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网络层
IP协议
基本概念
协议头格式
编辑
网段划分
特殊的IP地址
IP地址的数量限制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路由
编辑数据链路层
以太网
以太网帧格式
认识MAC地址
对比理解MAC地址和IP地址
认识MTU
MTU对IP协议的影响
编辑 MTU对UDP协议的影响
MTU对于TCP协议的影响
MSS和MTU的关系
查看硬件地址和MTU
ARP协议
ARP协议的作用
ARP协议的工作流程
ARP数据报的格式
arp有关问题
其他重要协议或技术DNS
DNS背景
域名简介
ping命令
ICMP协议
ICMP功能
ICMP的报文格式
traceroute命令
NAT技术
NAT IP转化过程
NAPT
NAT技术的缺陷
NAT和代理服务器
总结: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确定一个合适的路径。
网络层:ip具有能将数据跨网络传送到对端主机的能力
(主机-》网络-》主机)
ip前提:把报文从一台主机送到和自己直接相连的下一台主机(数据链路层提供:mac帧)
主机: 配有IP地址, 但是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 路由器: 即配有IP地址, 又能进行路由控制; 节点: 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 4位版本号(version): 指定IP协议的版本, 对于IPv4来说, 就是4.
- 4位头部长度(header length): IP头部的长度是多少个32bit, 也就是 length * 4 的字节数. 4bit表示最大的数字是15, 因此IP头部最大长度是60字节.
- 8位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3位优先权字段(已经弃用), 4位TOS字段, 和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为0). 4位TOS分别表示: 最小延时, 最大吞吐量, 最高可靠性, 最小成本. 这四者相互冲突, 只能选择一个. 对于ssh/telnet这样的应用程序, 最小延时比较重要; 对于ftp这样的程序, 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 16位总长度(total length): IP数据报整体占多少个字节.
- 16位标识(id): 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 如果IP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了, 那么每一个片里面的这个id都是相同的.
- 3位标志字段: 第一位保留(保留的意思是现在不用, 但是还没想好说不定以后要用到). 第二位置为1表示禁止分片, 这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 IP模块就会丢弃报文. 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 如果分片了的话,最后一个分片置为1, 其他是0. 类似于一个结束标记.
- 13位分片偏移(framegament offset): 是分片相对于原始IP报文开始处的偏移. 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报文中处在哪个位置. 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 * 8 得到的. 因此, 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 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
- 8位生存时间(Time To Live, TTL): 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 一般是64. 每次经过一个路由, TTL-= 1, 一直减到0还没到达, 那么就丢弃了. 这个字段主要是用来防止出现路由循环
- 8位协议: 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
- 16位头部校验和: 使用CRC进行校验, 来鉴别头部是否损坏.
- 32位源地址和32位目标地址: 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
- 选项字段(不定长, 最多40字节):
其实主要就是要理解这三个,他们的作用都是用在分片,这三个的具体解释可以看上面
- 我们知道网络层需要将数据交给数据链路层,链路层由于物理特征的原因,一般无法转发太大的数据。链路层有次可以转发到网络的报文大小的限制(1500,MTU),所以就需要分片。
分片是什么?
- 将一个比较大的ip报文,拆分成为多个小的,满足条件的报文。分片的行为是网络层做的,同样组装的行为也必须有对方的网络层做。
为什么要组装?
- 对方给自己的网络层是一个完整的TCP报文,我接收方,在网络层向上交付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报文
- IP分片和组装的行为,TCP是不知道,不关心的
- 1.分片行为不是主流
- 2.当我们收到一批报文的时候,先尽可能的将报文的分片区分出来,并放在一起
- 具有识别报文和报文的不同--16位的标识,不同报文,标识不同,相同报文的分片,标识是相同的
- 3.具有识别报文是否被分片与是否没有被分片,更多分片标志位0 && 13位片偏移0
- a.如果更多分片标志位是1,是不是就表明它被分片了
- b.如果我就是最后一个分片,更多分片标志位就是O,13位的片偏移,一定不为0
- c.if(报文->更多分片& Ox1) return分片的;else if(报文->片偏移> 0)return分片的;else return独立的报文;
- 4.识别出哪些分片是开始,哪些是是中间,哪些分片是结尾
- a.开始:更多分片1,片偏移0
- b.中间:更多分片1,片偏移不是0
- c.结尾:更多分片0,片偏移不是0
- d.中间报文有多个,你怎么保证你收全了?
