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字子房,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在鸿门宴上力劝刘邦谦逊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下面来聊聊这位重要军师:
1.张良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一天,张良闲步沂(yí)水圯(yí)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当然还是毛头小伙子的时候。
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老人家自然是看上了这位小帅哥。
张良愕(è)然,但还是强忍不满,替他取了上来;此时此刻,完全不知道这老人后面会送奇书给他。
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张良呆视良久,只见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
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估计也是闲着无聊,家里没事儿可做,来就来吧。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
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
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没有任何目的,三次等候,也非张良莫属,或者当时就看出该老人并非普通人。有时候,路上看到一个人,并不了解,但就是感觉对方谈吐很有威仪,就是个大人物。
他经受住了考验,诚实隐忍的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人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
忽然想到,周星驰在功夫里面,那本《如来神掌》了;所以不信则无,信之则有。现在大街上,忽然有人送你一本《武林秘籍》,掐指一算,告诉你将来职业是个军师,多半觉得是个神经病罢了。
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士黄石公,亦称圯(yí)上老人。
《史记·留侯世家》: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当然黄石公自己也有一本著作,那就是《素书》。
十三年后,张良跟随高祖退到济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块黄石,张良于是像对宝贝似的建祠供奉起来;一直到张良死,将他与石头一起埋葬了。
2.张良劝项羽退咸阳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使许多人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
连刘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
武将樊哙(kuài)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
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 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
在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况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语气平和,软中带硬,尤其是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
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
当然,毕竟也要刘邦自己愿意才行,这该要有多大的抵挡诱惑的能力,我们可能工资涨个1000块钱,就跳槽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 ,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诸吏(lì)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
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yù)此意。
结果,博得了秦国老百姓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
刘邦见状,又命令军士不要接受,传出话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费了。
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唯恐刘邦不成为秦地之王。
3.功成名遂身退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yì),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宿愿基本满足。
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病,又目睹彭(péng)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
联想起范蠡(lí),文种兴越后的不同命运,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春秋末期越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
他实在太深谙人性了,认为勾践可以同患难,绝对不能共富贵,就告辞了。
真正敌人从来不是对手,背后插刀的,往往都是身边的人。
范蠡也算仗义,走到齐国,留下书信给好朋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你也好撤退了,留在勾践身边实在太危险。
文种没有听从,果然越王勾践送了一把剑给文种: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意思是你教我攻打吴国七种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条就灭掉了吴国;剩下还有四招没用,要不在你身上试试?
文种只好自杀,范蠡最终活到了88岁。
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
张良乃自请告退,摒(bìng)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吕后感恩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当然也有可能因此而丧命,本身习惯吃得很少,领导要求你多吃些,没问题的,这势必就出问题了;就像有胃病的都知道务必清淡饮食,家里人却说这又没关系的,天天大鱼大肉,糯米团子伺候你;不知道吕后是有意还是无意间接害死张良了。
前186年,张良病逝,谥(shì)号文成侯。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