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信息的基本概念

1948,美国,香农(Claude E. Shannon)创立信息论。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信息的特征

  • 客观性(主观信息、客观信息,主观信息最终转化为客观信息)
  • 普遍性(物质决定精神,物质具有普遍性)
  • 无限性(总量无限,具体事物集合产生信息无限)
  • 动态性(随时间变化)
  • 相对性(主体不同,获取信息及信息量不同)
  • 依附性(信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信息需要载体)
  • 变换性(形式和内容会发生变化)
  • 传递性(时间上:存储,空间上:转移/扩散)
  • 层次性(客观世界是分层次的)
  • 系统性(按照类别划分整体,可以形成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信息系统)
  • 转化性(信息转化为物质或能量)

信息的质量属性:

  • 精确性(描述事物的精准程度)
  • 完整性(描述事物的全面程度)
  • 可靠性(信息来源、采集、传输可信任)
  • 及时性(时间间隔)
  • 经济性(信息获取成本)
  • 可验证性(可被证实、可被证伪)
  • 安全性(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

信息的功能

  • 为认识世界提供依据
  • 为改造世界提供指导
  • 为有序的建立提供保证
  • 为资源开发提供条件
  • 为知识生产提供材料

信息的传输模型

信息技术主要为解决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处理、计算、转换、表现***等问题而不断繁荣发展。

  • 信源:信息生产着
  • 信宿:信息接收者
  • 信道:信息传递通道
  • 编码器:泛指变换信号的设备,信息编码(决定性能)
  • 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信息解码(决定性能)
  • 噪声:信号的干扰

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的特性

  • 目的性(决定系统的功能)
  • 整体性(元素有序排列,产生特定系统功能)
  • 层次性(子系统)
  • 稳定性(可预见,可预测)
  • 突变型(系统质变)
  • 自组织性(无序到有序,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
  • 相似性(同构、同态)
  • 相关性(元素间边界明显,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
  • 环境适应性(系统处于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

信息系统特性:

  • 开放性(可访问性,可被外部环境识别)
  • 脆弱性(与稳定性相对应,系统可能出现被破坏,崩溃、瓦解等情况)
  • 健壮性(系统能够抵御非预期状态的特性)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显著特点:面向管理、支持生产。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从小到大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 产品信息化
  2. 企业信息化
  3. 产业信息化
  4. 国民经济信息化
  5. 社会生活信息化

我国大规模开展信息化工作已经20多年,陆续建成“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

  • 两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
  • 一站:政府门户网站
  • 四库: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
  • 十二金:分三类
    • 加强监管、提高效率、推进公共服务。(金宏、办公业务资源)
    • 增强政府收入能力、保证公共支出合理性。(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
    • 保障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基础。(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

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

  • 信息资源(是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最终实现三网合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
  • 信息技术应用(6要素中的龙头)
  • 信息技术和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综合国力)
  • 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人才结构合理,各个层次、各个领域)
  •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信息化发展的保障)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借用软件生命周期来表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

  •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 需求分析
  • 概要设计
  • 详细设计
  • 编码
  • 测试
  • 维护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5阶段):

  • 系统规划阶段(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系统设计任务书)
  • 系统分析阶段(详细调查、建立逻辑模型、系统说明书)
  • 系统设计阶段(设计物理模型,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设计说说明书)
  • 系统实施阶段(硬件采购、软件编写、系统调试、人员培训,每阶段产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后完成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系统维护和评价,反馈与修改)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系统开发时,要控制时间、质量、成本,并使用户满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面临风险较大。

常用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服务方法。

结构化方法

又称生命周期法,由三部分组成:

  • 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SA)
  • 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SD)
  • 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ming,SP)

精髓: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设计

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工程化方法。

特别适用***数据处理领域***。

主要特点:
  • 开发目标清晰化
  • 开发工作阶段化
  • 开发文档规范化
  • 设计方法结构化
局限性:
  • 开发周期长
  • 难以适应需求变化
  • 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方法

是当前主流开发方法,有不同分支体系:

  • OMT(Object Model Technology)对象建模技术
  • Coad/Yourdon方法
  • OOSE(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
  • Booch方法
主要特点:
  • 信息模型与客观实体对应
  • 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 利于用户与开发人员交流
  • 缩短开发周期
局限性:
  • 依靠OO技术支持(门槛高)
  • 大型项目开发具有局限性
  • 不能涉足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

原型化方法

又称快速原型法,简称原型法(Demo)。

概念和分类

按照功能划分:

  • 水平原型(行为原型),探索预期系统的特定行为,达到细化需求目的。
  • 垂直原型(结构原型),实现一部分功能,主要使用在复杂算法实现。

按照结果划分:

  • 抛弃式原型(探索式原型),解决需求不确定、二义性等。
  • 演化式原型,特别适用于Web项目,易于优化和升级。
开发过程
  • 确定用户基本需求
  • 设计系统初始原型
  • 试用和评价原型
  • 修改和完善原型
  • 整理原型、提供文档
特点:
  • 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与风险、速度加快
  • 用户参与度高、增加用户满意度、提升系统成功率
  • 易于系统向用户移交、有利于运行和维护
不足:
  • 开发环境要求高
  • 管理水平要求高

面向服务的方法

在面向对象基础上,按照业务功能进行分组,形成构件(Component)的概念。

对于跨构件的功能调用,采用接口的形式暴露。

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产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特点:
  • 提高系统可复用性
  • 信息资源共享
  • 系统间互操作性

常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网络标准与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三要素:

  • 语义(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含义),做什么
  • 语法(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怎么做
  • 时序(对事件发生顺序的详细说明),做的顺序

OSI协议

OSI采用分层的结构化技术,从下到上分为七层

  • 物理层(物理媒介,产生并检测电压以发送和接受数据信号)
  • 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的数据分割为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
  • 网路层(将网络地址翻译为物理地址,决定数据发送路由)
  • 传输层(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功能;选择网络层服务;错误恢复、流量控制)
  • 会话层(负责网络中两节点间的建立和维持通信;提供交互会话管理功能)
  • 表示层(数据加解密、数据转换、格式化、文本压缩)
  • 应用层(对软件提供接口,使程序能使用网络服务)

网络协议和标准

IEEE802规范定义网卡如何访问传输介质(光缆、双绞线、无线)

  • 802.1(802协议概论)
  • 802.2(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协议)
  • 802.3(以太网的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
  • 802.4(令牌总线Token Bus协议)
  • 802.5(令牌环Token Ring协议)
  • 802.6(城域网MAN协议)
  • 802.7(FDDI宽带技术协议)
  • 802.8(光纤技术协议)
  • 802.9(局域网上的语音/数据集成规范)
  • 802.10(局域网安全互操作标准)
  •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协议)

IEEE802.3是最重要的局域网协议,包括:

  • IEEE802.3 标准以太网 10Mb/s 细同轴电缆
  • IEEE802.3u 快速以太网 100Mb/s 双绞线
  • IEEE802.3z 千兆以太网 1000Mb/s 光纤或双绞线

TCP/IP

应用层协议
  • FTP 文件传输协议
  • TFTP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 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 Telnet 远程登录协议
  • DNS 域名系统
  •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传输层协议
  • TCP(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全双工数据传输服务)
  • UDP(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
网络层协议
  • IP(无连接、不可靠)
  • ARP(动态地完成IP地址向物理地址转换,反向为RARP)
  • ICMP(专门用于发送差错报文的协议)
  • IGMP(允许多播,向相邻多目路由器报告多目组成员的协议)

网络设备

信息在网络中传输主要有:以太网技术和网络交换技术。

网络交换是指通过一定的设备,将不同的信号转换为对方可识别的信号类型,从而达到通讯目的的一种交换形式。

主要有:

  • 数据交换
  • 线路交换
  • 报文交换
  • 分组交换

按照交换层次,可分为:

