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二零二二年,壬寅年,生肖虎年,也是我的本命年。36年前我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这个城市,这个小村子,这个家庭,看到了我最爱的爸爸妈妈,或许这是人生中第一次的缘分,感谢你们。今年的春节,比去年的更早了些,随着进入腊月,它的脚步更近了,但我所感觉到的是,过去的“年味儿”怎么就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呢?

    时间飞逝,耳边似乎还能浮现出:“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的歌谣。

    记忆中的小时候,是在农村老家,自己就是数着天数,听着歌谣,开开心心走过来的。在印象里,我们这些上了学的孩子们,这个年过的开心与否,与学习期末成绩是息息相关的,虽然我对自己的学习还是很有自信的,但是,优秀的《成绩单》绝对是过个好年的证明。因此,自考完试以后直到拿成绩这段时间,我都是提心吊胆过着每一天,直到成绩出炉,悬着的心才算是落了地,成绩单在手,在接下来的节日里,就可以踏踏实实,衣食无忧了。为了能够在接下来的节日中尽兴玩耍,下发的两本“寒假作业”,基本上我不会让它们空到第三天,三天之内保证完成,效率之高,让人乍舌。其实,父母们也早就看透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小心思,只是不说破而已。

    一般拿完成绩,距离春节也就不足两三周的时间了,各家各户早已经把“过年”这件一年中的大事,提上了日程,不管这一年挣到钱没有,都要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过个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其实,日子一进入腊月,乡亲们早就把手中的农活停下了,外出工作的人们也早已经回到家中。我家也不例外,在外工作的爸爸也早已经回来,并且给我们带回了新衣服、新鞋子,包括大人们,都会买一件看上去体面些的新衣服。不过,这些衣服一到家才跟我们见上一面,紧接着就会被锁进柜子里,等待着,大年初一的到来,这让我们着实的心痒痒。

    喝过了腊八粥,似乎离春节更近了一步,白天在村子里能够听到零零散散的“炮声”,夹杂在狗叫声中此起彼伏。我们这一帮无所事事,只盼着过年的孩子们,听到炮声就知道,“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压岁钱”离我们更近了。你看,各家各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准备年货。虽然离我们村子离最近的集市也要30分钟车程,但大家都在用各种方式“筹备着”,有步行的、有搭车的、有托人从外面往回捎的,忙的不亦乐乎。

    其实,在那会儿,大家一忙起来,突然就感觉日子一天天过的更快了,眼看着就到了歌谣中“二十三,糖瓜粘”的日子。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听老人们说:“这一天是灶王爷辛苦一年要返回天庭,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人情况的日子,所以要用糖瓜祭祀灶王爷,要让灶王爷嘴甜些,多说点好话”一大早各家各户就会把集市上买来的糖果放在盘子里,祭祀一下,让他老人家的嘴巴甜甜的,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二十四,扫房子"

    这一天,我印象比较深刻,因为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打扫卫生,擦桌子、扫地、收拾院子,有条件的还会用当时一种叫“大白”的涂料把屋里的墙面刷一刷。像奶奶这么节俭的人,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会把破旧的窗户纸撕了,从新贴一层。房顶上旧的泛黄的老报纸,这个时候也会被覆盖上一层新的。屋子虽小,这样一收拾,感觉也亮堂了许多,接下来就准备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喽。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

    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年味”也越发的浓了起来,歌谣中所唱的“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其实,早在吃过了腊八粥,大家就开始准备了。因为,这里面的工序比较复杂,就拿做豆腐来说吧,准备做豆腐的人家,提前一天就要把豆子准备好,联系好村里仅有的一个磨坊,凌晨就要把豆子磨成豆浆。接下来,要在支起的大锅里把豆浆熬开,在用大纱布过滤,在用卤水点,在压上木板定形,吃上这一次豆腐,磨豆腐的、挑水的、烧火的,少说也需要四五道工序,就因为这个,所以需要几家人提前商量好,合着做一道豆腐,一起出豆子,出人力,这样不但大家都能够吃上香喷喷的豆腐,干起活来人多还力量大,怪不得老人们都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说的句句在理。我们这些小馋猫,在这个时刻绝对不会缺席,一个是因为做豆腐的各家都在忙着,没人顾得上我们这些孩子,再有就是刚出锅的豆浆和香喷喷的豆腐真的是太好吃了。