- e.根据偏移量,来进行升序排序,结合偏移量+自身大小=下一个报文的偏移量扫描整个报文如果不匹配,中间一定会有丢失的,如果成功计算到结尾,就一定收取完整了!
- 5.异常处理:我们的识别如果组装过程中,任何一个分片丢失,我都要识别出来
分片的过程:
- 分片之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ip报文。
- 分片之后,是每一个分片都要有IP报头,还是直按进行分片就行,报头跟着第一个分片就行啦,为了支持未来的组装,每一个分片都必须有IP报头。
分片我们严重不推荐,分片坏处是什么?
- 在网络层分片和组装的过程中,上层(传输和应用知不知道呢?)丢包是有概率的,分片增加了丢包概率。
网络层说了算吗?
- 彻底解决分片问题,要在传输层找答案。
IP地址分为两个部分, 网络号和主机号
- 网络号: 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 主机号: 同一网段内, 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 但是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 不同的子网其实就是把网络号相同的主机放到一起.
- 如果在子网中新增一台主机, 则这台主机的网络号和这个子网的网络号一致, 但是主机号必须不能和子网中的其他主机重复
- ip提供一种能力,把数据从A主机跨网络发送给B主机的能力在公网中
- ip具有唯一性数据包通过路由的时候,一定会贯穿多个网络
- ip构成:dst ip =目标网络+目标主机
- 先要找到对应主机所在的目的网络
- 在确定的网络中,找到对应的主机
为什么需要网段划分?
经过网络划分,可以快速地确定目标报文是属于哪个网络的,可以根据划分好的网络号进行对比,下面我将用画图来举个例子。
看上面这张图我们以前八位来划分国家,比如前八位1是美国,2是英国,4中国,这样比如在中国有一个IP地址,前八位是0000 0001,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IP地址是要访问问过那边的网络。
同理,我们也可在中国用第9~16位,来划分是哪个城市,这样一步一步的向下划分,到最后就可以到你的主机了,所以我们需要将IP进行各种划分。
IP=网络号+主机号,网络号在查找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大的,范围是不断收敛的,就像我之前说的,先确认国家,然后省份,然后哪个市那个区等等,最后到具体哪一台主机。
通过合理设置主机号和网络号, 就可以保证在相互连接的网络中, 每台主机的IP地址都不相同.
那么问题来了, 手动管理子网内的IP, 是一个相当麻烦的事情
- 有一种技术叫做DHCP, 能够自动的给子网内新增主机节点分配IP地址, 避免了手动管理IP的不便.
- 一般的路由器都带有DHCP功能. 因此路由器也可以看做一个DHCP服务器.
过去曾经提出一种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方案, 把所有IP 地址分为五类, 如下图所示(该图出 自[TCPIP])。
- A类 0.0.0.0到127.255.255.255
- B类 128.0.0.0到191.255.255.255
- C类 192.0.0.0到223.255.255.255
- D类 224.0.0.0到239.255.255.255
- E类 240.0.0.0到247.255.255.255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这种划分方案的局限性很快显现出来,大多数组织都申请B类网络地址, 导致B类地址很快就分配完了, 而A类却浪费了大量地址;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 称为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可见,IP地址与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可以得到网络号, 主机号从全0到全1就是子网的地址范围;
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还有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例如140.252.20.68/24,表示IP地址为140.252.20.68, 子网掩码的高24位是1,也就是255.255.255.0
注意:按位与是只要与1按位与就是它本身,与0按位与就是0,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网络号了,然后我们可以给不同的路由器配不同的子网掩码,就像我们前面的,如果到了国家层面上,我们就可以配前8位为1其余全为0的子网掩码。
- 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0, 就成为了网络号, 代表这个局域网;
- 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1, 就成为了广播地址, 用于给同一个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 127.*的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127.0.0.1
我们知道, IP地址(IPv4)是一个4字节32位的正整数. 那么一共只有 2的32次方 个IP地址, 大概是43亿左右. 而TCP/IP协议规定, 每个主机都需要有一个IP地址.
这意味着, 一共只有43亿台主机能接入网络么?
