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边有个这样的人,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活全靠父母照顾。但他告诉你,他也很想要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也想要去工作,但是他没有办法走出家门,因为一迈出门就会心律不齐,手脚发抖。如果这样的人出现在你的身边,你会觉得他是为什么不能走家门呢?
或许他曾经也许受到过伤害,导致身体上或者心理上变得和常人不一样。也许他是在之前的职场或者学校被排挤和欺负留下了一些创伤;又或者是家庭出现了变故,让他一蹶不振。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么证明你是从某些方面来说,认可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他认为心灵过去的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也就是说你现在的痛苦都是由于过去的经历,所以错不在你。
面对这样的情况,阿德勒心理学有另外一种解读,他认为,那个被自己关在房间的人,是为了达到“不出门”的这个目的,才自己制造出了不安或者是恐惧的心理。他否定心理的创伤学说,认为经历自身不是造成我们失败或成功的原因,我们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才是。
开头故事的年轻人,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开篇故事的主人翁。我之前是一个相信心理创伤说的人,但是在看完书中对他的行为所做的解释后,我有一种认知被颠覆的感觉,原来事情从另一个方面去理解,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这样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读完整本书。本书作者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是一位京都大学的博士,从1989年开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咨询师和顾问。
全书用一种哲人和青年对话的形式,探讨那些在日常中困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你会过的不幸福?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人生究竟在追求些什么?带着读者一步步走进阿德勒心理学的世界。如果说弗洛伊德为我们构建了一座关于回忆的小屋,让我们在其中反复回想曾经经历的伤痛(要不是因为XXX,我不可能会XXX),那么阿德勒的学说就是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活在当下,面对现实,相信自己的选择才能改变自己。
01 你的不幸只是你自己的选择
开篇,作者就告诉了我们,心理创伤这件事是不存在的,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不能只是活在过去。如果说,人的现在是由于过去决定的,而过去又无法改变,那么岂不是人的一生就一直要活在过去的伤痛中?这是一种充满了宿命论的观点,作者带领着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告诉我们过去和现在没有关系,不要过多的去考虑过去,而要着眼于现在。就像我们开篇讲的那个人,他并不是因为伤痛没法走出去,而是因为他不想走出去而制造了自己的伤痛。我们选择赋予过去的经历什么样的意义,决定了我们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阿德勒的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接着,作者继续指出不止是心理创伤,甚至连愤怒的情绪都是捏造出来的。这怎么可能呢?我们大部分人生气的时候,常说的不都是”我根本控制不住了“,”气不打一处来“,说的好像这个情绪是自己突然出现的,自己控制不了的,但愤怒这种情绪真的如我们说的这样吗?
一位母亲因为一件小事而与女儿在家大吵起来,这时候电话响起了,母亲的气显然还没有完全消下去,接起电话的语气不太友善。但是在得知对方是女儿的班主任时,母亲语气瞬间柔和了起来,挂完电话,与女儿说了两句,却又吵了起来。这种场景不算少见,对怒气的收放自如似乎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对于这种矛盾的场景,作者给出了解释,他觉得母亲只是想用高声来震慑女儿。母亲有很多沟通的方式,但她选择了最快捷的怒气,目的其实是想让对方快速屈服。也就是说,不是怒气控制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愤怒。
02 活出自己的人生,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假如在公司你在看见地上有垃圾掉出了垃圾桶,你会去把它捡起来,放进筒里面吗?如果这件事,你做了并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你还会去做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去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是因为我们从小都受到了赏罚教育的影响,做了别人认为对的事情就会被表扬,相反如果是大家觉得不对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跟马戏团训练动物是一个道理,在我们看来,这种方法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大部分人也是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的。但是阿德勒反对这种赏罚式的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如果没人批评,那我也可以做坏事。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几乎所有人都会采用满足别人期待的这种办法,这其实就是受了赏罚教育的影响,如果做任何事情的目标都是“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就会开始变得在意别人的实现,关心别人的评价,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其实会让自己变得痛苦,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那难道我们是要什么都不顾,任性自私的活下去?并不是。在书中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课题分离”。简单来说就是区分出这是“你的事情”,还是“我的事情”。分辨这个很简单,只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但来的结果由谁来承担?”也许你会说,这么简单的东西还需要分辨?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当然分辨是很简单,但是作者要求我们做到的是,专注我们自己的事,别去管别人的事。
不管你承不承认,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其实都起源于干涉别人或者受人干涉。日常生活中父母干涉孩子的生活算是最常见的了,虽然父母总是说着为“为你好”之类的话,但有时候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支配欲。干涉或者负担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沉重,如果你在为了自己人生而苦恼,就先划清“自己的课题”这个界限,把别人的课题丢开,这是为自己减负的第一步。
03 接纳自我,活在当下
接纳自我,说的就是不要对自己撒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比如你考了60分,就接受这个自己,然后想想怎样努力才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不是对自己说:“我只是因为运气不好,状态不好,没有考到100分,真正的我是可以拿到100分的。”这种自我欺骗式的自我肯定。自我接纳首先需要去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去分辨哪些是可以改变的事情,最后再拿出勇气去改变。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改变我能去改变的,这才是最实际的人生哲学。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与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作者认为人生是连续的瞬间,而不是一条直线,这样的人生,不存在过去和未来,我们关注过去和未来只是想为自己寻找借口而已。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现在在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关联,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不是你现在需要考虑的事情,你只需要考虑眼下的事情。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像是及时行乐的论调,但其实这是在要求人们要认真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去瞻前顾后的担心那些已经发生或者是还未发生的事。
读完全书,有一种整个观念都在重新构建的感受,很多东西需要反复去思考才能吸收,有时候想要真正理解和接受一个新的观念,其实是需要很多时间去自我消化的。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新的观点,比如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我们应该建立的是横向而不是纵向的人际关系“,”建立深厚的关系就需要无条件的相信别人“,有的观点其实我在目前来说是没办法接受的。比如无条件相信他人,如果遭到了背叛就要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我们自己能做的就是可以尽情悲伤,反观自己我是做不到的。这本书带颠覆了我的很多观念,也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