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期——写给我249名新同学

今天是你们的开学典礼,预示着你们要正式开始大学生活。其实,你们的大学生活从进入校门完成注册报到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我们总是需要仪式来记录成长的关键节点。

人生需要很多仪式。加入少先队的日子,加入共青团的日子,考入高中的日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日子,成年的日子,还有你们的每一个生日。

作为千禧一代,你们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成长的速度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你们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快速成长,你们享受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你们也面临着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快的变化速度。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有些人一直在推动这个世界的发展,有些人一觉醒来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人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不断引领这个世界发展的人,一种是能紧跟世界发展的人,还有一种是跟不上世界发展要被淘汰的人。

进入大学,从小的方面来说,首要的是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大问题。

我的249名新生,在这样一所双一流的大学,我希望你们有和学校一样大的格局、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念。四年甚至在更长的人生里,变化时刻都在,距离也在一点一点拉开。四年之后你会发现,有人突然被保研了,有人突然出国了,有人突然接到一份理想工作的offer,也有人突然就毕不了业了。你以为这些都是突然间发生的,对那些人来说,这些却是四年的积淀带来的必然结果。

你可以是一个懵懂的少年,迷茫的新生。经过四年,希望你们都是积极向上、思维清晰、逻辑缜密的青年。要做到这些,需要四年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每一天的努力。

1.多尝试,定个小目标

这个目标是你的,不是家长的,也不是宿舍别的同学的。是你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为自己量身制定的。

认识自己是一项最难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去尝试。当有人问你“你的兴趣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一时不知如何回答,那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尝试。

尝试新的事物,体验才能带来感受,才能谈得上是否有兴趣。更何况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你把一件事情做好了才会对它感兴趣。究竟是因为兴趣才去做,还是因为做好了才有兴趣?这样的问题你们有自己的认识。我只鼓励你们,了解自己,要多去尝试。

在了解自己和外在因素的基础上,为自己制定目标。目标源于你的理想生活和那个理想中的自己。每个人心中都有多个自我,那个贪图享乐的和那个勤奋自律的自己总是在打架。猴子的思维和理性的思维,你让谁赢,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把四年以后你理想中的自己具有的特点列出来,那就是你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要为自己制定可行的计划,把计划分解成每天的任务,持续自律,你会成就让自己惊叹的那个人。

2.多思考,转变学习方式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你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要转变。如果我说很多人不会学习,不会读书,你们很可能不认同。但是请注意,我这里的「学习」、「读书」已经不是中学意义上的读书了。我在一篇文章「成年人学习学什么」中曾说过成年人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习就是不断修正概念的过程,认知的提升就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更合适的概念的过程。学到的知识要用,成年人的学习不再为了考试,而是用。你学时间管理是为了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学沟通是为了很好地与人相处。学到的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用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为了完善人格,为了成为和谐的个体。

学习的目的不同,学习方法当然也要转变。一本教材走天下的中学时代已经结束。对大学来说,教材只是起点,某一本书被选为教材只是因为它在学科内得到比较多的认同,有一些相较其它书的优势。但也仅仅而已。不要指望一本教材就学会一个学科,甚至不要指望大学开设的几门专业课就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不可能的。

大学的教材和教师都只是为你的学习指明方向,提供引导。学科更广的知识世界在教材和教师之外,学会应用数据库和图书馆很重要。知识的海洋,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错,某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错综复杂的,需要你们自己循着线索去不断探索、发掘,进而思索创新。

3.多读书,提升认知模式

我从来不把中学时代的读的教科书叫做读书。中学读教科书的感受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因怀着功利之心读书,书才有了该读与不该读之分。中学期间我们只读“该读”的书。到了大学才会有出于“无聊、打发时间”的动机而阅读的大多数。

原本知识的金字塔就是知识的精和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

这是阅读追求的。

读书的目的有三个:消遣、获得信息、增进认知。不同的读书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读书方法。