实际上, 由于一些特殊的IP地址的存在, 数量远不足43亿; 另外IP地址并非是按照主机台数来配置的, 而是每一个网卡都需要配置一个或多个IP地址.
CIDR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P地址不够用的问题(提高了利用率, 减少了浪费, 但是IP地址的绝对上限并没有增加), 仍然不是很够用. 这时候有三种方式来解决:
- 动态分配IP地址: 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IP地址. 因此同一个MAC地址的设备, 每次接入互联网中, 得到的IP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
- NAT技术(后面会重点介绍);
- IPv6: IPv6并不是IPv4的简单升级版. 这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协议, 彼此并不兼容; IPv6用16字节128位来表示一个IP地址; 但是目前IPv6还没有普及;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直接连到Internet上,理论上 使用任意的IP地址都可以,但是RFC 1918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
- 一个路由器可以配置两个IP地址, 一个是WAN口IP, 一个是LAN口IP(子网IP).
- 路由器LAN口连接的主机, 都从属于当前这个路由器的子网中.
- 不同的路由器, 子网IP其实都是一样的(通常都是192.168.1.1). 子网内的主机IP地址不能重复. 但是子网之间的IP地址就可以重复了.
- 每一个家用路由器, 其实又作为运营商路由器的子网中的一个节点. 这样的运营商路由器可能会有很多级,最外层的运营商路由器, WAN口IP就是一个公网IP了.
- 子网内的主机需要和外网进行通信时, 路由器将IP首部中的IP地址进行替换(替换成WAN口IP), 这样逐级替换, 最终数据包中的IP地址成为一个公网IP. 这种技术称为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 如果希望我们自己实现的服务器程序, 能够在公网上被访问到, 就需要把程序部署在一台具有外网IP的服务器上. 这样的服务器可以在阿里云/腾讯云上进行购买.
1.你家里要是上网,你家里会先做什么?
- a.有运营商,在你家附近有网络覆盖
- b.你爸联系运营商进行光纤入户
- c.工作人员上门,调制解调器(猫),无线路由器
- d.开户,账号,密码,配置路由器账户,密码-→运营商认证你们的密码
- e.配置路由器--设置路由器的wifi名称+密码(路由器认证人的)
- f.正常上网,按月按年交费
⒉我们玩抖音,微信,头条,搜索,外卖......可是到了月底,充话费却给了运营商,为什么?
- 因为基础设施是运营商铺设的。
3.初步理解一下,我们经常听到。我们是访问不了goole,fb等等网站的,是为什么?
- 是因为运营商,因为你是要经过运营商的路由器,他就直接把你拦截了。
4.一旦我欠费了,我上不了网,给父母大不了电话,但是我能打通10086
- 这个也是因为你要经过运营商的路由器,他就直接把你拦截了,但是它可以让你打10086。
回到主题,私有IP,私有网络对应的IP是局部的,可以在不同的子网中出现重复--IP不足问题就大大缓解了!
路由器天然的会构建局域网(子网)内网IP。
家用路由器:
- 1.对内:面对自己构建的子网
- 2对外:自己本身也是别人构建子网的一个主机
决定了路由器一定要有两套地址:
- 1.对内:Lan口IP,局域网ip
- 2对外:WAN口IP,自己所在上级子网给自己分配的IP
看上面这张图片,我们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公网路由除外),就需要替换一下源IP换成WAN口IP,这样一步一步向外走。
在复杂的网络结构中, 找出一条通往终点的路线;
路由的过程, 就是这样一跳一跳(Hop by Hop) "问路" 的过程.
