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窟窿山

文/苏忠学


    童年时代里的我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每天都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本村小学,开始了人生的启蒙学习。每当我走过学校门外的道路时,放眼向东南方眺望,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横亘在天际尽处,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了我的视线。在苍茫巍峨的群山之上有一个亮如星星的亮点引起了我幼小心灵的极大好奇、听大人们说这个亮点是大山上的一个巨大窟窿,人们把这个山叫做窟窿山。亮点就如大山上的一只眼睛,清澈明亮,为大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七十年代初我来到古郊读高中,经常到校办农场参加学校组组织的各种劳动,走在路上视线离窟窿山越来越近,视觉中的窟窿就大了许多,犹如一面镜子,耀眼明亮。大山上一个天然的窟窿对当时还没有多少地理知识的青年来说充满了无尽的诱惑,心里就想以后有时间了一定要登上窟窿山,亲眼见识一下这大自然留给世人的杰作。

     

      由于交通的不便和大山的阻隔,高中毕业后的几十年里,从农民身份到师范学生再到几十年的教师生涯我竟然没有一次登上窟窿山的机会,这也成了我留在心中长久的挂念。机会来自于下乡驻村工作一位年轻朋友的邀请,我们经常在一起散步聊天,从谈话中知道我有这个心愿,就决定开车陪我到窟窿山走一趟,了却我多年来的夙愿。

     

      窟窿山地处陵川县古郊乡东南的诸神观村,距陵川县城约五十公里,距古郊乡政府所在地古郊村约十五公里,新修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从身边由北向南穿过。旅游公路的开通为到马武寨观光的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结束了过去一提马武寨人们就想到这里是一个山高路远的地方,难以到达。今年六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三人驱车从松庙出发沿刚建成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行驶半个多小时来到了窟窿山下面的公路上。站在古郊乡的一些村庄和山岭之上,远看窟窿山窟窿亮如明镜,耀眼夺目,所处位置一目了然,可要到了山下,窟窿似乎和我们开了个玩笑竟藏了起来了,化用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写的“不识窟窿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能找到窟窿的准确位置,我们事先约好了在当地居住多年的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他对当地的地形了如指掌,让他带我们上山是最佳的选择,也省得我们来回折腾。车快到窟窿山下面的公路时,远远就望见了站在路口等候多时的老同学。

    下车之后我们在老同学的引领下来到了窟窿山下的一段老路上。这是太行一号公路未开通前通往马武寨的旧路,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抬头仰望,一座高大的山体似乎要向我们压过来。路上面是有着约100多米的陡坡,坡上灌木丛生,陡坡顶部是从西到东绵延起伏悬崖,壁立千仞,很少有动物能在上面行走,放眼望去有零星的灌木、青草和造型优美的树木分布在悬崖上的各个角落,恣意生长。我们踏上山坡,沿着灌木满山,荆棘密布,只有放羊人走出的小路向上攀登。脚下布满了随时都可以滚动的粗石砾,当地人叫搓脚石,稍不留神随时就有摔倒的危险。身旁的灌木生长着随时都可以扎向皮肤的刺针,皮肤被扎后有一种火辣辣一样的刺痛。尽管登山的路充满挑战,但大自然在亿万年前在诸神观大山上留下的窟窿激发着我们勇敢地向上攀爬。约上行十多分钟我们来到了悬崖的底部。底部的多数地方都向里面凹去,里面铺满了羊粪,是羊群经常避雨休息的场所。沿着悬崖下边的这条小道一直向东就能到达窟窿的入口处。站立在诸神观大山的高处放眼望去,太行山连绵起伏,如大海中的波浪层层叠叠,一直涌向遥远的天边。太行山的高远辽阔尽收眼底。向东眺望河南辉县境内著名景点老爷顶依稀可见,向东南方望可以初步认识抱犊村和龙王村的大致方位。正值盛夏六月,绿色的植被像一张大袄覆盖在了苍茫大山中山岭沟壑的每一个角落。众多的乔木和灌木形成的植被是一个天然的氧吧,为净化空气,改善我们人类的居住环境起到了森林所具有的独特的调节作用。我们坐在悬崖下面的高台上稍作休息,欣赏着南太行奇峰异谷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关于窟窿山窟窿的形成在马武寨一带留下了一个动人的传说,马武寨小学校长赵金成有这样的讲述:传说很久以前,马武寨一带本是一马平川,无山也无沟。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河流干涸,土地龟裂,草木枯萎,百姓生活十分艰辛。人间的苦难被天庭察觉,玉皇大帝便派二郎神去驱赶太阳,二郎神用一根疙岚(方言,指粗木棒)挑着两座大山追赶太阳,要把它们压在山下。走到马武寨时,腹中饥饿难耐,就放下挑子歇息。吃了些干粮之后,站起身想挑起担子继续赶路,把疙岚放在肩上,圪叉开腿(方言意思是叉开腿扎起马步)准备起挑时,一使劲,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响,脚下平地硬生生被蹬开了一条大缝,肩膀上的疙岚折为两截漏入缝内,两座大山也砸在平地上。由此引发了巨变,原本平整的大地就出现了许多山岭沟壑。

