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阅读心得

火车从重庆北出发,缓缓驶入轨道,穿过山丘,越过河流,停留在平地。沿路多是云蒸雾蔼的风景,大山被绿和白笼罩着,偶有零星几户人家点缀。八个半小时的火车旅程,我打开毛姆的《刀锋》。这是我看过他的第二本小说,第一本是《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与其说是小说家,不如说是哲学家,两本书都哲学意味浓郁。

《月亮与六便士》讲的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英国银行家辞去体面工作,抛妻弃子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画画的故事。“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美国飞行员,因为好友为了救援他不幸中弹牺牲,这名飞行员对人生感到迷茫,弄不懂为什么世界上有恶和不幸,开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思想之旅探寻的故事。

从内心深处来说,这两本书对我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冲击。如幸福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成功又是什么?

在《刀锋》中,男主角拉里曾经参加过一战,在战争中是一名飞行员。他的爱尔兰好友因为救援他而中弹牺牲了。当时他18岁,不明白为什么好好一个人突然就死了。战后他回到美国,英雄归来,大家自然对他大加赞赏,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准备与他结婚。如果剧情照此发展下去,小伙子前途无量,至少世俗意义上是这样。但是他没有立即参加工作,而是选择读一些莫名其妙的书,一坐就是一整天,专注力极强。之后,他又去了巴黎,想要寻找人生的真谛。原本约定两年就回来,两年过去了,未婚妻伊莎贝尔去找他,拉里告诉未婚妻他要找的东西还没找到,暂时不愿意回美国。伊莎贝尔不同意,两人聊了一下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最终因价值观不和分手。随后,拉里继续寻找他要找的东西,先去了巴黎附近的一个煤矿干体力活,后又去了德国一个农庄干农活,后来因为农庄的庄主媳妇觊觎他的美色,拉里半夜仓皇而逃,到了波恩,去了修道院。他发现宗教也不能给他答案。接下来他在欧洲各地读书游历,最后来到了印度,在那里,他找到了答案:“梵”。

以下引自书中:

上苍不经意间的创世,实则其秉性的显性。如果世界是一种完美存在的秉性的显现,那怎么又会有令人如此痛恨,以至于人唯一理性的目标,便是挣脱其桎梏而获得自由呢?对于我的问题,格涅沙大师答道,世间的满足只是转瞬即逝,只有“无限”才能给你持久的快乐。然而无尽的持久并不能好上加好,如同不能使白色更白。假如正午的玫瑰失去了黎明时的美艳,那么它曾有的美就是真实的。世上无一永存之物,求其久远未免愚蠢,不过若不能尽享那短暂的欢愉,则更愚不可及。如果说变化是存在的本质,那么人们早就想到,将其作为哲学的前提才是明智之举。我们谁都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可是河流既然流淌着,我们踏进的另一条河流也同样清冽可爱。

写到这,我不由得想到了王阳明的龙场顿悟,一夜之间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佛家称之为“开悟”。

拉里寻找人生的意义始于目睹死亡,当他数十年阅历之后,对善恶有了结论,他接受善恶同时存在,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终于平静下来,决定回美国后生活,“平静地生活,坚韧地生活,活得有同情心,活得无私、无欲。”

据我所知,几乎所有追寻到真理的人,最后的状态都是宁静平和、内心满足。

与此同时,书中还描写了其他人,如伊莎贝尔,拉里的未婚妻,在与拉里分手后,她嫁给了爱慕她的格雷。伊莎贝尔拥有许多正常女人的梦想:华丽的衣服,值得炫耀的房子、社交,以及她爱和爱她的家庭。这是伊莎贝尔的梦想,拉里不能给他,所以她嫁给了三观吻合的格雷。

如艾里奥特,伊莎贝尔的舅舅,一个极品、一朵奇葩。他非常的现实、虚荣,会根据社会地位和金钱判断一个人的价值,穷尽脑汁挤进上流社会,哪怕是快要死了,也不能容忍热门晚会没有邀请他。与此同时,他又特别有能力、慷慨善良,愿意帮助别人。我想,如果《刀锋》拍成一部电影,艾里奥特应该是最能诠释凡夫俗子人的角色,因为这个人身上有世俗人身上都有的影子,好的和不好的。

还有索菲,一个嫁给了爱情的女子。原本她有殷实的家境、幸福的家庭,得知丈夫孩子死于车祸之后,她用自我毁灭对抗命运的不公,最后毁灭在自己的手上。她是一个非常凄惨的女人。

毛姆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肯定谁的人生就是对或错的。他用客观的立场、写实的手法描摹每个人,不同的人对人生的理解不同,有的人为了名,有的人为了利,有的人为了爱,有的人为了真理如“梵”。谁又能说谁的人生是对,谁的是错的呢?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毛姆对拉里是由衷赞美的。

车子缓缓驶入南京南,到站了。我不禁思索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刀锋》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