    至于歌谣中唱的“二十六,炖猪肉”,这可是需要家里面养着猪,得有猪肉才行哦,记得小时候,村里可不像现在,想吃肉了去超市转一圈就能买到新鲜的猪肉,那时候,村里有的人家有猪圈的会自己养几头小猪,养上一两年,养的肥肥的,再赶上快过年的时候,就挑一只够年头的,够重量的杀一头。这也就决定了,“杀年猪”可是春节前,村子里的大事件哩,最起码半个村子会因为杀猪而热闹起来。首先,主家需要提前联系,请好会杀猪的师傅,再叫上几个身体壮实的亲朋好友,帮着逮猪,打下手。接下来,好戏才刚刚开始,猪叫声、嘈杂声、大锅碰石头声、砍柴声,村子里顿时会变得人声鼎沸,我们这些闲的无聊的孩子们,听到了猪的惨叫声,便会你叫我,我叫他,“走,快去看杀猪的”几个要好的伙伴们,则会不约而同,齐刷刷的来到主家院子旁,眼巴巴的望着此前的场景,有逮猪的、磨刀的、挑水的、架大锅准备烧开水的、砍柴的,一个个忙的手忙脚乱。看着被五花大绑捆好的猪,当时真觉得挺残忍的,几个女孩子赶紧用手蒙上眼睛,吓得都不敢看了,接下来等待着的就是屠夫的一刀毙命。快看,猪头下面还接着一个大盆子,听说这是用来接猪血的,为了让猪血粘稠些,还要放些盐进去,现在想想人们的智慧真的是无处不在呀。一般请来的杀猪师傅都是熟手,做事麻利,连杀带剃毛,1个小时也就都搞定了,到了“庖丁解猪”的时候,才是展示手艺的时候,不但力气要大,还要细心,按照流程,由外至里,从里到外,一步步的将一头整猪分解,整个猪杀下来,被分的屋里屋外几大盆,不糟蹋一点东西。一眨眼功夫,大半天时间就过去了,零零碎碎的活儿主家还要处理半天,眼看着夕阳西下,主家会安排杀猪师傅和打下手的亲朋们留下来吃晚饭,再叫上几个要好的亲戚长辈,然后把今天现杀的猪肉,弄出一些炖好,款待大家忙碌了一天的辛苦。记得有一次,我大叔家杀猪的时候,我也有幸吃到了“新鲜”的猪肉,那时候的肉,也没有用过多的调料去处理,吃在嘴里,自然的肉香,是真香啊。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现在猪也杀了,猪肉也有了,才有了“二十六,炖猪肉”,闻讯知道谁家杀猪的左邻右舍,会及时的赶到主家定几斤猪肉,几斤排骨过年吃,卖完余下来的肉,那时候虽然没有冰箱,但也有办法,薄薄的抹上一层盐,腌起来,这样它就不会变质了,至于留下的猪血,主家是舍不得卖的,因为把猪血罐成血肠,别提多好吃了。乡亲们,习惯了这样的风土人情,年年如此,真是乐此不疲。

