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一书能让我们找到“贫穷的本质是什么”吗?

01

本周我跟着书友们一起阅读了《贫穷的本质》,这可是一本赞誉有加的书。这本书出自——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两位作者之手,他们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因为“以实验性方法致力于减轻全球贫困”,所以他们共同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讲述他们如何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来解决扶贫这个世界级难题。

本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分别从解决饥饿、健康、生育、风险、贷款、存钱、创业、和政策这八个不同的角度详细展开,并穿插了许多实地调研的事例和非常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读完后,我将这八个章节的核心内容用三个方面来归纳:

一、怎样理解穷人的真实需求?

二、怎样激励穷人去做正确的事情?

三、穷人真的具有企业家精神吗?

02

下面我们谈谈“怎样理解穷人的真实需求”这方面,这也是让我读完想仔细谈谈的方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一般人概念里,真正的穷人,就是那些吃不饱饭的人。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曾发表了一份声明,说全球超过10亿人正在挨饿。穷人吃不饱饭,就没有力气,没有力气就不能胜任体力活,而干不了活儿就导致他更穷。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书里叫做“贫穷陷阱”。

只要能吃饱饭,穷人就可以提升自己的生产力,这不就迈出了脱贫的第一步吗?

所以,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都花费重金,对穷人进行粮食补贴;国际救援机构也把扶贫重点放在在粮食救援上。

那么,粮食援助的效果怎样呢?其中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效率低下。在印度,超过三分之一的援助粮食在运输途中不知所踪,其中大部分被老鼠糟蹋掉了。

但这还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穷人似乎并没有从大规模的粮食援助中受益:粮食援助既没有显著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没有帮助他们逃离“贫困陷阱”。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就涉及一个关于援助或者慈善工作的根本性难题:缺乏反馈机制。

如果穷人真的是在挨饿,那么,他们肯定会把手里的钱,全部拿来买吃的,换句话说,他们的恩格尔系数应该非常高。然而,两位作者通过对18个国家穷人生活的实际调查,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

比如在印度的一个邦,1983年时大多数家庭每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99美分,但他们仅有67%的支出是花费在食物上,并没有通常想象的那么高。穷人并没有把所有钱都用来买吃的。而且,后来当这个邦的工资上涨,穷人有了更多的钱之后,他们也并没有去买更多的主粮、为自己增加更多的热量,而是选择购买口味更好、价钱更高的食品。

03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随机选定一些贫穷家庭,以低价卖给他们主粮。按理说,价格越低,这些家庭应该买得越多,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些获得粮食补贴的家庭,选择购买更少的主粮,但买了更多的鱼和肉。换句话说,他们进行了“消费升级”。

这些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现代社会即使是非常贫穷的人,也能吃饱饭,缺粮并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书里的计算,如果只购买最便宜的食物,只花21美分就能获得2400卡能量,这是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的正常能量,即使最穷的人也负担得起。

当然,并不是说穷人不存在营养问题。他们的营养问题在于食物种类比较单一,缺少微量元素,等等,但这些问题恰恰不是传统的粮食援助能解决的,甚至也不是直接给钱就能解决的。当穷人有了更多的钱,他们会优先选择买味道更好的食物,以及烟、酒等非必需品,而不一定是营养更均衡、更健康的食物。

我们来看一个非常奇怪的数据:过去25年间,印度贫穷人口的收入水平在提升,但他们吃得却越来越少,摄入的卡路里越来越低。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干重体力活儿的人减少了。而人们一旦觉得没这么饿了,就停止购买食物,把省下来的钱干别的。

比如,人们往往节衣缩食也要购买一台电视机,或者存很久的钱来为孩子办一场婚礼。有意思的是,作者发现,在电视机普及率越低的地方,人们花在红白喜事上的预算比例就越高。为什么呢?其实,电视机和操办红白喜事都代表了穷人的娱乐需求,它们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效应。这同时也表明,穷人并不是只有在吃饱吃好之后才会产生其他需求,实际上,穷人宁可吃得差一点,也要省出钱来兼顾其他需求。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更多的粮食援助既不能提升穷人的幸福感,也不能提升穷人的生产力,整个粮食援助的思路就是错的。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事实上,食物质量不好、缺少微量元素,对成年人也许没太大影响,但对胎儿和幼儿却有极为严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如果穷人家的孩子在生命的头几年能得到更好的营养,那么他这一生就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所以,正确的食物援助,不是大量提供便宜的粮食,而是针对孕妇和儿童发放高营养的强化食品,为学龄儿童提供膳食均衡的营养餐,给他们进行系统化的抗蠕虫预防,等等。

04

尽管本书的书名取了一个非常深邃且博人眼球的名字,但读完我对此书的的感觉是有点纠结的。

我很同情书中那些受困于窘迫环境的人们,但我更想表达——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当地政府的执行力是如此一般,没有贯彻到底的决心、没有监督到位的毅力、没有效果评估的动力。

贫穷的“本质”是什么?也许答案是:贫穷这个现象没有什么本质。从理性的角度去看,行为模式的改变是本书的亮点。

穷人和富人的差别不是在于资金和资源上,而是在于不同的思考模式和认知模式的差异。每一个穷人都不一样,每一个地方的贫穷都有独特的原因。

这本书其实就在提醒我们,关于怎么扶贫,理论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只需要知道:

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语很有预见性,它从另一个层面启示我们:一个很小的变化,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面对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们能理解、洞察、执行、改进,由此积少成多、步步为营,扶贫才能有成就。

②、人的马斯洛需求可以同时满足,不是只有满足了物质基础,才有精神需求的。贫穷比我们想象的严重。我们以为的“授人以渔”有时候和“授人以鱼”的结果,其实并没有差距多少。在这点上,我认为本书和《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一书所阐述的观点是相似的。

③、当看到一个反常识的事件时,我们应该多问一句“为什么”,直到你得到一个符合常识、合乎逻辑的答案。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们都活在一个相对物质并不缺乏的时代,我们要避免陷入像“饿了为什么不吃肉”的荒唐逻辑里。

或许我们不会像“饿了为什么不吃肉”的典故里那个昏庸无道的皇帝那样不体恤穷人,但是我们的确有可能陷入到这样的局面:比如,扶贫机构长期低价甚至是免费提供消毒剂和口服补液,消除拉肚子的局面等等;但是,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因此,我们必须感同身受地走到别人的生活里,更有同理心一点,或许能获取更大的价值。

总体来说,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不得不庆幸自己生在中国!尽管也体会过贫穷的困顿和挫折,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集思广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民族,“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已然被我们逐步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贫穷的本质》一书能让我们找到“贫穷的本质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