所谓 "一跳" 就是数据链路层中的一个区间. 具体在以太网中指从源MAC地址到目的MAC地址之间的帧传输区间
IP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也和问路一样
那么如何判定当前这个数据包该发送到哪里呢? 这个就依靠每个节点内部维护一个路由表;
传输到一个路由器然后继续项目地出发这个有三种情况:1.路由器查路由表知道,就把你转到下一个路由器去,也就是向目地进发
2.路由器查路由表不知道,就把他转到默认路由器去,就比如下面这种情况他到,它可以判断不是局域网的,就默认把它交给运营商路由器,然后由它转到公网
3.最后一种是直接找到了,就是到了那个路由器了,然后就是要找目标主机了
转发过程例1: 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192.168.56.3
转发过程例2: 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202.10.1.2
路由表:
Destination:这一列是目的网络
Default:缺省目的网络或默认网关
Gateway:设备类型
Genmask:子网掩码
Flags:u正在使用,G默认网关,
Iface:转发接口
用目的ip和每一个子网掩码&,和目的网络相比相同,就ifac转发接口,转发出去,如果没有就用Default:缺省目的网络或默认网关。
用于两个设备(同一种数据链路节点)之间进行传递
- "以太网" 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 而是一种技术标准; 既包含了数据链路层的内容, 也包含了一些物理层的内容. 例如: 规定了网络拓扑结构, 访问控制方式, 传输速率等;
- 例如以太网中的网线必须使用双绞线; 传输速率有10M, 100M, 1000M等;
-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 和以太网并列的还有令牌环网, 无线LAN等;
以太网的帧格式如下所示:
看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局域网中,其中H1发送一段数据,局域网的所用主机都可以收到,然后根据以太帧中的目的地址看是不是发给自己的,不是就丢弃。
我在发数据的时候,别人也想发呢?
- 如果局域网中,同时有多台主机都在发送数据,数据之间就发生了碰撞问题,数据就无法使用了
- 所以不能发生碰撞问题,碰撞避免算法,一但碰撞发送主机会休息随机时间,然后,在重新发送
所以去人多地方的时候,网络特变差,就是因为会发生碰撞,然后就需要重新发送
所以就有一个设备叫交换机,它的作用是划分碰撞域
交换机工作原理:假设h1要给h5发一条信息,本来所有主机都能收到,现在有了交换机,就只有h2,h5,h6,能收到了,因为交换机判断数据并不是发给另一边的主机的,就直接阻止了,这样就减少了碰撞的概率
问题1:局域网中主机越多越好,还是主机越少越好?
问题2:局域网数据帧发送的时候,数据帧越长越好,越短越好?
1.越少越好
2.不能太长,如果太长的话,会容易发生碰撞,也不能太短,否则太频繁
其实这样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只要往局域网里塞大量立即数据,就可以让局域网瘫痪,但是上面说”一但碰撞发送主机会休息随机时间“,这个可以找一个软件可以绕过。
- MAC地址用来识别数据链路层中相连的节点;
- 长度为48位, 及6个字节. 一般用16进制数字加上冒号的形式来表示(例如: 08:00:27:03:fb:19)
- 在网卡出厂时就确定了, 不能修改. mac地址通常是唯一的(虚拟机中的mac地址不是真实的mac地址, 可能会冲突; 也有些网卡支持用户配置mac地址)
- IP地址描述的是路途总体的 起点 和 终点;
- MAC地址描述的是路途上的每一个区间的起点和终点;
- MTU相当于发快递时对包裹尺寸的限制. 这个限制是不同的数据链路对应的物理层, 产生的限制.
- 以太网帧中的数据长度规定最小46字节,最大1500字节,ARP数据包的长度不够46字节,要在后面补填充位;
- 最大值1500称为以太网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不同的网络类型有不同的MTU;
- 如果一个数据包从以太网路由到拨号链路上,数据包长度大于拨号链路的MTU了,则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
- 不同的数据链路层标准的MTU是不同的;
由于数据链路层MTU的限制, 对于较大的IP数据包要进行分包.
- 将较大的IP包分成多个小包, 并给每个小包打上标签;
- 每个小包IP协议头的 16位标识(id) 都是相同的;
- 每个小包的IP协议头的3位标志字段中, 第2位置为0, 表示允许分片, 第3位来表示结束标记(当前是否是最后一个小包, 是的话置为1, 否则置为0);
- 到达对端时再将这些小包, 会按顺序重组, 拼装到一起返回给传输层;
- 一旦这些小包中任意一个小包丢失, 接收端的重组就会失败. 但是IP层不会负责重新传输数据
让我们回顾一下UDP协议:
- 一旦UDP携带的数据超过1472(1500 - 20(IP首部) - 8(UDP首部)), 那么就会在网络层分成多个IP数据报.
- 这多个IP数据报有任意一个丢失, 都会引起接收端网络层重组失败. 那么这就意味着, 如果UDP数据报在网络层被分片, 整个数据被丢失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TCP协议:
- TCP的一个数据报也不能无限大, 还是受制于MTU. TCP的单个数据报的最大消息长度, 称为MSS(MaxSegment Size);
- TCP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 通信双方会进行MSS协商.
