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和此消彼长

节选:

“全球化是人类近两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基础是另一个伟大的发明——共赢。共赢的情况确实存在,这在博弈论中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而人类几千年来的政治、军事和商业历史也证明,采用共赢的方式寻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而不是玩损人利己的零和游戏,对大家来说是最有利的。不过全球化是否能做到共赢?这就要两说了。


从感觉上讲,似乎如此,早在 18 世纪末,自由市场经济的老祖宗亚当·斯密就提出了全球化的雏形。当时英国是唯一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而且拥有很多殖民地,因此它甚至能以单方面开放市场的形式来推动全球化。当然,英国人不是学雷锋,而是希望借此获得全球的市场。


在那个年代,英国的优势有多大呢?我在德国的纽伦堡和雷根斯堡时,当地人给我讲了德国第一条铁路的事情。由于铁路是英国人修的,买的自然是英国的机车,最后连司机都是英国人,因为德国人不会。要知道,纽伦堡地区可是德国的经济中心之一,西门子和阿迪达斯都在附近。


当然,对于那些与英国做生意时,只是出口,从不进口的国家,英国人的诚意并没有打动它们,因此英国也没有恪守它自由贸易的承诺,而是采用巨舰大炮解决问题。因此,今天那些以为自己开放了市场,其它国家就会投桃报李的人,需要全面了解一下历史。


另外,英国成为全球化帝国,从事制造的只有几百万产业工人,这其实已经反映出工业革命后的生产要不可避免地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


等到德国和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想全球化的时候,它们就没有英国人的好运气了,因为全球的市场剩得不多了。于是它们都需要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美国人运气比较好,找的对手是西班牙人,顺利地接管了后者全球的殖民地,同时由于西部大开发带动了内需,使得美国顺利地消化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的产能。但是德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要挑战英国和法国,但是战败了。


不过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今天通过欧盟得到了,这再次说明谈判比战争更有效。二战后,美国的优势比当年的英国更加明显,它的工业产值占了全世界工业产值的近一半,它因此也倡导全球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要崛起,自然也需要全球化。因此全球化这种理想就成了全世界的主旋律。


不过,全球化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其实产能都过剩,而大家又都不肯长期做那些在产业链中最低端,最不挣钱的事情。在苏联和东欧集团瓦解之前,它们其实也成立了一个类似于今天欧元区的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希望内部打通市场,彼此之间没有关税等贸易壁垒。


这个国家经济联盟后来搞得一直不好,原因就是苏联在搞分工时,总想自己发展工业,让东欧其他国家成为它的农产品提供国和工业品市场。而其它国家也要发展经济,于是这样的区域化合作就搞不下去了。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人刻意规定中国等后进入贸易体系的国家只能从事最低端的工作,但事实上当中国进到这个体系中的时候,也只剩下这样的工作留给中国了。不过,由于全球化让资本和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因此,成本最低、干活儿不挑肥拣瘦的地区的发展就远比其他地区快。于是,以中国、韩国、越南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就发展起来了。


欧美国家先是抛掉低端产业——这在一开始看似不错,因为它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拿到了想要的高端产业,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因为亚洲国家不会满足于永远做低端的事情。而同时,欧美国家过分讲究个人权益、不切实际的福利,以及非常短的工作时间,结果高端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弱。


我在第 231 封信中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额最高的商品种类是哪一类?很多读者朋友依然根据过去媒体上宣传的说法,回答是服装和玩具等低价值商品,其实那是老黄历了,今天中国出口量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和 IT 产品,属于中高端产品。


韩国的情况和中国也相似。2000 年前韩国的汽车被美国人笑话成“必须有人在后面推才能走”,今天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同档次的汽车上已经竞争不过韩国产品了。


在全球化的同时,伴随着信息化,这让世界变得很平,以至于欧美国家那一点先发的优势很快会荡然无存。当然,如果欧美国家能够秉承过去几百年的核心价值观,不断进取,亚洲国家追赶起来还真不容易,但是由于左派运动的兴起,寅吃卯粮的享乐主义在那些国家蔓延,以至于它们几乎无药可救了。


虽然鼓吹全球化的人会讲,全球化能够让全世界把经济的盘子做大,但是盘子再大,财富的分配也不可能按照原有的比例进行,或者说中国在 1978 年只占全世界 GDP 的 1% 多一点,30 年后不可能还是只拿这个比例,而是要重新分配。而比例这个东西总和只有 100%,是个常数,是一件此消彼长,并非共赢的事情。当美国和欧洲,特别是后者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下降,问题就会出现。”

感悟:

在路足够宽阔时,多一两个同路人只会不孤单;

当路变得拥挤时,不得不把瘦弱者挤下去。


在中国刚接触全球化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时,任何认为自己在“产业升级”的发达国家都不会瞧得上这个只有“廉价劳动力”,用“袜子换波音飞机”的国家。


时过境迁,我们今天再来看,套用罗胖老师在前几期《帝国的衰落》中的话就是:

「前些年有一个主流的声音说,我们中国虽然是世界工厂,但是干的都是苦活、脏活、累活,利润还非常微薄。我们生产的东西漂洋过海到了美国,美国就印点花花绿绿的美元给我们,我们还要把美元再去买美国的国债。到最后,其实是空忙一场。

是空忙一场吗?当然不是。

这些年我们亲眼所见,中国制造从只会生产点塑料盆、衣服、袜子,到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生产体系,几乎什么都能生产。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化成了工业人口,参与到全球的协作链条中。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效应。」


如果对手是一个立足当下又无线憧憬未来的国家,倘若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千万别单纯地想着和他共赢…他只会不停前进,不断赶超,比如咱们中国。

感悟二:

1. 新人在单位里不要介意做脏活、累活,没有这个起点,就没有今后的发展;但是不能满足于一辈子做脏活累活。


2. 改变自己的地位常常需要很长时间,多思考欧洲的商人和亚洲国家是如何改变自己地位的。


3. 如果你的老板不是一个能一直往上走的人,你只有两个选择,适当的时候换老板,或者找到机会取而代之。很多人想到的只是第二条路,常常忽略第一条路。


4. 任何人的老本都吃不了太长时间,尤其是名校毕业这种所谓的光环,只在获得入场券的时候有用,一旦开始工作,能力就比光环重要了。同样,过去的职级并不会让一个人的工作变得更安全。因此,不断地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5. 欧洲衰落的一个原因在于今天工作不工作,干活多与少,结果都差不多,这种公平要不得。如果你在这样一个单位,不要觉得工作轻松是好事情,要趁早离开,因为这条船是要沉的。


同样,如果在工作中有了那种欧洲人的心态,那就要给自己敲响警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赢和此消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