我们要做一个好的读者。

首先,消遣和获得资讯都不是主要目的,主动阅读的人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其次,主动阅读不仅强调主动思考,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己器。掌握技巧比盲目努力更重要。再次,主动阅读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1.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的论点有哪些?是如何论述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在读过一本书之后如果能回答出这样四个问题,才是一个主动阅读的人。

作为一个主动阅读的人,一定是尽最大的可能让一本书属于你。

“你买了一本书,付钱购买的动作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是写下来。”所以,记笔记是在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事。

记录创造意义。记笔记是一种艺术,我不仅鼓励读书记笔记,任何时候,随身带着一支笔都很重要。当然,信息化时代,可能也不需要一支笔,打开手机就可以记录。关键是记录的习惯和如何记录,需要修炼。记录其实是思考的过程,思考有助于你及时复盘,调整方向。

4.多自律,养成一个小的好习惯

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问答,“你坚持过哪些细小的好习惯?”看了很多有趣的回答。

“坚持五分钟起步法。不想做正事儿的时候,先开始做五分钟,告诉自己,如果五分钟后还是不想做,那就不做了,实际上每次都继续做下去了”,这就是五分钟起步法 。

“坚持早睡早起的习惯,对自己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没有后悔,对第二天没有恐惧和逃避。”

“十年如一日6点钟起床!”

“每两天进行一次至少1.5小时的运动。”

“坚持自我反思”。

“遇到不知道的问题不妄下结论,查找专业文献,或者向专业人士询问明白,否则不妄下评论。”

细胞也是有记忆的,勤快的、懒惰的,总是从我们身上汲取营养,不断壮大。懒惰会生根也是这个道理。而且人生都有固定的导航模式,一旦思维固化,遇到问题就会产生固定的反应模式,慢慢地失去改变的能力。

行为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习惯性的创新。这是行为模式,也是思维模式。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有一个著名的习惯回路。

习惯回路的关键词在于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掌握习惯的回路,分析惯常行为带来的奖赏是什么,这种奖赏不见得非得从原来的惯常行为中获得。换一种行为仍然能带来相同的奖赏。出现暗示的时候,得到相同的奖赏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用那个好的行为代替原来的惯常行为。坚持下去,不断强化,形成新的回路。

比如,当你无聊的时候就想打游戏,看起来好像没那么无聊了。在这个习惯回路中,无聊就是暗示,打游戏就是惯常行为,无聊的情绪缓解就是奖赏。

习惯的回路教我们认清惯常行为的背后逻辑。重点不是打游戏本身,而是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打游戏,游戏又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奖赏。

很多家长头疼孩子玩游戏的习惯,强制孩子不去玩游戏,也有很多人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戒掉了游戏的习惯,但是大部分人都很难坚持下去。原因就是因为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重点是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打游戏,游戏又带来了怎样的奖赏。比如有人发现自己是在感受到压力时容易玩游戏,之后感觉一点放松。所以在这个回路中,压力是暗示,放松是奖赏,惯常行为是玩游戏。

现在,考虑一下在同样的暗示下,是否只有玩游戏这样一种行为能带来放松?如果试着把玩游戏换成别的行为,比如在感受到压力时与朋友交谈、运动或者深呼吸三分钟,试试看这些行为能不能带来相同的奖赏——放松。不要着急,多试几个,每次替代活动之后写下三个词,感受或者当下的情绪等等,随便什么你当下想到的词。一旦发现能带来相同奖赏的行为,把这种行为坚持下去,就会产生新的惯常行为。

养成一个小的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比如坚持有规律的锻炼。一个小的好习惯会给你带来心理上的认同,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小成功”,生活中无论你在哪方面取得一点进步,它总能带来其他方面也跟着改善,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一点“小成功”。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它是积极的改进。某方面细小的成功也能给人积极的暗示,或者小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奖赏,会增强人的自信心,进而引起其他方面的改进。这是一个好习惯的力量。

大学生活就在你们的面前,就是你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大学里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但是青春最宝贵的也是时间。借用《礼记•大学》中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希望我的249位新同学通过四年的学习能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来可期——写给我249名新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