  • 物理层交换(电话网)
  • 链路层交换(二层交换,对MAC地址进行变更)
  • 网络层交换(三层交换,对IP地址进行变换)
  • 传输层交换(四层交换,对端口进行变换)
  • 应用层交换
互联设备 工作层次 主要功能
中继器 物理层,实现物理层协议转换 扩展传输距离
网桥 数据链路层,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转换 根据物理地址进行网络间信息转发
路由器 网络层,实现网络层以下各层协议转换 通过逻辑地址进行网络间信息转发
网关 高层(4~7),提供各层的协议转换 最复杂的网络互连设备
集线器 物理层 多端口中继器
二层交换机 数据链路层 多端口网桥,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机
三层交换机 网络层 带路由功能的二层交换机
多层交换机 高层(4~7) 带协议转换的交换机

网络服务器

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相应的应用软件,为网上用户提供共享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的一种高性能计算机(或计算机集群),称为Sever(Cluster)。

高性能主要体现:

  • 高速度运算能力
  • 长时间可靠运行
  • 强大数据吞吐能力

以及在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上都强于普通PC。

网络存储技术

主流的存储技术主要有三种。

直接附加存储DAS

Direct Attached Storage

将存储设备直连服务器,依赖服务器进行存储,无存储操作系统。

适用环境:

  • 服务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
  • 存储系统必须直连到应用服务器
  • 应用需要直连存储器

限制:

  • 传递距离
  • 连接数量
  • 传输速率
  • 难扩展
  • IO瓶颈
  • 服务器宕机,存储受影响

目前,DAS基本被NAS所替代。

网络附加存储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通过网络接口与网络直接相连,由用户通过网络访问。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GXsfoORq-1612492486882)(/1.bmp)]

类似于专用的文件服务器。

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分离,存储设备独立存在。

响应快,数据传输速率高,易扩展。

NAS支持多种TCP/IP协议,主要为:

  • NFS(Net File System)
  • 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

缺点:

  • 依赖网络,性能受限。

存储区域网络SAN

Storage Area Network

SAN是通过专用交换机将磁盘阵列与服务器连接起来的高速专用子网。

采用块(Block)级别存储。

特点是将存储设备从以太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SAN系统结构。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YDS4pc4n-1612492486886)(/2.bmp)]

根据数据传输过程采用的协议,划分为三种

FC SAN

Fiber Channel,光纤通道。

由三个基本构件组成

  • 接口,SCSI、FC
  • 连接设备,交换机、路由器
  • 协议,IP,SCSI

主要特性:

  • 热插拔性
  • 高速带宽
  • 远程连接
  • 连接设备数量大

缺陷:

  • 成本
  • 复杂性
IP SAN

基于IP网络实现数据块级别存储方式的存储网络。

成本低、配置技术简单、可共享使用大容量存储空间。广泛使用。

IB SAN

InfiniBand,无限带宽,是一种交换结构I/O技术。

网络接入技术

主要分为有线接入、无线接入。

有线接入:

  • PSTN(公用交换电话网络),电话线接入
  •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一线通”
  •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上行速度慢,下行速度快。
  • FTTx+LAN(光纤+局域网)
  • HFC(同轴光纤技术)

无线接入:WiFi,4G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规划

  • 需求分析(自顶向下结构化方法)
    • 功能需求
    • 通讯需求
    • 性能需求
    • 可靠性需求
    • 安全需求
    • 运行与维护需求
    • 管理需求
  • 可行性分析
    • 技术可行性
    • 经济可行性
    • 操作可行性
  • 对现有网络的分析与描述
    • 现有服务器数量及位置
    • 客户机数量及位置
    • 同时访问的数量
    • 每天的用户数
    • 每次使用时间
    • 每次数据传输数据量
    • 网络拥塞时间段
    • 采用的协议和通讯模式

网络设计

主要采用分层(分级)设计模型

  • 核心层(通过高速转发通讯,高可靠性、性能、吞吐量)
  • 汇聚层(分界层,网络访问策略控制、数据包处理、过滤、寻址)
  • 接入层(面向用户,低成本、高端口密度)

网络设计工作:

