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文总结研一上所学课程的情况。同时希望能留给后来人一些经验介绍。
在此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主观意见,偶尽量以客观、公平的立场描述各课程的情况。
无论个人喜好如何,以及老师他们讲课效果如何,老师一定都是很辛苦的,也是值得大家体谅的。
从10级开始,研究生需要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确定自己的培养计划;简单来说,主要就是选定自己研究生期间的课程。
确定培养计划后,然后在各学期开始之前进行网上选课。实际上,只在研一两个学期初会进行选课;再具体来说,是选老师。对于一个课程(名),可能会分成具体的不同的老师的课,它们之间是独立的。比如你培养计划选了宽带通信网这门课,但有两个老师讲授这门课;而这两位老师讲的内容不同,课程考核方式也不同。
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有个重要的限定条件:研一上所选课程的学分总和不能超过20学分,即最多只能选择20学分以内的课程集合。
关于选课的策略,在此并不作为重点,于是不详述了。
记得有两周时间的试听时间。
我建议赶紧先选了课,再试听课,有不如意的再修改。
同时建议,如果你住在大运村,尽可能别选上午8点的课。入冬后,早起or逃课,很纠结的。
英语基础课:
包括写译课和听说课。在研究生院的网站上,也许只能看到听说课的课程表信息,但写译课是与听说共存的。英语课的信息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他课程的安排走一套,英语课的安排走另外一套。
这门课不能自主选择老师;具体被分在哪个班,就去哪个班上课。
自然辩证法:
政治类课程,必修课程,或称为传说中的必选课。
10-11学年第一学期有三门老师讲授此课,分别是YXP、LZX和ZL老师。(注:在此恕不能直接通告老师的姓名,大家到时对号入座即可。)
在试听阶段,我听过三位老师的课,最后选了ZL老师的课。因为:1)Y老师的声高忒高,我有些承受不住。但不代表她讲课不好,个人觉得作为三位老师里最年轻的一位,Y老师讲课相对地合年轻淫胃口。2)L老师忒认真了,认真到有些敏感,或者说忒有原则,我承受不住。3)Z老师比较懂学生。你们懂的。小小透露,Z老师放电影是最多的。
研一上能选的三门,高级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和概率论。其实还有一门,但它的学分是2学分(培养计划要求这类课程必须修3学分以上),我想没神马人会选两门数学类课程吧!?至少我暂时没听过有朋友选这课。
数学课是期末复习时最纠结的一门课,到时你们懂的。
三门课程中,在传闻中,高数理是最容易过的,概率论是最难的,近世代数居中。我最后选择了近世代数,因为高数理跟一门课冲突了,对概率论又无爱,最后只有选了近世代数。在后续中会详细介绍近世代数的情况。
有各种专业课,每个专业课还可以对应不同的老师,所以在此难以一一简述。
在培养计划里我选择了以下课程
在之后的部分我在具体课程的部分再详述具体老师的授课的情况。
我选了MY老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只需上两门课,之后的时间就是在课下做两个VoIP相关的小实验(一个是网守发现和注册,另一个是数据传输),最后交个实验报告即可。
这实验室一般很水,四人一组,主要一人干技术活,像我就帮助修订一下文档,和给些意见。最后评分标准我不太确定。有朋友直接把上一届的报告挑了一份最简单的,换了名字,交了,于是90+;我觉得我们这边选了一份较详细的,而且在实验报告上还是有自主创造的内容(比如自己实现的截图、必要的过程文字说明),才85,而且比手头上的文档的排版好多了。听某朋友不负责地推理,老师可能觉得文档写得越简单,越草,越可能认为这是学生做的;做得详细的,漂亮的可能是抄袭的。
只需1学分。我选了,经典歌舞剧欣赏,HLQ老师的课,只需要上半个学期的课。这课很抢手,容易过。课程内容就是放几部经典的歌舞剧,比如《卡门》、《吉屋出租》、《图兰朵》等等。考核也比较简单,在此不需详述。
除了自己选择的课程之外,自己闲时还旁听另外一些老师的课程,之后也会简单介绍一些值得介绍或有必要提醒的课程,比如FM老师的C++,XLT老师的程序设计方法学。
这门课有两个老师讲授,即SS老师和LML老师。
我选择SS老师的课;因为我相信SS老师,也相信SS老师说的话(在NGN方面,在BUPT没人比SS老师说更好了);同时SS老师人很好,懂学生啊,对课程预期目标把握得当——上课听一遍,期末复习一遍,期末总结后抄一遍,就够了。NGN这个课题忒大忒宏观了。