    从“二十七,杀年鸡”到“二十九,蒸馒头”村里各家各户,都在开开心心的忙碌着,此时,有一些按奈不住的人们,是等不及过年再放炮的,早已经时不时的放起了炮,“鞭炮”、“二踢脚”、“钻天猴”,声音此起彼伏,在小小的村子上空回荡起阵阵响声。每年一度的“斗”炮景象就又开始了,上街谁家放了炮,紧接着,下街也会响起来,年味已经越来越浓烈了,这可美了我们这些孩子们,我们就喜欢这个时刻,在别人放过炮的门口挨家挨户的,捡那些没有响过的“臭”炮,这些做什么呢?当然有我们的玩法,最爱玩的,应该就是“打架了”,把捡到的炮掰开,分别放在地上,摆成对立着状态,接下来,那火柴点燃中间的火药,“唰”的一声,只见火光一片,就看谁把谁的炮“呲”歪了,那没歪的就算胜利了,给我们幼稚而美好的童年增添了不少有趣的回忆。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可为什么熬一宿呢?听妈妈说,因为“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就是“除夕”,除夕守岁,从古时候就开始了,所以,除夕晚上,每家都一样,一家老小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这一天也算是进入春节最有年味的时刻了,各家各户的桌子上展示着自进入腊八节后,开始准备的好吃的,好喝的,这也将是整个准备年货过程中最直接的成果展示了。快看,虽然桌子不大,美食却不少呢,有猪肉炖粉条、炖排骨、小鸡炖蘑菇、炸丸子、炸豆腐、炸年糕,还有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拔丝白薯,看那一个个蒸的白胖胖的大馒头,像是也要凑凑热闹似的,冒着热气,被端上了饭桌。长辈们则齐聚一堂,你谦我让,围坐在饭桌前,举杯庆祝,辞旧迎新,新春佳节的到来,畅谈着这一年来的辛苦,品尝着这一桌子的甜蜜,每个人都是喜上眉梢。吃过团圆饭,我们就开始进入“熬一宿”的模式了,像我们这些孩子是万万熬不住的,但我们也是闲不住的。第一个节目是放炮,一过晚饭,屋外的鞭炮声就开始了,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用放炮的方式,除一除一年来的晦气,我们就看看哪个大户人家开始放“花炮”了,捂着耳朵,跑出去看一会儿,心里别提多开心了。第二个节目,是陪着大人们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也帮不上忙,吃着瓜子,磕着花生,小嘴巴也是一会儿都不闲着,心里琢磨着,什么时候才能到明天呢?好想我的新衣服。大人们见到我们睡眼朦胧,便会停下手里的活,给我们洗澡,安排我们睡觉。与此同时,新衣服也会被拿出来,放在枕头边上,记忆里的这个晚上,梦都是甜的。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和喜庆的鞭炮声,人们有的在家中“守岁”、有的已经进入了梦乡、有的还在外面喝酒聊天,还有的会叫上几个朋友,打几圈麻将,试试自己的手气,也放松放松心情。“三十儿”就这样“熬”过去了。记忆中,每年的大年初一,大清早,奶奶肯定会走很远的路叫我们起床,因为,接下来将要完成春节中我们最开心的“任务”——开始拜年啦,我会用最快的速度穿好已经准备好的新衣,新鞋,提前跟着奶奶来到他家里,不加犹豫的跪在地上,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接过压岁钱,脚步不停的,赶往大叔家、二叔家,一早上几十元的压岁钱就揣进了口袋,此时特别感谢,爸爸给买的新衣服,兜子特别多,特别大,左边放了瓜子、糖果,右边放了拆好的鞭炮,衣服兜则将压岁钱塞得满满的,感觉自己当时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啦。从初一开始,拜年,串亲戚就正式拉开帷幕了。姥姥老爷家也在隔壁村子,我们都是走着去串亲戚,大老爷,二姥爷,三姥爷,大舅舅,二舅舅,七大姑八大姨。一家一家,就这样爸爸妈妈拉着我,拎着当时被认为美食的“点心盒子”,“二锅头”,走呀,串呀,赶上在谁家串累了就坐下来歇一会儿,喝口水,有时,还被邀请吃一顿。这一个正月下来,人也是见了不少,压岁钱也收了很多,除了留下买炮的钱,其余的老老实实上交给妈妈,其实,想起那会儿,我还真的挺懂事的。

    不知怎的,就这样串着串着,走着走着,在不知不觉中就长大了。小时候羡慕长大了不再为了学习成绩苦恼,羡慕大人的潇洒和有花不完的钱,可是如今长大了,烦恼反而更多了,欲望无穷无尽增长,无休止的让我们膨胀,如今,就连当时仅有的快乐都找不到了。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或许不是年味儿淡了,而是过年开心的,不再是我们这一代人了”,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至少我看到的人们再也找不回当初的开心和快乐了,他们虽然有了丰富的物质,更好的生活品质,他们不在辛苦,也不在因为吃豆腐而起大早,不在因为吃猪肉而费尽心思,但是记忆里“年味儿”带来的快乐早已经没有了。疫情肆虐,更是给本已经淡的无味的年泼了一瓢又一瓢冷水,现在“年味儿”到底是什么,我再也找不到了,是围坐在一起不在畅谈,刷刷手机的你,还是宅在家中早已经不在走动的亲情。

    未来会怎样,我不得而知,希望孩子们还能因为过年而有盼头,还能因为过年而开心,还能因为过年而唱起那段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