  •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地理环境、传输介质、距离、可靠性)
  • 主干网络(核心层)设计(用户方网络规模大小、传输信息种类、资金投入)
  • 汇聚层和接入层设计(网络规模小可省略汇聚层)
  • 广域网连接与远程访问设计
  • 无线网络设计
  • 网络安全设计(制定安全策略、用户验证、加密、访问控制、审计和管理)
    • 机密性(访问权限控制)
    • 完整性(防篡改)
    • 可用性(授权用户可访问数据)
    • 可控性(控制授权范围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
    • 可审查性(提供调查依据和手段,日志、操作记录等)
  • 设备选型
    • 网络通讯设备(核心交换机、汇聚层/接入层交换机、远程接入与访问设备)
    • 网路安全设备(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信息加密设备、身份认证设备)

数据库管理系统

Oracle

甲骨文公司,关系型数据库。

系统可移植性强、使用方便、功能强。

高效率、可靠性好、高吞吐量。

MySQL

目前属于Oracle旗下,关联数据库管理系统。

体积小、速度快、成本低,开放源码。

SQL Server

微软公司,分布式体系结构。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访问和数据库引擎分离。

开发工具和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紧密集成。

四个基本组件:Open Data Services、MS SQL Server、SQL Server Agent、MSDTC

MongoDB

基于分布式文件存储的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存储复杂数据类型。

为Web应用提供可扩展的高性能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特点:查询语言非常强大

数据仓库技术

基础概念

  • ETL(清洗/转换/加载)
  • 元数据(数据的数据,数据源定义/目标定义/转换规则)
    • 数据仓库表结构
    • 数据仓库表属性
    • 数据仓库源数据(记录系统)
    • 源数据到数据仓库的映射
    • 数据模型规格说明
    • 抽取日志和访问数据的公用例行程序
  • 粒度(数据细化层度的级别,粒度小细化高、粒度大细化低)
  • 分割(结构相同的数据被分成多个数据物理单元)
  • 数据集市(小型数据仓库)
  • ODS(操作数据存储,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可变的、当前或接近当前的)
  • 数据模型(逻辑数据结构)
  • 人工关系

数据仓库是为了满足管理人员预测、决策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数据环境。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0m2qjdYb-1612492486888)(/3.bmp)]

数据仓库主要包括

  • 数据源(数据基础)
  •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核心)
  • OLAP服务器(数据分析)
  • 前端工具(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

中间件技术

介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

独立的软件或应用程序,分布式软件可借助中间件共享资源。

主要特点:

  • 缩短应用开发周期
  • 节约应用开发成本
  • 减少系统初期建设成本
  • 降低开发失败率
  • 保护已有投资
  • 简化应用集成
  • 减少维护费用
  • 提高应用开发质量
  • 保证技术进步连续性
  • 增强应用生命力

由底层向上划分为:

  • 底层中间件技术:JVM、CLR、ACE、JDBC、ODBC。产品:SUN JVM,Microsoft CLR。
  • 通用型中间件技术:CORBA、J2EE、MOM、COM。产品:IONA Orbix、BEA WebLogic、IBM MQSeries
  • 集成中间件技术:WorkFlow、EAI。产品:BEA WebLogic、IBM WebSphere

还可以细分为:

  • 通讯处理中间件(消息中间件)
  • 事务处理中间件(交易中间件)
  • 数据存储管理中间件
  • Web服务器中间件
  • 安全中间件
  • 跨平台和架构中间件
  • 专用平台中间件
  • 数据流中间件
  • 门户中间件
  • 工作流中间件

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规划与设计

可用性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

可靠性是系统在错误面前维持软件系统功能特性的基本能力。

通常,可靠性指标影响可用性。

提升可用性方法有:

  • 错误检测(命令响应、心跳、异常)
  • 错误恢复(冗余)
  • 错误预防(进程监视)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目的

  • 提高软件生产率
  • 提高软件质量
  • 降低软件成本

由三部分组成

  • 方法
  • 工具
  • 过程

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是指用户对新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

