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通报背后的玄机

2018年底,为营造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市人大决定在五年组织一次代表工作表彰基础上,每年进行一次表扬通报。“表扬”比“表彰”容易多了,简单到最终就是印发一纸通报。可事实上,远没想象那么容易。

代表工作评选项目有三项:一是先进单位,二是优秀代表,三是优秀建议。评谁?凭什么?平衡什么?这都关系着评选的成败,也充斥着机关中的机关,彰显了智慧的光芒和领导的艺术。在此自问五点,抖露冰山一角,借以剖析问题、记录岁月。

一问:标准怎么定?

参评的三个项目中,唯评选“先进集体”含金量最高、难度也最大。面对纷繁冗杂的业务工作,太难形成一套科学评价体系,“评谁不评谁”似乎都难找到确切的依据。

领导说了,要让大家服气,关键是要减少“自由裁量权”,而用分数说话最能将意图实现。好吧。为评出真正的先进集体,我们划分“对标对表、代表闭会活动、‘两联一述’工作、代表培训落实、议案建议办理、服务保障”六大方面的二十余项内容,拉单列表、逐一画像,最后以分数高低,筛选出前9名拟表扬对象。由于由此量化基础,评选后没有产生争议。

当然,量化分值仍存在一定主观性。比如,抓上级精神落实、代表活动参与率、工作计划是否完备、代表建议整体质量等内容,很难量化评判。既不好确定分值,也不好量化打分。很多数据也无法准确核查,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今年的评选工作,要把可量化的项目定得准、评得更实。比如,把各单位每次上报材料的实效和质量作为评判,促进上下互动效率;以代表家(站)建设现场会为契机,年底组织“回头看”评比;将征求意见环节中领导的推荐意见,作为量化评分重点分值等等,实现年终评比与全年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软指标真正硬起来。

二问:名额怎么分?

这主要涉及“优秀代表”评选。当时就遇到三个棘手的问题:首先,39个代表联系组中市人大代表的数量不同,表扬指标如何分配?其次各区县按名额上报代表,若全市通盘考虑需要调整怎么办?最后,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市代表中有不少市领导,他们是否参评?若参评,没评上就代表他们不优秀吗;若不参评,不参评的范围该如何划定呢?

我们感到,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首先要划定参评范围。要划定范围,就划定“基层代表”参评这个范围。然而,“基层代表”的概念并没有现成的依据,“基层”二字的界定也一直很模糊。经过认真研究:我们郑重的把基层代表界定为:“除市管以上领导干部、中央在渝单位(含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外”的代表,这样一来,评选的难度就大大降低,前两项问题也迎刃而解。

在分名额时,我们首先将各区县的基层代表确定出来,并按照基层代表的比例分配好60个优秀代表名额。同时,在此名额基础之上,各区县联系组再报一个备选名额,确保我们在评选过程中通盘考虑、合理调配。

三问:平衡怎么顾?

首先,先进集体的评选,在量化得分的基础之上,还要兼顾一些平衡考量。比如,区域平衡,9个先进代表联系组,必须覆盖渝东南、渝东北、主城和渝西4个区域;常委会领导所在的联系组、机关对口扶贫区县、老典型等要素都要通盘考虑。

其次,优秀代表评选中代表的结构也要合理,要兼顾地域分布、职业特点、党派结构、性别比例等,包含公务员、国有企业、非公经济、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或机关单位、党派团体、国有企业、非公经济、基层组织)以及老代表新代表的比重。

最后,部队代表联系组没有申报优秀代表,按道理说属于自动放弃,但我们仍然评选出一位优秀的部队代表,既是从实际出发,也有避免误解的深层考量。

四问:漏洞怎么补?

评选工作人员少、头绪多,难免出现疏漏。对此要尽量避免出错,但也不要怕出错,关键是出错之后及时补救。

由于工作疏忽,在自愿申报环节,工作人员就出现了申报单位统计漏项的问题。可统计情况已经报给了大领导,这可怎么办?如果悄悄加上去后蒙混过关,多少有些欺瞒领导之嫌;主动担责承认错误,自然也会损失惨重。

此时,部门领导表现出了睿智。他在查明实情后并没有严厉批评,而是举重若轻的说了一句:“有个单位过了时限未申报,后又要求补报,我们觉得没有原则性问题也就允许了”。这个善意而精彩的补漏,的确没有违反原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及时向上级汇报了主要情况,同时又保护了下属,体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五问:心态怎么摆?

评选过程中,免不了相关单位和领导打电话、要关照。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怎么干?

首先,要心怀感谢。一项工作受到关注,搭了台子有人愿意来唱戏,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是好事,绝不是洪水猛兽。

其次,要坚守原则。以公心出发,一碗水端平,以真心换真情,大多都能得到理解和支持。同时,该说的可以说,该保密的要坚决保密。比如,有常委会委员对所在联系组予以肯定,本来就要征求他们的意见,这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小范围研究工作的时候,摆上台面说也无妨;但初评的结果、综合考量的情况,在正式过会前是坚决要保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表扬通报背后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