- 最理想的情况下, MSS的值正好是在IP不会被分片处理的最大长度(这个长度仍然是受制于数据链路层的MTU).
- 双方在发送SYN的时候会在TCP头部写入自己能支持的MSS值.
- 然后双方得知对方的MSS值之后, 选择较小的作为最终MSS.
- MSS的值就是在TCP首部的40字节变长选项中(kind=2);
MTU=1500=IP,IP有效载荷=1500-20 = TCP+数据=1480,数据= 1480-TCP报头的长度(20)= 1460,MSS不能大于1460 (这里双方握手时就会知道对方的MSS,所以分片不是主流)
使用ifconfig命令, 即可查看ip地址, mac地址, 和MTU;
虽然我们在这里介绍ARP协议, 但是需要强调, ARP不是一个单纯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 而是一个介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之间的协议;
为什么需要ARP协议:
- 目标IP: ip =目标网络+目标主机→>必须的知道f的MAC地址→>如果没有MAC地址,我们无法封装MAC帧。
- 如果我们只知道目标主机的IP地址,而不知道对方的MAC地址,在同一个网段,需要通过目标IP,得知对方的MAC地址--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局域网协议)
- 我们这里需要知道在没有到达目标网络的时候,也就是路由的过程,它是通过路由表来知道下一跳的MAC地址,以此来封装mac帧
ARP协议建立了主机 IP地址 和 MAC地址 的映射关系.
- 在网络通讯时,源主机的应用程序知道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却不知道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 数据包首先是被网卡接收到再去处理上层协议的,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硬件地址与本机不符,则直接丢弃;
- 因此在通讯前必须获得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 源主机发出ARP请求,询问“IP地址是192.168.0.1的主机的硬件地址是多少”, 并将这个请求广播到本地网段(以太网帧首部的硬件地址填FF:FF:FF:FF:FF:FF表示广播);
- 目的主机接收到广播的ARP请求,发现其中的IP地址与本机相符,则发送一个ARP应答数据包给源主机,将自己的硬件地址填写在应答包中;
- 每台主机都维护一个ARP缓存表,可以用arp -a命令查看。缓存表中的表项有过期时间(一般为20分钟),如果20分钟内没有再次使用某个表项,则该表项失效,下次还要发ARP请求来获得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 注意到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在以太网首部和ARP请求中各出现一次,对于链路层为以太网的情况是多余的,但如果链路层是其它类型的网络则有可能是必要的。
- 硬件类型指链路层网络类型,1为以太网;
- 协议类型指要转换的地址类型,0x0800为IP地址;
- 硬件地址长度对于以太网地址为6字节;
- 协议地址长度对于和IP地址为4字节;
- op字段为1表示ARP请求,op字段为2表示ARP应答
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到达目标网络然后获取MAC地址的方法:
- 1.先广播,让这个区域的所有主机收到我们要获取mac地址(身份证号码是1234的同学,请告诉我你的姓名--广播-- MAC)
- 2.在1v1进行发送-- MAC在局域网中完成(我是1234号,我的名字是张--MAC--定向的发给我)
结论:
- 1.任何主机可能之前向目标主机发起过ARP请求,注定了,未来会受到对应的ARP应答
- 2.任何一台主机,也可能被别人发起ARP请求.
局域网中:任何一台主机受到ARP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应答,也可能是一个请求!
模拟一次ARP
看上面这张图,我们是HA要给HD发信息,所以我们就要先广播,获取HD的mac地址,也就是执行上面我们说的方法。
注意:看下面这张图,我们会发现有两个以太网目的地址,以及源地址,但是看我们上面模拟一次ARP ,可以发现,其中发生了2次丢弃,丢弃的场景是不一样
1.arp层去的
2.底层mac层丢弃的
所以他们所作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并不重复。
arp -a查看arp
1.arp看起来至少进行一个请求和一个应答,是不是每一次发送数据都要这么干呢?
不是,arp请求成功之后,请求方,会暂时将IP: MAC地址的映射关系暂时保存下来
2.是不是只会在目标最终的子网中进行arp,其他地方会不会也发生arp呢?
