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善意,对任何人都保有善意,生活也会回馈给你善意

文/墨染

带着善意生活,对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你会发现,世界回报你以善意。

01

当越来越多的人说到熊孩子都是熊家长惯出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看看那个孩子到底多大,那么大的孩子是不是都那样呢?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家长。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过程,比如说一岁以前的孩子不会说话,有任何需求就只能通过哭来表达。家长带着这么小的孩子去公共场所,孩子哭闹的时候,如果周围的人忍一忍,那么孩子和家长得到的是大家的善意,他们同样回报以善意,也许妈妈哄一哄孩子就不哭了。

如果周围都是不耐烦和斥责的人,家长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进而有可能把压力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孩子会看妈妈的脸色,如果妈妈的表情让她害怕,她反而会更加大声的哭闹。

所以,我们能不能多给带孩子的父母一些善意,那么回馈给我们的也可能是善意。

02

当然我也不是说要忍让所有的孩子。当孩子大到已经能够明白是非对错的时候,再做出打扰别人的事,就要及时提醒了。

只是同样可以是善意的提醒,而不是斥责或者吼叫。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妈妈被别人温柔对待,那么他们也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你好,小孩》这本书里作者李小萌说她女儿二年级有一次去博物馆里参观,她作为志愿者妈妈跟着去,他们不是排成一队老师领着,而是三个小孩一组自由参观,其实孩子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二年级的孩子难免会有躁动。

结果有个孩子跑来跟她说,她害怕。她就问孩子怎么啦?孩子说工作人员吼她,她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她只能跟孩子解释,那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只是不习惯,你们慢一点就好。

如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能够想的是:二年级的孩子可以合作,在这里探索,太好玩了。当他们跑的时候告诉他们,慢点,别碰到展柜。而不是对着孩子喊叫,对孩子更友善一点,是不是更好呢?

03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的时候,看到有小孩打架,就让他去办公室。那个男孩子先去了他办公室,陶行知先生先生没有罚他,反而给了他一块糖,奖励他按时来。孩子惊讶地接过了糖,接着陶行知先生又给他一块糖说,我让你住手时,你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我要奖励你。孩子不解地接过糖。陶行知先生又说,我去调查过了,你会打架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你是见义勇为,所以要奖励你。小男孩感动极了,哭着说,我错了,您打我吧,我打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先生笑着说,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很好,我要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对一个人一件事下定义,批评教育不是一定要打骂,也可以用更柔软温和的方式。也就是对孩子抱有更多的善意,那么孩子回馈给我们的也将是善意。

04

善意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只是我们每一天都要面对太多的工作、家庭的压力,难免心情烦躁,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要吝啬你的善意,你对别人的善意,也会回馈给你自己。你对世界微笑,世界也会报以微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需要善意,对任何人都保有善意,生活也会回馈给你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