需求的层次

  • 业务需求(高层次目标要求)
  • 用户需求(用户具体目标)
  • 系统需求(行为需求,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设计约束)

质量功能部署

将用户要求转化为软件需求的技术。

  • 常规需求(基本功能、性能,实现越多用户越满意)
  • 期望需求(未达到,用户感到不满意)
  • 意外需求(兴奋需求,超出预期)

需求获取

  • 用户访谈
  • 问卷调查
  • 采样
  • 情节串联板
  • 联合需求计划

需求分析

好需求的标准

  • 无二义性
  • 完整性
  • 一致性
  • 可测试性
  • 确定性
  • 可跟踪性
  • 正确性
  • 必要性

建立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字典。

模型分为三个层次

  • 数据模型(实体联系图,E-R图)
  • 功能模型(数据流图,DFD)
  • 行为模型(状态模型,状态转换图,STD)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SRS(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包括以下内容

  • 范围
  • 引用文件
  • 需求(主体部分)
  • 合格性规定
  • 需求可追踪性
  • 尚未解决的问题
  • 注解
  • 附录

需求验证

进行需求评审,确定以下内容

  • SRS正确描述系统行为和特征
  • SRS软件需求是正确推导而来
  • 需求是完整和高质量的
  • 需求的表示在所有地方是一致的
  • 需求为继续进行系统设计、实现、测试提供基础

UML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包括三部分

  • 构造块(事物,关系,图)
  • 规则(命名,范围,可见性,完整性,执行)
  • 公共机制(规格说明,修饰,公共分类,扩展机制)
UML中的事物

又称建模元素,包括

  • 结构事物(静态,类、接口、协作、用例、活动类、构件、节点)
  • 行为事物(动态,空间和时间的动作,交互、状态机)
  • 分组事物(组织,包)
  • 注释事物(解释部分)
UML中的关系
  • 依赖(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事物)
  • 关联(描述一组对象之间的结构关系)
  • 泛化(特殊元素对象可以替换一般元素对象)
  • 实现(一个类指定了由另一个类保证执行)
UML2.0中的图
  • 类图(描述一组类、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 对象图(描述一组对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构件图(描述一个封装的类和它的接口、端口及内部结构)
  • 组合结构图(描述结构化类的内部结构)
  • 用例图(描述一组用例、参与者及它们间的关系)
  • 顺序图(强调时间次序的交互图,交互图描述一组对象或参与者及它们间发送的消息)
  • 通信图(强调收发消息的对象或参与者的结构组织)
  • 定时图(强调消息跨越不同对象或参与者的实际时间,不仅是相对顺序)
  • 状态图(描述一个状态机,由状态、转移、事件、活动组成)
  • 活动图(展示控制流、数据流)
  • 部署图(描述运行时的处理节点及其中生存的构件配置)
  • 制品图(描述系统的物理结构)
  • 包图
  • 交互预览图(活动图和顺序图的混合物)
UML视图
  • 逻辑视图(设计视图,类、子系统、包、用例)
  • 进程视图(是逻辑视图的一次执行实例,描述并发与同步结构)
  • 实现视图(对物理代码文件、构件建模)
  • 部署视图(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和部署)
  • 用例视图(需求分析模型)

面向对象分析

核心工作是建立系统的用例模型与分析模型

用例模型

结构化分析(SA)采用功能分解的方式来描述系统,通过描述系统模块的功能来描述整个系统。

缺点:

  • 容易混淆需求和设计的界限
  • 分割了各项系统功能的应用环境

用例方法是一种需求合成技术,先获取需求,再整理、提炼,建立用例模型。

主要有四个阶段

  • 识别参与者
  • 合并需求获得用例
  • 细化用例描述
  • 调整用例模型(调整用例之间的关系)
    • 包含关系
    • 扩展关系
    • 泛化关系
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描述系统的基本逻辑结构,展示对象和类如何组成系统(静态模型),如何保持通信,实现系统行为(动态模型)。