会,arp的过程会在网络中可能随时在路径中发生
3.arp伪装,arp攻击,让自己成为中间人?
看上面这张图,我们就可以知道,首先路由器B会广播来获取主机A的mac地址,然后我们作为中间人C,收到这个ARP请求,然后主机C构建大量的ARP应答分别发给主机A和路由器B,并且把其中的mac地址替换成C的这样他们两个都会把数据发给中间人C。
DNS是一整套从域名映射到IP的系统
TCP/IP中使用IP地址和端口号来确定网络上的一台主机的一个程序. 但是IP地址不方便记忆.
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叫主机名的东西, 是一个字符串, 并且使用hosts文件来描述主机名和IP地址的关系
最初, 通过互连网信息中心(SRI-NIC)来管理这个hosts文件的.
- 如果一个新计算机要接入网络, 或者某个计算机IP变更, 都需要到信息中心申请变更hosts文件.
- 其他计算机也需要定期下载更新新版本的hosts文件才能正确上网.
这样就太麻烦了, 于是产生了DNS系统.
- 一个组织的系统管理机构, 维护系统内的每个主机的IP和主机名的对应关系.
- 如果新计算机接入网络, 将这个信息注册到数据库中;
- 用户输入域名的时候, 会自动查询DNS服务器, 由DNS服务器检索数据库, 得到对应的IP地址.
至今, 我们的计算机上仍然保留了hosts文件. 在域名解析的过程中仍然会优先查找hosts文件的内容.
cat /etc/hosts
主域名是用来识别主机名称和主机所属的组织机构的一种分层结构的名称.
www.baidu.com
域名使用 . 连接
- com: 一级域名. 表示这是一个企业域名. 同级的还有 "net"(网络提供商), "org"(非盈利组织) 等.
- baidu: 二级域名, 公司名.
- www: 只是一种习惯用法. 之前人们在使用域名时, 往往命名成类似于ftp.xxx.xxx/www.xxx.xxx这样的格式, 来表示主机支持的协议
域名的重要性:
- 比如我们输入www.baidu.com去访问网页的话,访问网页时需要IP地址,所以我们在浏览器拿到www.baidu.com这个域名的时候,需要先进行域名解析,把他解析成IP地址才可以。
-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qq、微信,游戏等是正常登陆的,但是网页却打不开,在用DNS,浏览器内置的DNSIP地址对应的服务挂掉了!
- 此处ping的是域名,而不是Url,一个域名可以通过DNS解析成ip地址
- ping命令不光能验证网络的连通性,还能统计响应时间和TTL(IP中的生存周期)
- ping命令会先发送一个ICMP Echo Request给对端
- 对端接收后会返回一个ICMP Echo Reply,ping命令基于ICMP是在网络层,不是传输层的内容,所有没有端口号。ICMP不关注端口号
ICMP协议是一个 网络层协议
一个新搭建好的网络, 往往需要先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 来验证网络是否畅通; 但是IP协议并不提供可靠传输. 如果丢包了, IP协议并不能通知传输层是否丢包以及丢包的原因
ICMP正是提供这种功能的协议; ICMP主要功能包括:
- 确认IP包是否成功到达目标地址.
- 通知在发送过程中IP包被丢弃的原因.
- ICMP也是基于IP协议工作的. 但是它并不是传输层的功能, 因此人们仍然把它归结为网络层协议;
- ICMP只能搭配IPv4使用. 如果是IPv6的情况下, 需要是用ICMPv6;
ICMP分为两种报文
- 通知出错原因
- 诊断查询
基于ICMP协议实现,能够打印出可执行程序主机,一直到目标主机之前经历过多少路由器
之前我们讨论了, IPv4协议中, IP地址数量不充足的问题
NAT技术当前解决IP地址不够用的主要手段, 是路由器的一个重要功能;
- NAT能够将私有IP对外通信时转为全局IP. 也就是就是一种将私有IP和全局IP相互转化的技术方法:
- 很多学校, 家庭, 公司内部采用每个终端设置私有IP, 而在路由器或必要的服务器上设置全局IP;
- 全局IP要求唯一, 但是私有IP不需要; 在不同的局域网中出现相同的私有IP是完全不影响的;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局域网内, 有多个主机都访问同一个外网服务器, 那么对于服务器返回的数据中, 目的IP都是相同
的. 那么NAT路由器如何判定将这个数据包转发给哪个局域网的主机?
