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的哲学

这本书由卡尔·纽波特撰写,宋伟翻译,旨在告诉读者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进行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但当下的技术手段造成太多不可避免的浮浅工作。作者在开篇的理论部分,从深度工作的价值、深度工作的稀缺性、深度工作的意义三个层面来讨论深度工作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则是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深度工作方法,从4个准则来分别阐述:

准则1:工作要深入。这一准则下,首先要选用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

德怀恩的研究发现,深度工作90分钟,然后休息90分钟,如此循环两到三次,此时你的大脑将达到一天专注工作时间的极限。但是,想要做到不分心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的事物上的冲动,是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鲍迈斯特在《意志力》一书中总结到:人们整天都在抵抗欲望,欲望是常态,而非个例。因此,有一个有关意志力的重要事实: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被消耗。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这种清晰的状态使得他们能够派出纷杂的浮浅关注点,而这些浮浅关注点恰恰是那些在工作世界中价值定位复杂化之人的梦魇。

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剩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工作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再付钱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按周划分的话,你可以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同样的,如果按年划分的话,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很多做学术的人都在夏季或休假期间完成)。

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链条法是节奏哲学深度工作日常安排的典型例子。实施节奏哲学的另一种常见方式是拿掉链条法中的视觉辅助工具,转而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例如,有个博士生每天造成5点半起床工作,一直工作到7点半,做早餐,然后去上班,当日的论文写作任务已经完成。他对最初的进展很满意,很快将起床时间提前到4点45分,挤出了更多的清晨深度时间。

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只要有空闲时间,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即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蹲工作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深度工作的新手,因为使头脑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的来。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而且这种习惯同时还要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这种坚定的信念往往建立在已取得的职业成就基础之上。

那么,践行准则1的行动建议有哪些呢?

首先是习惯化。人们对于那些利用头脑创造有价值事物的人经常忽略的是,他们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也就是说,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想养成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当然,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但是,这里有一些所有高校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1)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即你的习惯中需要制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2)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即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3)你如何支持你的工作,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

第二是要有大手笔,即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意向深度工作任务。

第三是不要独自工作。这一部分讨论了开放式办公室的格局对深度工作存在摧毁性的干扰,但传统的隔间办公格局确实不利于协作深度工作。书中给出两点建议。首先,纷扰心神之事仍然是深度工作的大抵,因此,中枢辐射型的办公格局是很关键的模板,将对意外发现的追求与深度思考和夯实灵感的努力分开,我们应该尝试优化每一项努力,而不是将二者混为一谈,以至于两方面的目标都受到阻碍。第二,即使退回到辐射区域做深度思考,再适合使用白板效应的时候,也要充分使用。与别人肩并肩解决某个问题,你们可以互相推动,进入更深层次的深度状态,因此能够创造比单独工作更多的有价值的产出。

第四是像经商一样执行。分清楚要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但是在职业世界中常常被忽略。找出实现某个目标的战略往往很简单,但是真正引领公司上行的反而是确定了战略之后该如何实施战略。书中推荐了一本《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这本书介绍了4DX框架下的4种原则,具体包括:

        原则1: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职业收益,也可以带来更稳定的热情。在深度工作时间里追求少数几个雄心勃勃的成果。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确定了极端重要的目标之后,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在4DX框架下,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滞后性指标的问题在于它们出现的太晚,来不及改变你的行为:“当你拿到滞后性指标的时候,致力于实现这些指标的表现都已经成为过去。”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换言之,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确定了相应的引领性指标之后,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每周记录深度工作时间,在日期后面做个简单的标记。当学术论文取得重要进展是,就在实现这个成果的那个小时画圈。

       原则4:定期问责。保持专注于引领性指标的最后一步是要“保持节律性地与同享极度重要目标的团队会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工作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