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在中秋夜对弟弟及亲人的思念与祝福,也道尽千载离人之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苏轼开创写庐山诗句走向哲理的先河,也折射出宋人写诗重哲理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一扫之前宋词小家碧玉、小桥流水的婉约风格。
王安石说,苏轼之才华,千年未必能出一个。政敌如此赞颂,足见其出类拔萃。
欧阳修对梅尧臣说:吾将避此人(苏轼)出一头之地。三十年后,文坛将不记得我,只有苏轼的文章了。欧阳修之言,足见其文采之优秀,见解之独特。
读大学时,系里的女生常言,嫁人当嫁苏东坡。然苏东坡终将无法相嫁,喜欢却是谁也无法阻挡的,任自己的老公却也生不得半点妒意。
一个作古了千载仍然粉丝不减流量反而越来越多的词人、大文豪,恐怕也只有苏轼了。
无奈,我,一个中年老母亲、老阿姨,实实在在是一个苏粉,而且是超级粉丝一枚。
近日,课堂上和学生欣赏了三首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每首词里都有“酒”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今逢周末,因与医生有约,口腔治疗。治疗结束后,尊医嘱:休息睡觉、吃流食、禁言中。然,我终不能做到整日卧床。遂起,整理近日思绪。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生活在北宋时期, 政治家,文学家,词人。他不仅在诗、词、 散文、绘画、书法等文学艺术领域有极高的造诣 , 而且在水利建设、医药等科学技术方面亦颇有成就。
苏轼不仅是喜欢酒,而且是爱的深沉而炽烈,酒贯穿于苏轼的生活中,也融合在他的诗词里。
酒应诗而香醇,诗应酒而美好。
对酒,苏轼爱不释手,酒在东坡先生的笔下有千万般好,化作千万种情绪,这一点丝毫不亚于诗仙李白。
一 酒壮英雄胆 满腔爱国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这首词先写出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效仿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倾城而观的深情厚意。
紧接着下阕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苏轼在密州打猎时的这杯酒中,充盈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胆气和豪气;抒发了渴望平定边塞,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二 杯酒寄相思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这杯酒是苏轼内心情绪最好的媒介和见证,中秋节欢饮,聊以慰藉,酒中流淌着惬意和安逸。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在天各一方彼此不能见面时,美酒浓郁,兄弟情深,其中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情谊,想念远方的兄弟。
而与另一次在孤寂萧瑟中一个人过中秋,“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此情此景却显得热闹畅快。
尤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足见其面对骨肉分离,月之阴晴圆缺,安慰自己,也安慰天下人,勇敢微笑的接受并面对现实的豁达。
苏轼在密州中秋节的这杯酒,豪放而阔大,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广为吟诵、传唱,堪称经典咏流传。
三 人生风雨不定 皆付酒杯之中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同行皆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竹杖芒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多了一丝的平淡和坦然,少了一些狼狈和无力,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坎坷,他相信困难终究会过去的,
苏轼在黄州出游途中的这杯酒中,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四 苏轼酒里的人生和文化
平生不爱酒,亦不喜饮酒。
因为苏东坡,我爱上了酒文化。
苏轼笔下的: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告诉我们大好年华需趁早,年华易老,人生难再,诗词要趁早,喝酒要趁年轻,孝顺要早,做大事也要趁年轻。年轻,不畏惧困难和失败,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对。
苏轼笔下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他忘却功名利禄和个人荣辱,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旷达乐观的胸怀跃然词中。
苏轼笔下的: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与友人分别,人已经远去,酒还没有醒,见证了与友人的别离,感伤惆怅之余略显寂寞孤独之情,
苏轼笔下的: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见证了他的徒步远足:旅途所见所闻,景色怡人,再加上一壶小酒,个中滋味恬淡闲适中折射出平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