S老师的课分上下部分,上部分是由S老师讲,内容主要是NGN的定义,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的层次结构、主要构件及功能作用、协议等等,下部分是由SK老师讲,内容主要是IMS、NGN部署及业务提供技术等。
两位老师讲课较为生动,有趣,故事多,听课不闷,信息量丰富,推荐。
平时没作业,期末前会讲十来道(我这届是12道)思考题,以及答案要点;PPT里也有许多答案要点,但都需要总结扩展。所以期末备考主要就是整理信息,把要点扩充成即抄版,最后考试时拿着整理版去抄一遍。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整理出精练的答案是很难的,答案长些,最后不可能抄得完。开玩笑说句,这期末考就像一门速写考试,考到最后大家的动作都是一致的——甩手,抄得手疼了。
其实这样的考核挺好的,给了思考题,自己思考整理去,这是最重要的过程,最后考试没啥。不过这种考核有个弊端,一般是极少数人整理,其他坐享共享版。呃,我个人是基于初版进行修订的。
MY老师的课程,这个不解释,极力推荐。单单冲着MY老师本人,我觉得就应该选这课。爱发散,爱启迪,爱讲故事——于是基本没几次把当天课程内容讲完。讲课内容,根据当前学期老师的想法设置,老师会自己安排内容顺序。
虽说MY老师好,课也很好,但有些情况还是要说明一下的。1)主要用英文授课,MY老师的原则,他希望能一直坚持下来。PPT是全英的,但参考价值不大,主要得听他讲。2)MY老师经常出差的人,出差时会由小红老师来代讲;虽说小红老师巨强大,基本全英,用朋友的话说比六级听力还清晰,但阅历上神马的不如MY,所以课上不常讲故事。
最后考试还是有些难的,题型多,量也大;开卷,就带着经典那本计算机网络(第4版)以及相关类似的教材去翻吧。应该能及格。平时还有一篇翻译,自选一篇IETF的Draft进行翻译,占最终的30%成绩。
记得有两位老师上这课,一位是SB老师,另一位WCL老师。我选了S老师的课。
当时选S老师的课,是经一朋友介绍,说S老师的课只上半学期,最后都是大家去针对云计算这个课程去写报告,做presentaton。当时对云计算挺有兴趣,于是选了。结果前半学期的课基本没听,虽说一般去上课。后半学期,草草研究了云存储,水水做了个报告+PPT,期末时买了本教科书,打印了答案,最后开卷考试平移了一遍;最后一道题是修改过的内容,自己做了,但似乎没考虑周全。
反正这课,挺好过,但课程本身的内容不太有意思(我想BUPT里也不会有多少人对体系结构感兴趣)。后半学期的云计算内容,还算有一定收获,有些组研究得还是比较好的。最后一次听某同学的presentation,也受了一些启发。
PS:S老师还有一门课——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我偶尔会在那边自习,讲得还可以,虽说不如MA老师。最后考试风格与其计算机系统结构类似,只要有书,一切OK.
记得有2-3位老师,我只记得其二,分别就JYH老师和JH老师的课。我选了Q老师的课。但后者的课才是值得上的,个人旁听过J老师的课,讲的很好,上课的人也巨多,各种旁听的。
JYH老师讲课其实还好,她的课不咋地,主要还是因为前面2/3的内容是另一位老师讲的。这讲课水平不敢恭维;基本按书本内容讲了一遍,特别快,特别没意思,没有听到多少这老师有神马个人的见解。不过后来他的课我都不听了。像ATM那块,JH老师只讲原理,而且是挑着她觉得重要的,有必要的部分来讲,她有她的个人见解,会提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而G老师就完全填鸭地把ATM的所有内容塞了一遍。你们说,这样的研究生课程有神马意义?我还极度怀疑那课件用了N年就没变过;或者老师科研压力大,或不善于讲课。幸好最后JYH老师回归,讲IP交换之后的内容,情况好转许多。
最后期末考试,由于试题基本与上届相同,而我们有上届的考题。我前一天较认真做了一遍,考试那天抄了一遍。最后78,排名中等偏完,个人表示有些无语。但过了,我也算了,哥又不保博。
似乎没平时成绩。
ZH老师的课。实话说,这课科普程度很高,但在广度和深度的平衡上没把握得很好。虽说最后351人选了,但我觉得基本属于跟风行为。
ZH老师人还好,就过于认真了些,对课程预期要求高了些,讲授程度低了些,考试让学生头疼了些。
这门课讲得太广了,不能说重点不突出,就中间三章最重要,突出表现为三种典型的技术(CORBA,EJB和Web Service),但我觉得很多内容分开都足够开一门技术类型的课程了。单单讲原理,似乎又不够,稍稍讲了相关的技术实践内容,又会让自己觉得有更多东西需要学。如果研一上没其他课程,而这门课又有足够的课程作业压力,我觉得还是挺好的一门课。但在其他因素(如其他课程)的影响之下,要很好地学懂这门课,个人觉得很有压力。反正期末复习时各种头疼,考起试来再头疼。
