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下·感悟心得

这次的笔记主要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到第八十一章的内容及思考,其中从三十八章开始为下经。在为人处世修道等方面,所能得益之处,大部分都在老子的下部经中。




一、善行无辙迹

所谓“善行无辙迹”,就是说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从来不留痕迹,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

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与佛家对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大乘说法不谋而合,例如佛说布施必要做到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说当你在布施别人的时候,“施者”的我相与“受者”的他相,以及“施事”,这三种心理和行为现象都必须当下皆空,彻底不留痕迹、才能达到度过彼岸的真空正智而得大解脱的境界。说到彻底之处,便是禅宗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是究竟。

若要善终,需种善果。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这一章讲得是政治哲学的最高点,一个人能够看清楚别人,能够把任何人都认识清楚,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所以说“知人者智”。那些成就大业的人,古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今有马云识王坚(哈哈,这个例子也是最近才有的感悟)这些人都有“知人”的智慧,无一不是都想请到一个好帮手来帮助自己。但是那个人找来的好不好,自己要有知人之智。

知人者智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自知者明。能够自知才是一个明白人,但是天下明白人很少,除了成道的人之外。佛家讲成佛的人,才有自知之明,一般人都不明白自己。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

“胜人”是与人打架打赢了,力气大的人有蛮力,与人打架能够获胜,这不算什么;要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强人。想要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是很难很难的,修道成功的人就是自胜,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的烦恼妄念。所以,一个真正坚强的人才能修道,才能成佛。

人到底到什么程度才算有钱?有了一千万,心里想着还可以再来五百万。我经常发现,房子永远都少一间,衣服永远都少一件。严格来说,真正的财富正是知足者富。不要永远跟着欲望跑,欲望是无止尽的,人就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什么叫作真的有志气呢?老子说,把做不到的事情硬做到了,这才叫作有志气。也就是佛家说菩萨道的两句话: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那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做到了,这就叫作有道之士,梵文叫作菩萨。这个道理,和“强行者有志”是一样的。

“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而有志”,


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先来解释一下字面意思,反者道之动:道的法则,就是事物的两种属性之间,总是相互向着对立面运行,在临界点返回,如此反复循环。弱者道之用: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发挥作用。反者道之动,此句结构,是“道之动者反”。意即——道的运行规律,就是这个反字。

比如打坐做功夫,有时越来越差劲,许多人就不愿意继续修行了;殊不知,快要进步发动的时候,反而会有相反的状况。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有这种“否极泰来”的遭遇,人做事情、做生意也是一样,所以做事情稍稍失败,就要熬得住坚持住,下一步就会成功了。这也是天地物理相对的一面,有去就有回,有动就有静,做领导的人更要懂得这个原理,根本不怕有人持反对意见,相对的意见正是“道之动”。换句话说,有反对才有新的启发,才会有进步。

弱,非懦弱、孱弱,也不是虚弱,而是柔弱,柔,就是不强硬,弱,就是不强势,心存善念,常怀感恩,不急躁,不冒进,完完全全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法则,有条不紊,不卑不亢,顺其自然,这样,就是老子所谓的弱,只有这种状态,道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其实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任何状态都不会永远常在,都是暂时的,都在过程之中,我们能够拥有的也只不过是当下的刹那而已。所以我们不必强求,而应该把心态放平,虽然努力做事,但不必强求结果,正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就可以了,不必争什么。

只管做,把结果交给时间。


四、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老祖宗讲的:“明道若昧”,真正的大道,光明的大道是看不见的。所以,不要认为白天才叫做光明,真正的光明就像黑夜,所以现代发现宇宙中有黑洞,有的科学家就怀疑,是否整个的宇宙是从黑洞中放出来的?大光明里头等于黑暗,黑暗是真正大光明的根本。

这个“明道若昧”的道理,引申至为人处事的方面,就是事情在成功之前常有很艰苦的一段。在科学的研究工作上,要发明一项东西时,研究到最后近乎绝望,当自己将要放弃时,忽然一个灵光来临,发明成功了。这就是“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学任何一样东西,做任何一件事情,进步到一个程度,成果快要出现的时候,你反而觉得是退步。比如说写毛笔字,开始写的三天,越看越有味道,越写越漂亮,自己也赞叹快要出师之时。到了第四天越看越难看,第五六天自己都不想练了,越看越不成样子。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放弃,虽然写的越来越难看,那正是你书法上的进步过程。


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的声音反而听不见,我们人类对极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科学上有说明过,银河系统昼夜都有声音,声音其大无比,除非通过科学的仪器,我们的听力是承受不了的。人类所听见的不是真正的大音,像宇宙的声音非常大,然而我们却听不到,那么什么人可以听见大音呢?只有入定的人可以听见,这用科学仪器可以测验出来。

大的现象是没有形象的。比如佛家讲的“法身”,成了佛的人,另有一个身体,永远不生不死,也叫法身,法身是无相无形的。

道起用以后,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有是就有非。我们要留意这个道理,了解我们这个人生并不是偶然的,万事万物必然会变去;当你正面摆下来的时候,反面的力量,也在你正面摆下了。所以,一个人到成功的时候,就要晓得今天的成功就是失败的开始。如果说永远不想有失败就不要把今天的成功当做成功。要没有今天,只有明天,永远只有明天,永远只向前走。不要把成功当做真实的,套用老子一句话”大成无成“,想要大成,就要做到看不见功效才对。






