更是认真负责,想对策,保出勤。
在遭受师傅去世和晓霞去世的双重打击之后,少平慢慢从打击中平静下来。当他面对满山红叶,回首往事,默想未来,或驻足于林间小路,或踽踽漫步于溪流河畔,折一只红叶在手,听万顷松涛澎湃。(P607)也许未来的孙少平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但相信他都在跌倒中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