这时候NAPT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使用IP+port来建立这个关联关系
左边是私有IP右边是公有IP
这种关联关系也是由NAT路由器自动维护的. 例如在TCP的情况下, 建立连接时, 就会生成这个表项; 在断开连接后, 就会删除这个表项
由于NAT依赖这个转换表, 所以有诸多限制:
- 无法从NAT外部向内部服务器建立连接;
- 装换表的生成和销毁都需要额外开销;
- 通信过程中一旦NAT设备异常, 即使存在热备, 所有的TCP连接也都会断开;
路由器往往都具备NAT设备的功能, 通过NAT设备进行中转, 完成子网设备和其他子网设备的通信过程.
代理服务器看起来和NAT设备有一点像. 客户端像代理服务器发送请求, 代理服务器将请求转发给真正要请求的服务器; 服务器返回结果后, 代理服务器又把结果回传给客户端.
那么NAT和代理服务器的区别有哪些呢?
- 从应用上讲, NAT设备是网络基础设备之一, 解决的是IP不足的问题. 代理服务器则是更贴近具体应用, 比如通过代理服务器进行, 另外像迅游这样的加速器, 也是使用代理服务器.
- 从底层实现上讲, NAT是工作在网络层, 直接对IP地址进行替换. 代理服务器往往工作在应用层.
- 从使用范围上讲, NAT一般在局域网的出口部署, 代理服务器可以在局域网做, 也可以在广域网做, 也可以跨网.
- 从部署位置上看, NAT一般集成在防火墙, 路由器等硬件设备上, 代理服务器则是一个软件程序, 需要部署在服务器上.
代理服务器是一种应用比较广的技术.
- : 广域网中的代理.
- 负载均衡: 局域网中的代理.
- 代理服务器又分为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
- 正向代理用于请求的转发(例如借助代理绕过反爬虫).
- 反向代理往往作为一个缓存.
代理服务器详细解释:
看上面这张图,我们的主机首先要经过路由器请求送出,然后经过Linux服务器也就是正向代理服务器,然后发送到公共网络去,最后到我们的各种应用。
然后正向代理服务器的作用是:
它可以进行身份认证,缓存数据,提高效率,内容审核,保证内网安全等等。
看这张图片,我们的主机经过网络访问到某个公司的服务器,但是我们的服务器是一个集群,也就是许多主机在一起,如果我们往一台主机不停访问,就会让它挂掉,让后这里我们就可以给他加一个反向代理服务器。
反向代理服务器它的作用是,不做任何业务的处理,只负责将请求推送到后端指定的主机,保证整个集群的负载均衡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 两个设备(同一种数据链路节点)之间进行传递数据
- 以太网是一种技术标准; 既包含了数据链路层的内容, 也包含了一些物理层的内容. 例如: 规定了网络拓扑结构, 访问控制方式, 传输速率等;
- 以太网帧格式
- 理解mac地址
- 理解arp协议
- 理解MTU
网络层
- 网络层的作用: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确定一个合适的路径.
- 理解IP地址, 理解IP地址和MAC地址的区别.
- 理解IP协议格式.
- 了解网段划分方法
- 理解如何解决IP数目不足的问题, 掌握网段划分的两种方案. 理解私有IP和公网IP
- 理解网络层的IP地址路由过程. 理解一个数据包如何跨越网段到达最终目的地.
- 理解IP数据包分包的原因.
- 了解ICMP协议.
- 了解NAT设备的工作原理.
传输层
- 传输层的作用: 负责数据能够从发送端传输接收端.
- 理解端口号的概念.
- 认识UDP协议, 了解UDP协议的特点.
- 认识TCP协议, 理解TCP协议的可靠性. 理解TCP协议的状态转化.
- 掌握TCP的连接管理, 确认应答, 超时重传, 滑动窗口, 流量控制, 拥塞控制, 延迟应答, 捎带应答特性.
- 理解TCP面向字节流, 理解粘包问题和解决方案.
- 能够基于UDP实现可靠传输.
- 理解MTU对UDP/TCP的影响.
应用层
- 应用层的作用: 满足我们日常需求的网络程序, 都是在应用层
- 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 设计应用层协议.
- 了解HTTP协议.
- 理解DNS的原理和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