本人期末成绩还没及格(最后成绩是70多),其实我没想到会这么低,有些无语。想想,应该是接口基本写错了吧——对CORBA的接口描述的认识很模糊,对Web Service的接口描述认识更模糊(丫的前一天借了三本书分别讲CORBA,EJB和Web Service,看得最明白的是EJB!)。而且我看过的书里有认识,Web Service能部署在CORBA之上,那为神马接口描述要分开两种情况写呢——基于CORBA和基于Web Service?这问了老师,老师说不一样,宽恕我是一名技术荒,我真不懂,也想不通。
反正这课没学懂,考的也不怎么地,可能没啥资格说这门课神马神马的,本来还想着不推荐的,但想想其他课程似乎更没劲(如果只为pass的话),所以可以选这课,但做好心理准备。
PS:这课我这届没平时成绩。
这门课就LSS老师教,分两个时段,两个课,讲的内容一样。
老师讲课还挺好的,只不过近世代数本身就有些抽象——离散数学里的抽象代数,所以听明白不太容易。反正到期末,最纠结的考试一般都是数学考试,近世代数不是例外。
但最后好好复习复习,再看看老师给的复习PPT(主要是09级留下的复习PPT),把里面的课弄懂了一切就OK了。
在这么多科期末考试当中,我就近世代数做得最快了,感觉一个小时多些就做完了,然后一直在复查。
当时选课时,我选了上午1-3课的课,入冬后基本没上过课。所以建议朋友们还是选择下午的课吧,如果不冲突的话。我的情况好像就是和MA老师的课冲突了。
PS:没平时成绩。
这个很看RP,看分到哪个老师授课。如果是ZXW老师,那你最后注意一下。
反正这听说和写译,前者别逃,尤其是老师不是特别和蔼的情况下;后者,如果是特别严格的老师,也建议别逃。
英语考试是很难的;幸好的是期末的翻译是给题库的,记熟至少能拿20分;然后平时成绩多捞些,比如听说课的Presentation,随堂表现等等。最后及格应该还是没问题的。虽说数据表示,挂科一般都是挂英语。
想听激情派,请选YXP;保守派和混派,请选ZL。ZL老师的课放电影的频率远远高于另两位老师的课。至少LQX老师的课,如果其他两门课没冲突,建议慎选。
这课有期中考,有平时成绩(写观后感,签到等等)
我了解的,同时值得说的课如下:
十分推荐!!FM老师,计算机学院老师,北邮ACM团队负责老师,计算机学院创新实验项目负责老师等等,故事多啊,讲课风趣,很受启迪!
这门课教的是方法学,而不是程序设计方法,这个要弄清楚。内容相当抽象,讲的内容比如如何验证一个程序的正确性。前修课程比如有高级数理逻辑,如果对理论学术无爱,建议别选。X老师出名的严格,而这课也有难度。
建议对这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选一下或旁听之。
这门课是我见过的,最多人的一个课,我旁听那几次上课都超载了。
研一上自己还没进实验室工作,所以这学期大多数时间还是有时间各种听课。
一学期下来,自己有如下体会:
好课=好老师上的课。课程名称好,不如老师RP好!
好老师一般是
1)表象上,喜欢讲故事,喜欢分享,喜欢启迪;老师的阅历和经验才是最吸引我们的财富,上课单讲书上的,有啥意思。
2)懂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别太特别扯蛋的要求。
3)有个人见解;能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跟老师说明,他/她的意见只是一方之言,不是权威。
4)能基于学生的情况和北邮的限制,对课程的预期目标和结果有明确的认识。简单来说,老师得明白为神马开这门课,老师希望学生上这门课的预期收获是神马和学生希望的预期收获是神马,有冲突如何平衡,等等。
虽说自己并不是一位天天上课,总认真听课的“好学生”,但自己觉得这一学期下来就像度过了加强版的大三大四。很多课程都是专业课,但讲的内容好些本科讲过了,新的那些又太理论和太抽象了,实践的环节很少,研究的环节忒少。我说研究生要提高做研究的能力,学习做研究的方法嘛,这只能看自己能不能选到好老师上的课了。
而且我觉得,老师对自己课程的控制自由度不够。至少据我了解,学校会限定分数比例的组合,比如最后纸质考试成绩至少占多少,等等。这有必要吗?而且,似乎学校不允许开技术类的实用课程,只能开理论类的学术课。这个让人觉得特别无语。
但实话说,如果课程要求提高了,或变得更“好”了,也许我们会很不习惯。比如MA老师单独安排了讨论课,让大家多提问题多交流,但先前准备的人不多,我自己准备的问题也没开口问,只有课间和老师聊聊时才提了。不习惯啊!总觉得和老师交流,提问题,有些别扭!传统的教育让我们已经适应“听广播”的方式受教育,或者说,一直以后我们都习惯了“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