分析模型的建立

  • 定义概念类
  • 确定类之间的关系
  • 为类添加职责
  • 建立交互图

类之间的主要关系

  • 关联关系
  • 依赖关系
  • 泛化关系
  • 共享聚类
  • 组合聚类
  • 实现关系

软件架构设计

软件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件的描述、构件的相互作用、指导构件集成的模式、模式的约束组成。

软件架构风格

核心:能否达到架构级的软件复用。

软件架构风格描述某一特定应用领域中系统组织方式的惯用模式。

  • 数据流风格
  • 调用/返回风格
  • 独立构件风格
  • 虚拟机风格
  • 仓库风格

软件架构评估

基本概念:

  • 敏感点(一个或多个构件的特性)
  • 权衡点(影响多个质量属性的特性)

评估方式:

  • 基于调查问卷的方式
  • 基于场景的方式(最常用)
  • 基于度量的方式

软件设计

是需求分析的拓展与延伸。需求分析解决“做什么”,软解设计解决“怎么做”。

结构化设计

SD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方法,以DFD(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基础,是一个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的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

  • 概要设计(总体设计,产出系统结构图)
  • 详细设计(具体功能设计)

SD遵守原则:高内聚、低耦合。

面向对象设计

OOD是OOA方法的延续。

基本思想:

  • 抽象
  • 封装
  • 可扩展性(继承、多态)

主要任务是对类和对象进行设计,包括:

  • 类的属性
  • 类的方法
  • 类间关系

常用OOD原则:

  • 单一职责原则(类的功能单一)
  • 开放-闭合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 李氏替换原则(子类可替换父类)
  • 依赖倒置原则(依赖抽象,不依赖具体;针对接口编程,不针对实现)
  • 接口隔离原则(使用多个专门接口优于使用单一总接口)
  • 组合重用原则(尽量使用组合,少使用继承)
  • 迪米特原则(最少知识法则)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根据处理范围,可分为

  • 类模式(静态)
  • 对象模式(动态)

根据目的和用途,可分为

  • 创建型模式(用于创建对象)
    • 工厂方法模式
    • 抽象工厂模式
    • 原型模式
    • 单例模式
    • 建造者模式
  • 结构型模式(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
    • 适配器模式
    • 桥接模式
    • 组合模式
    • 装饰模式
    • 外观模式
    • 享元模式
    • 代理模式
  • 行为型模式(描述类或对象的交互及职责分配)
    • 职责链模式
    • 命令模式
    • 解释器模式
    • 迭代器模式
    • 中介者模式
    • 备忘录模式
    • 观察者模式
    • 状态模式
    • 策略模式
    • 模板方法模式
    • 访问者模式

软件工程的过程管理

阶段式模型

连续式模型

软件测试及其管理

测试方法

  • 静态测试
  • 动态测试
    • 白盒测试
    • 黑盒测试

测试类型

  • 单元测试
  • 集成测试
  • 确认测试
  • 系统测试
  • 配置项测试
  • 回归测试

面向对象测试

软件调试

软件测试管理

  • 过程管理
  • 配置管理
  • 评审

软件集成技术

表示集成

数据集成

控制集成

业务流程集成

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

新一代信息技术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两项关键技术:

  • 传感器技术
  • 嵌入式技术

物联网网络架构,三层:

  • 感知层(采集信息)
  • 网络层(传递信息)
  • 应用层(与用户交互)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 智能电网
  • 智慧物流
  • 智能家居
  • 智能交通
  • 智慧农业
  • 环境保护
  • 医疗健康
  • 城市管理(智慧城市)
  • 金融服务保险业
  • 公共安全

智慧城市:

  • 功能层
    • 物联感知层
    • 通信网络层
    • 计算与存储层
    • 数据及服务支撑层
    • 智慧应用层
  • 支撑体系
    • 安全保障体系
    • 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
    • 标准规范体系

云计算

基于网络,用户与实际服务提供的计算资源相分离,集合了大量计算设备和资源,并向用户屏蔽底层差异的分布式处理架构。

主要特点:

  • 宽带网络连接
  • 快速、按需、弹性服务

按照云计算服务提供的层次,云计算服务的类型

  • IaaS(基础设施服务)
  • PaaS(平台服务)
  • SaaS(软件服务)

