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颠覆”吗?

题记:“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    ———《流浪地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俗称“双创”,是自16年以来持续数年的全民狂欢。其实早在双创之前,“科技颠覆”的浪潮早已席卷全球,无数创业者、投资人大喊“颠覆”与“革命”。于是,“颠覆性的”新技术、新概念蜂拥而至:区块链、机器人、石墨烯、量子通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共享单车、无人超市、无人汽车、互联网充电桩…… 五花八门的新技术,一个个估值都上亿美元,让吃瓜群众看着心潮澎湃,也让未来看上去无比绚烂美好,仿佛我们真的能通过颠覆,而“砸掉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

但是,作为一个不太爱吃瓜的群众,我在想一个问题:“要是这个旧世界被砸掉了,那活在旧世界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图片来源:网络

◎ 颠覆带来了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问问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们:“颠覆”究竟为用户带来了什么?

假设将来,机器人代替了操作工,无人超市取缔了收银员,无人汽车取代了驾驶员,那操作工、收银员、驾驶员们又该如何养家糊口呢?总不可能每个收银大妈大爷都是坐拥市区几套房的租金、单纯来“体验生活”的吧?新技术的确需要到来,但总不必与旧时代水火不容吧?全国 80%以上的人群依然是劳苦大众,能否不把他们的生计也给“颠覆”了呢?总不能逼他们重头学习写“拯救世界”的代码吧?总不能让他们跟着投资经理去炒“颠覆性”的数字货币?总不能逼他们去操作无人驾驶汽车吧,毕竟无“证”,也无从"考证"。

最近看了一篇果壳里很有意思的文章,叫 《一条布带挽救一个新生儿:改变世界不一定需要高科技》 ,里面提到了一种拯救非洲新生儿的“非颠覆性低技术”——袋鼠包。据闻: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村地带,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分娩在家进行,早产婴儿没有保温箱呵护而容易夭折,他们需要的是简便、低成本提高生存率的技术,于是袋鼠包诞生了。”   ———《一条布带挽救一个新生儿:改变世界不一定需要高科技》

最关键的一点是效果惊人:

“它的成本极低,而且普及起来十分方便。本地的助产士能够在NGO志愿者的帮助下迅速地学会此项技术,并应用到不足月的新生儿身上。” “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袋鼠包的应用,让低体重新生儿(出生时小于2kg)的死亡率降低了40%”。  ——— 《一条布带挽救一个新生儿:改变世界不一定需要高科技》

从这个简约而不简单的“袋鼠包”,我们可以看到,所谓“非颠覆性技术”对世界、对时代也同样是一种进步。关键是它让本土从事传统工作的服务提供者们,也能迅速学习并应用,不颠覆、小进步,同样也可以为所有人带来幸福。颠覆可以带来震撼,但不一定给所有人都带来幸福,我们不单要敬畏颠覆,更要循序渐进地过度,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发展过程中都能有尊严地活着、才是真正的进步。


图片来源:《一条布带挽救一个新生儿:改变世界不一定需要高科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颠覆”满足了什么?

接下来,我们作为产品/服务的接受者,应该问问自己:“颠覆”其实满足了我们用户什么?

如今的“高新科技创投界”仍然只遵从“二八法则”:

在整个市场里面,他们所服务的目标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尽管有其统计学上的道理,目标市场的确应该精准定位。但群众们还是希望问一句:咱们真的有那么多的新需求吗?

首先,别告诉我们乔布斯说“需求是被创造的”。乡亲们从没听过什么乔布斯马布斯贾布斯,他们就只知道俺要花多少钱,能不能按时获得自己想要的小车,能不能享受应有的服务。

所以,咱们不想因为在城市上不了牌,就必须开那不补贴就要花几十万元的“颠覆性”互联网电动车;咱们不想因为买了电动车,就要忍受那漫长的充电与排队时间,忍受那冬天不敢开、开不久的困境;咱们不想因为开了电动车,就要为了安装充电桩和物业、为了充电和邻居斗智斗勇;咱们不想因为拥有电动车,就要为了电池的更换而花上和新车一样的价钱;咱们不想因为报废电动车,让目前无法处理、大部分只能深埋地底的废旧电池,污染子孙的地下水。

世界的确需要具有颠覆意义的特斯拉,因为世界上有着相当数量的富豪、乡绅和高知,而特斯拉定位的高端电动轿车也正好能满足他们对于科技感的心理诉求与对于环保的社会责任感。现在电动汽车也一样,我们中国的确也需要电动汽车,因为这是我们国家要在全世界的环保潮中实现弯道超车,我们的国民交通工具中的确也需要这样的环保补充。