此后,人们就把二郎神挑的两座山叫做二郎山,被二郎神用脚蹬开的那个大缝叫做疙岚漏,疙岚漏两边的小村就分别叫做东圪岔掌和西圪岔掌了。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二郎神用圪岚挑的两座山,一座就是诸神观的窟窿山,另一座就是龙王村南的窟窿山,和诸神观的窟窿山在走向和外观十分相像。

   

    我们在山崖下的高台上稍作休息后,沿着山崖下崎岖的羊肠小道,小心翼翼地继续向东穿梭,大约走了200多米的路程来到了窟窿的脚下。抬头仰望在一个有着三十层楼房高的悬崖顶部,忽见一个天然形成的窟窿,顿时带给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人一种惊奇和震撼。窟窿穿透山体成西北东南走向,有十多米高,八米左右宽,窟窿像大山的一只眼睛遥望着南太行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以及镶嵌在大山深处的众多村寨。东南入口处的轮廓很像山西省的地形图。进入窟窿内看到东南西北两个入口底部之间是一段陡坡,东南低西北高,青青绿草零星地生长在窟窿的底部,让窟窿内有了生命的气息。底部有大小不一的石块堆积其中,我想可能是亿万年来窟窿内塌方所致。从东南口爬上西北口向北眺望可以看到古郊乡的山山岭岭。这里和有着动人传说的七里辿郭阁老葬埋母亲的坟隔河相望,传说中赞美郭阁老母亲坟墓的几句话语中就提到了这个窟窿:“头戴乌纱帽,脚蹬轿顶山,腰緾白玉带,眼望千里镜。”千里镜指的就是这个窟窿。来到窟窿山对于我们初来的三个人都是第一次,自然少不了拍照留作纪念,两位年轻人一会儿站立在孔壁上,一会儿站在入口处,摆出各种造型,生怕错过了这美好的时刻。我和高中同窗多年难得一见,自然也不能错过这难得见面的机会,用相机留下了这美好的瞬间。窟窿像一个风洞,风速很快,人站在里面,西北风快速穿过,冷风吹在身上让人有点打颤,我想如果在冬春两季的大风天里,一个人如果站立这里很有可能被大风吹下山崖。

站在这亿万年前形成的窟窿里除了对大自然的神奇杰作产生敬畏和感叹之外,我对窟窿壁上的构造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看到一些地方有水蚀的痕迹,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个窟窿的形成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从一些资料上获悉,今天的太行山脉亿万年前是太平洋中的一部分,当时还处于海洋中的太行山,一些地方可能受到海流的作用,把崖壁掏空形成了空洞,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海水的逐渐退去,原来在海水形成的空洞被保留了下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窟窿,诸神观大山上的窟窿可能就属于这种类型。类似于诸神观大山上的窟窿山在马武寨还有两处,它们分别是马武寨村附近的窟窿山和龙王村附近的窟窿山。

   

窟窿山高大巍峨,奇峰竞秀。窟窿山的树,姿态各异,有的在断壁悬崖处尽情伸展,有的在缓坡上粗直挺拔,直刺蓝天。窟窿山的崖,壁立雄伟,蜿蜒曲折。屹立大山上的窟窿就像大山的一只眼睛见证了大自然的沧海桑田和人世间的时代更迭。窟窿是大山上的一个奇迹,令多少人向往 ,多少人感叹。太行一号公路马武寨段已经通车,来马武寨的游人将会逐日增多,相信也会有更多的游人登上窟窿山一睹窟窿的真容。窟窿山我还会再来的,再来寻找更多更美的景色。

2022年6月20日写于家乡松庙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寻窟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