发展云计算的主要任务

  • 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
  • 提升云计算自主创新能力
  • 探索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
  • 加强大数据开发与利用
  • 统筹布局云计算基础设施
  •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大数据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的特点:

  • 大量(Volume),数据体量大
  • 多样(Variety),数据种类多
  • 价值(Value),价值密度低
  • 高速(Velocity),处理速度快
  • 真实性(Veracity),数据来源于信息系统,终端行为或痕迹等

大数据处理过程:

  • 数据准备
  • 数据存储与管理
  • 计算处理
  • 数据分析
  • 知识展现

大数据的价值与应用

  • 大数据征信
  • 大数据风控
  • 大数据消费金融
  • 大数据财富管理
  • 大数据疾病预测

大数据发展应用的目标

  • 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 建立平稳运行、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
  • 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
  • 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
  • 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网特点:

  • 终端移动性
  • 业务使用的私密性
  • 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
  • 业务与终端、网路的强关联性

重要意义:

  • 重视对传感技术的应用
  • 有效地实现人与人的连接
  • 浏览器竞争及孤岛问题突出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有关概念

  • 秘密性
  • 完整性
  • 可用性

信息安全层次:

  • 设备安全(硬件设备、软件系统)
  • 数据安全(秘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 内容安全(信息内容在政治、法律、道德上的要求)
  • 行为安全(动态安全)

信息安全技术:

  • 硬件系统安全技术
  • 操作系统安全技术
  • 数据库安全技术
  • 软件安全技术
  • 网络安全技术
  • 密码技术
  • 恶意软件防治技术
  • 信息隐藏技术
  • 信息设备可靠性技术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分四个层面:

  • 一般性法律规定
  • 规范和惩罚信息网络犯罪的法律
  • 直接针对信息安全的特别规定
  • 具体规范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 第一级,信息系统受破坏后,对公民、法人、组织会造成损害。
  • 第二级,信息系统受破坏后,对公民、法人、组织会造成严重损害,或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不损害国家安全。
  • 第三级,信息系统受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损害国家安全。
  • 第四级,信息系统受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国家安全。
  • 第五级,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信息安全人员管理

  • 加强人员审查
  • 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培训
    • 安全技术培训
    • 安全意识教育

信息加解密与常用算法

加密技术两个元素:算法、秘钥

技术分类:

  • 对称加密(加解密使用相同秘钥)
  • 非对称加密(公钥、私钥)

Hash函数:

将任意长的报文映射为定长Hash码。(单向,反向不能推导明文)

目的是产生信息指纹,提供保密性、认证、数字签名功能。

数字签名:

  • 签名者不能抵赖
  • 其他人不能伪造
  • 能够通过验证确认真伪

认证:

是证实身份或有效性的过程。

常用参数:口令、标识符、秘钥、信物、智能卡、指纹、视网膜等。

信息系统安全

计算机设备安全

  • 抗否认性
  • 可审计性
  • 可靠性
    • 物理安全
    • 设备安全
    • 存储介质安全
    • 可靠性技术

网络安全

网路安全威胁:

  • 网络监听
  • 口令攻击
  • 拒绝服务攻击
  • 漏洞攻击
  • 僵尸网络
  • 网络钓鱼
  • 网络欺骗
  • 网络安全威胁

网络安全防御技术:

  • 防火墙
  • 入侵检测与防护
  • VPN
  • 安全扫描
  • 网路蜜罐技术

操作系统安全

  • 身份认证机制
  • 访问控制机制
  • 数据保密性
  • 数据完整性
  • 系统可用性
  • 审计

数据库系统安全

  • 物理数据库的完整性
  • 逻辑数据库的完整性
  • 元素安全性
  • 可审计性
  • 访问控制
  • 身份认证
  • 可用性
  • 推理控制
  • 多级保护

应用系统安全

Web威胁防护技术:

  • Web访问控制技术
  • 单点登录技术
  • 网页防篡改技术
  • web内容安全

信息化发展与应用

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新特点

  • 高速度大容量
  • 集成化和平台化
  • 智能化
  • 虚拟计算
  • 通信技术
  • 遥感和传感技术
  • 移动智能终端
  • 以人为本
  • 信息安全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我国信息化发展目标

  •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 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
  • 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
  • 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 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
  • 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
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 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 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 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
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 深化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 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 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
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 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深度融合
  • 提升基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 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水平
  • 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
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 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 推进社区信息化
  • 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 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
  • 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利用力度
  • 发展先进网络文化
  • 壮大数字内容产业
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 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 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
  • 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
  •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 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
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 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 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水平
  • 提升基础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
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 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
  • 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 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 强化信息安全基础
  • 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

建设原则:

  • 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
  • 整合资源,拉动产业
  •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发展目标:

  • 建立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
  • 统筹共建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
  • 完善政务外网
  • 支持各级人大机关信息化建设
  • 支撑政协信息化建设
  • 支持“智慧法院”建设
  • 实施“科技强检”战略
  • 创新电子政务投资、建设及服务模式
  • 完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应用模式:

  • 政府对政府
  • 政府对企业
  • 政府对公众
  • 政府对公务员

电子商务

基本特征:

  • 普遍性
  • 便利性
  • 整体性
  • 安全性
  • 协调性

电子商务类型,按照依托网络划分:

  • EDI(电子数据交换)商务
  • Internet(互联网)商务
  • Intranet(企业内部网)商务
  • Extranet(企业外部网)商务

按照交易内容划分:

  • 直接电子商务(无形商品,服务或数字化商品)
  • 间接电子商务(有形商品,实物)

按照交易对象划分:

  • B2B(企业和企业)
  • B2C(企业和个人)
  • C2C(个人和个人)
  • O2O(线上购买线下商品和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融合

企业信息化发展之路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点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全过程的融合、渗透
  • 信息产业发展与企业信息化良性互动
  •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
  • 因地制宜推进企业信息化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智慧化

  • 有感知能力
  • 有记忆和思维能力
  • 有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 有行为决策能力

智慧化应用

以智慧城市为例介绍智慧化应用。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信息系统服务是指针对信息系统建设所进行的咨询顾问、规划评估、项目管理、监理、运行维护等工作。

信息系统服务业及发展

  •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创新能力大幅增强,部分领域实现突破
  • 企业实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 应用推广持续深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 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 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概念和发展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依法设立且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内容:“四控、三管、一协调”

  • 投资控制
  • 进度控制
  • 质量控制
  • 变更控制
  • 合同管理
  • 信息管理
  • 安全管理
  • 协调沟通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适用范围

  • 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的信息系统工程
  • 使用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定需要实施监理的信息系统工程
  • 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的信息系统工程
  • 涉及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的信息系统工程
  •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实施监理的其他信息系统工程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概念和发展

  • 基础环境运维
  • 硬件运维服务
  • 软件运维服务
  • 安全运维服务
  • 运维管理服务
  • 其他运行服务

IT服务管理(ITSM),方法论,以服务为中心的IT管理。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的标准和框架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主要有以下方面

  • 产业发展
  • 服务管控
  • 业务形态
  • 实现方式
  • 服务安全
  • 内容特征
  • 行业应用

标准分为:

  • 基础标准
  • 服务管控标准
  • 服务业务标准
  • 服务外包标准
  • 服务安全标准
  • 服务对象特征
  • 行业应用标准

信息系统规划

大型信息系统

  • 规模庞大
  • 跨地域性
  • 网络结构复杂
  • 业务种类多
  • 数据量大
  • 用户多

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法

信息系统的规划工具

企业首席信息官及其职责

CIO,负责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政策和标准,实施组织信息系统规划,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级管理人员。

  • 企业业务专家
  • IT专家
  • 管理专家

主要职责:

  • 提供信息,帮助企业决策
  • 帮助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
  • 有效管理IT部门
  • 制定信息系统发展规划
  • 建立积极的IT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系统管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