但是如果你说,因为中国需要环保的电动车,而我们群众们又都是中国人,所以我们都需要电动车,这未免从逻辑上就说不过去了,毕竟群众,仅仅只是泱泱大国的一个子集。更何况,我们似乎都已经忘了,我国生产的电力有70%以上是来源于火电。电动车的确环保,但用的电是否环保,那也就见仁见智了


图片来源:网络

“据说”,1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67以上(基尼系数越小,年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年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而国际上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而咱们在这个数据高居“世界前列”。既然贫富悬殊的问题已如此明显,又何必为了“弯道超车”的口号,而忽略普罗大众真正的需求呢?颠覆能不能创造、满足需求没人说得清,只愿每一个人都能活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中,享受真正让大家买得安心、买得舒心的“中国造”。


◎ 颠覆的是技术,还是概念本身?

最后,回归到颠覆本身,我们再来问一个问题:“您颠覆的是技术,还是概念他本身?”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颠覆性技术”,它首先必须得是个技术,才能被颠覆是吧?如果它就仅仅只是个概念,甚至给他加上个强调,叫“颠覆性概念”,但概念毕竟还是概念,我们不能混淆定义。那么我们深思一下:概念还是个孩子啊,它毕竟还没成长为能工业化、量产化应用的技术,又何谈能迅速颠覆世界呢?那不是揠苗助长吗?

举个栗子,过去的数年里,咱们在科技新闻里能看到一位常客:石墨烯,一个无比美妙的导电、透光材料,于是咱们的也顺带创造出了无数的衍生物:石墨烯电池、石墨烯天线、石墨烯外套、石墨烯内裤、石墨烯安全套……虽然看着有那么点不对劲,但也确实大开眼界。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何为石墨烯?石墨烯是一种:

“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由于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的移动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其出色的导电性能,大家寄希望于将其应用于电池,满足全世界所渴求的“充电五分钟,通电数小时”。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石墨烯”词条

平心而论,石墨烯的确是个影响世界学术界的新材料,那么这个新材料是否已经具备工业化的条件呢?作为一个新材料的从业人员,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真正的石墨烯,尤其是单层石墨烯的工艺成本十分高,产生的废水污染非常严重,使用上也相当困难。目前只能说在学术研究上有用,在工业生产中不适用。那如此贵重的材料,国内企业居然舍得用来做外套、做内裤,实在是“出手阔绰”!除非,此“石墨烯”非彼“石墨烯”。说句玩笑话:是有烯没有石墨,还是有石墨没有烯?这就真有点耐人寻味了。

其实,对于这一类概念产品的困惑,早已被全民狂欢给彻底淹没。我们新能源同仁每天都能在媒体界听到“石墨烯电池”的新闻,那么究竟什么是石墨烯电池呢?我们都只听说过锂电池、铅电池、镍氢电池、锌锰电池……而业内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电池从来都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两极材料来命名,或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等。那么石墨烯仅仅作为一种导电材料而不参与到电化学反应中,并没有改变电池的本质,居然直接就翻身做主人了。这倒是挺新奇的,可能也算是现代科学命名的一种进步吧.

这让我想起一位业内朋友说过的故事:“过去我们最爱吃的肉包子,都是用竹笼子来蒸的,一般需要三四十分钟的加热时间,加热完成后,咱们拿出来吃的是两块钱一个的肉包子。现在有个科学家来给咱们升级技术,咱们用加了石墨烯的合金笼子来蒸肉包子,接上电后五分钟就能热好,卖给大家的就是二十块钱一个的石墨烯包子了!但是吃货们就纳闷了:我明明吃的还是那个肉包子啊,怎么因为换了个石墨烯笼子,就变成石墨烯包子了呢?科学家告诉你,不要质疑那么多,这是科学的力量!”我也希望相信这是科学的力量,但是我总觉得我花了二十块钱买了个本来五块钱的包子,心里总还是不那么舒坦。


图片来源:网络

◎ 尾声

未来的确需要进步,但如今的一切是否都需要被颠覆呢?颠覆后是不是真的让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变得更美好了呢?究竟那些“颠覆性科技”是为消费者服务,还是为资本服务?除了颠覆,我们是否有渐进过渡的方案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值得科技人们深思的问题。

我相信,未来一定会选择美好与真实。毕竟近期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而有人,才有希望。


#新能源路上,我们不做颠覆,只推动一点小小的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颠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