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重建古诗词的现场感之初探

    学期初,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师恩难忘》一课时,当教学到田老师讲解那首小诗的文段时,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田老师这样的老师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喜欢!”我很清楚,这个年纪的孩子倾慕地未必是田老师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谦逊的品质,他们喜欢的是像田老师这样会在课堂上“讲故事”的老师。

  如何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尤其是在枯燥无味的古诗词的教学中?这些个问题从答应他们要成为像田老师一样会“讲故事”的老师开始就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直到今天中午,我在刷微博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戴建业教授讲授《归田园居》的视频。他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淡然平和的微笑,质朴纯实的语言,让我的脑子里蹦出了这样几个字——现场感。

  他没有抒情地朗诵,没有逐字逐句地解析,从头到尾他都只在做一件事——重建诗歌的现场感。这简直太重要了!将千百年前的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诗人实实在在看到的景、听到的话、见过的人、闻过的芳草清香、内心实实在在受到的触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重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这才是我的诗歌教学中应该呈现出来的东西啊!

  回想起大学时,比起老师推荐的《人间词话》我更爱读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且不论是否抄袭)。现在想来,它正式是用一个个或凄美或壮烈或温馨的故事将一首首诗词的“现场”重现在我的眼前,甚至有时,我似乎也化为诗中人,与作者一起嬉笑怒嗔。

  想要在语文课堂上重建诗词的现场感,我想,不仅仅要将文本研读透彻,还要结合大的时代背景,更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与当时的心境。自己弄清楚,想明白,悟透彻,才能把横亘着千百年时空长河的诗词背后的故事向学生“讲”清楚。这样想来,想要做一个像田老师一样会“讲故事”的老师,实在不容易啊!

  我一直相信,每首古诗词的背后都有一个被时光封印的动人故事,而今后,我交给自己的任务便是,尽我所能为我的学生们解除这道封印,为他们营造更多的“现场感”,一起感知那些穿越时空的动人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语文课堂重建古诗词的现场感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