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章节先把原文放出来,单独讲解则有些断章取义。“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他要我们了解”名“就是假的,比起身体来,当然更爱自己的身体。然而世上好多人一辈子劳累把身体搞坏,就是想博个虚名。“身与货孰多”身体与其他的物质比起来,更是身体重要。想必这次肺炎疫情更能够让大家感同身受。同样人们为了看病,不惜花费一辈子积蓄,甚至去借款治病。与生命比起来,其他物质根本不算什么。因此老子教我们了解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气。

“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标准;自我的满足。现实的享受就是真享受,如果坐在这里,脑子什么都不想,人很清醒,既无欢喜也无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

“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如果不刹车止步,车子滚下来,整个就完了。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回味无穷,所以知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是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名利所骗,更不要被情感得失蒙骗自己,这样才可以长久。

差一点,是人生很好的境界


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什么叫学问?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多一分努力便多一分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积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学道则要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丢掉那些无用的私欲、偏见、负能量等等。所以,一个人应该日益其知,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有学之人, 同时又应该日损其欲,成为一个境界高尚的有道之人,使“为 学”与“为道”同时并进。

老子在这里清楚的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拿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如果能够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便是极好的。反过来看,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拿也拿不起来,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这是我们读《老子》以后,需要自我反省的地方。

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八、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习主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引用过这句话。意思是说,谋求解决难题的办法,要从容易之处开始,成就大事的行动,要从细微之处起步。天下所有的难事,必须从易事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必须从小处着手。

想要建一所高楼大厦,就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把根基打好。根基不稳固,即使大楼再高,再好看,也没有用。因为根基不牢固,大楼很快就垮掉了。管理要想有成效,不能忽视细节,不能忽视最基础的工作。不能好高骛远。理想是要有的,但更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把基本工作做好,从细节入手,努力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小积累就会有大突破。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天下无难事,但是要用智慧去找出容易的关键,否则都是难事,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引用古人的这两首诗来解释这章节:

自少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蒿。世人不识凌云干,直到凌云始道高。

古人写的好多诗都埋有很深的哲学意味,虽是写一颗松树,实际的意思是要我们懂得人生。一般人只是看成果,不晓得看前因;等到树木长到天一样高,仰头来看,头上的帽子都因仰头而掉下来,这时才说:哦!好高啊!人们绝不会在幼小的时候看出它的高,这就是人生。所以,我们要注意“人贵自立”,要自己站起来,不要刚刚出头,就想要别人赞美你高,那是高不起来的;等自己真的长高了,他人必会称赞。

另外一首诗:

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寻常岂借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高歌一曲,困难所产生的苦闷就会化解了,也得到无比的鼓励;一阵大雨过后,到山中一看,沿着山谷流水边,蔓草已经长出来了。这些草也不靠人施肥料,无人帮忙,是靠它自己的生命力,满山满谷在生长,这是自得天机,自然得到天地生命的力量,自我站起来的,我们要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魄力,这才是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精神。

空想误国,实干兴邦,做人亦是如此。


十、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一件宝“曰慈”,对人对事无不仁慈,而且要爱人,处处爱人,处处仁慈,这是第一件宝。

第二件宝“曰俭”,老子说的俭,是指精神的消耗;言语、行为、时间都要节俭和简化。个人理解为佛家所说的“放下”,就是一切欲望都摆脱、都空掉的道理。不过,老子不谈“空”或者“无”,他只讲“简化”,因为绝对的“空”以及绝对的无欲,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老子只告诉我们要“清心寡欲”。

第三件宝“不敢为天下先”,本人理解的是做事情要审时度势,要有耐心,即头脑不敢走在心的前面。让我们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事物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某种程度时,我们的行动和思想不能马上超越客观实际,要学会把握时机做恰当的事情,待主客观条件都满足之后顺势而为。

知乎上有一个对“不敢为天下先”的解答也很有意思,我放上来大家一起看看,

我觉得这句话重点是「戒断竞争心、自我感觉良好之心」。每时每刻,警惕自己与人家动「比较心」、「竞争心」的念头和「让他人觉得自己厉害、不错」的念头。要想戒掉它,就需要训练自己的自觉能力,并及时反省这些念头。为什么要戒?因为当人被外在的信息、价值观挑起竞争心时,你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需求——你真正想要什么,毕竟,内心真正要的这个东西是道家非常看重的。

作者:心如止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55254/answer/127228647

来源:知乎


心得:

通篇读完《道德经》之后,有时会问自己,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作为人的目的又是为何?

我目前的答案是:人生在世的目的绝对不是追求物质和欲望,而是学会如何做人,修己,养成自己善的人格,从而去影响身边的人,让别人也变得更好。财富物质随时都可能失去,但是人的智慧、能量、及精神力才是永存的。这正是人生在世修为的目的与存在的意义。

所以老子所讲道德的道理,就是生活的艺术。真正懂得道德的人就是“行无行”,做了等于没有做。也就是说中国人讲的功德好事不是明做的,而是“阴积功德”。古代的教育,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种阴功慢慢积累起来,留给后代子孙;实际上,留给后代子孙的还是教育。一个人真正的道德是不求认知的,所以,“行无行”就是老子的无为之道。

那么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坏,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尘”,平安的度过一生,最为幸福。希望我是如此,大家亦是如此。


2020年5月1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他说》下·感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