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走过的路,《上海堡垒》重走了一遍,还走歪了!

文 / 龙猫

《上海堡垒》铺天盖地的差评其实在龙猫的意料之内。

因为电影本身的完成就没有像片方之前宣传的那么好,质量也中规中矩。

况且,相对于已经为中国科幻电影奠定基础的《流浪地球》而言,《上海堡垒》传达和呈现的,更多是一种急躁和浮夸的状态,一种执着于“让科幻和流量营造高票房”的假象的受害者。

一个“科幻”,一个“流量明星”,两个热门标签正好匹配了当前中国市场最最看好的两种变现模式,热门类型邀请热门明星加盟甚至主演,以此带动明星流量,进而带动票房。

但如此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无论哪种标签,作为标签本身必然会有时效性问题,热门标签纵然会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它终究会过期,终究不会成为长远利益的带动者和产出者。

快餐式的流量文化带给观众(粉丝)的是一次性的短暂体验,他无法为观众带来质的改变,也无法改变自己的未来。

所以,无论是热门类型还是热门明星,当其形象被固定下来后,想要重新包装改变以往的形象,其实要远比想象的困难得多。

就如同《上海堡垒》,放在几年前,龙猫可能会相信它能在票房上大赚一笔,但是放到如今的市场模式下,就一定不成立了。

怎么就不成立了,哪里变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观众的水平提高了,对电影的质量要求也随之高了。

当我们不断希望能从电影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几乎是等同的。

虽然我们无法保证高口碑的电影人们一定会去看,但是相比于低分电影来说,高口碑电影的观影人次更多,场均人数也比较均衡。

撇开那些本身受众就小的文艺片不谈,像是以往曾荣获奥斯卡的《绿皮书》、戛纳评审团大奖的《何以为家》、戛纳金棕榈金奖的《小偷家族》等等,在国内上映时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

这也意味着,观众在选择电影的过程中,会将电影的口碑以及荣获奖项作为是否观的重要考虑因素。

而之后将在国内上映的《寄生虫》,想必也差不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纵使特效如《狮子王》(3D版)一样逼真精致,没有好的故事和口碑,票房也在国内遭遇了滑铁卢,远远没有达到片方理想的票房成绩。

所以《上海堡垒》失败,归根结底,还是怪它自己。

一个优质的电影环境需要众多的优质作品来充实和巩固,当这种环境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相对平庸的作品和烂片就会被驱逐出大队伍,以此来维持大环境的稳定生态。

近两年,中国市场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影片,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产佳片随之上映。不同于以往不得已而为之“国产保护月”,如今的国产片已经开始展现强劲的底气来与拥有高工业质量的国际大片对抗。

所以,虽然最终结果互有胜负,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惊人的发展速度。

当简单的作坊产业逐渐向成熟的电影工业发展时,也就意味着文化的对外输出将更多,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电影从业者,对于电影本身质量的需求就更加严苛。

行业需要洗牌,产业需要求精,而一味寻求妥协的作品只会成为众矢之。正如本猫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样,显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上海堡垒》的妥协,让科幻这个新兴的中国电影类型,在万众期待中被迎头痛击。

这部电影的错,就在于它的目的仅仅是想借着《流浪地球》的超高人气,蹭一波科幻的热度,而没有想着提供一个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科幻故事,而只是借用了作家江南的一部言情系伪科幻小说,讲了一个套着科幻外壳的爱情故事。

说白了,原著都是一个爱情故事了,制片方愣是为了蹭科幻类型的热度,瞎涂瞎改,硬生生的把《上海堡垒》改成了一个“科幻”大片。

结果,科幻就成了被地球和外星人挤压下苟且偷生的花絮,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所以说,删改能不能认真点?要么大删特删,留一点恶心谁呢?

这还罢了,本猫最看不惯的,还是片中疑似“致敬”《流浪地球》的经典桥段。

看过《上海堡垒》的观众一定记得,有一场戏是鹿晗主演的主角江洋高喊着“向我开炮”,于是上海大炮就以江洋为目标,成功击毁了防御圈外的外星人母舰,保卫了地球。

看着挺熟悉吧?

像不像《流浪地球》中,为了凑齐燃料将地球推离火星轨道,位于赤道最大的行星发动机被充分利用起来,但是最终能量还是缺少很大一部分,在危难关头,中国航天员的刘培强驾驶空间站作为最后一剂燃料,成功帮助地球摆脱了火星引力。

同样的死亡方式,同样的故事结构,但是相比于后者而言,《上海堡垒》的高潮全让后边江洋的复活毁掉了。

为了提供一个完美的结局,让本应死去的主角复活,却又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让本猫真的很难信服。

况且,本片还采用了传统的美式英雄主义风格的叙事模式,却没有任何一位英雄被真正塑造起来。就连主角江洋,也完全是依靠着各种配角的对白“捧起来的”,不仅生硬,而且毫无灵魂。

此外,故事的搭建顺序也有问题,从头到尾给本猫一种错觉,就是中国成了企业,而其他国家则成了雇佣兵,拿钱做事,花钱消灾,一切都是以上海为核心的无趣YY。

若是外星人导致的战争为了电影中对抗的外因的话,那么引导人们互相团结,共同守卫上海的内因究竟是什么呢?

电影始终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龙猫想来想去,觉得只有一种可能。

归根结底,《上海堡垒》还是太“繁华”了,它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加进去,追求最热门的类型潮流,请来最顶级的流量明星,制作最绚烂的特效,打造最炫酷的广告宣传。它就像一张五彩斑斓的小卡片,容易引人注意,但却没有一处能真正有用。

所以说,术业有专攻,把自己擅长的,或最想表达的几件事做好了,就比什么都好使。

不是说你拥有了某样东西就行了,你还得利用起来,发掘起来。否则再好的电影里也有烂片,再强大的明星加盟也同样会遭遇滑铁卢。

说到底,票房的高低不是终点,更不是重点,观众想要的是更长久的收益和更深远的成长。重要的不是电影类型,重要的是故事和灵魂,是那些隐藏在电影深处的用心之处。

这些是作为电影人的良心,每一位醉心于作品中的创作者都值得被尊敬和鼓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电影行业依旧能够蓬勃发展的源动力。

希望《上海堡垒》的失利不会让中国的科幻电影受创太久,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好的中国化科幻电影,让中国电影市场更加繁荣。


喜欢记得点赞、评论和关注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走过的路,《上海堡垒》重走了一遍,还走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