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以此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但对艺术品来说,火灾、战争、地震和水灾等一系列天灾人祸都会导致艺术品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但有这么一件艺术品在经历大火后,非但没有化为齑(jī)粉,反而为其增添了一分传奇色彩。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件作品就是黄公望所绘的《富春山居图》,作为元朝小吏的黄公望(字子久)因为自己的上级领导出事,受到牵连,不仅丢了官职,还遭到牢狱之灾,在监狱里的时光让他看淡仕途,出狱后,就加入了全真教。在教中黄公望迷上了绘画,还结识了自己的师弟郑樗(chū,别名“无用师”)。
画作完成后,黄公望将此画赠于郑樗。此后,几经易手,先后被沈周、范舜举、谈志伊、董其昌、吴之矩和吴洪裕等人收藏。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
沈周 故宫博物院(局部)
董其昌晚年将画抵押给吴之矩后,无力赎回,从此《富春山居图》归吴之矩所有,吴之矩去世后,他的儿子吴洪裕又接着收藏《富春山居图》。
吴洪裕把《富春山居图》当成了自己的心肝宝贝,从不轻易示人,而且要随身带着,晚上睡觉还要把《富春山居图》放在枕头边才睡得着。喝醉了酒,吴洪裕看看《富春山居图》就能清醒过来,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醉为之醒。”
——来自痴迷《富春山居图》的吴洪裕
吴洪裕还专门盖了一座“富春轩”用来收藏《富春山居图》,啧,这也太壕了!正是因为吴洪裕对画的珍爱,在他临终前,嘱咐家人在自己逝后“焚画殉葬”,幸亏吴洪裕的侄子吴子文把画从火中抢了出来,不然《富春山居图》将付之一炬,我们也无缘得见。
可惜的是《富春山居图》在火中毁去其十之三四矣,烧成两段,后世人们将两段分别装裱成《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剩山卷》(浙江省博物馆藏)。所幸的是两段画面的结构完全,俨然富春山在望。
从礼物到“殉”物,《富春山居图》的一分为二,是深度与厚度上的拓展,是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罗隐在《秋日富春江行》写下的富春江的美景,被黄公望全部画在《富春山居图》里。
连绵的群山,苍翠的树木,嶙峋的怪石,幽曲的小径,深山的人家,泛舟的渔翁,都可以在画中找到。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初秋随着山峦的连绵起伏,带来了万象肃杀,又在清风习习中逐渐消失在苍茫的云海间。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江岸边,小山重叠,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繁处夹杂疏处,村舍散落其间。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或耕田而食,或捕鱼为业。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远方山坡下,小桥卧波,一人凭栏远眺,不知是远游的异乡客,漂泊天涯的时候远望家乡呢?还是秋游的赏秋人,游山玩水,将幽闲的妙韵化作诗篇,在这人间仙境中迷醉呢?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群山叠峰,被杂树山石掩蔽的山村隐于此,遗世而独立,袅袅炊烟为萧索的秋景增添了一点生机。眼见一派和乐且湛之景,恰如陶渊明笔下武陵渔人误入的桃花源。
怪不得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选择隐居于富春江畔,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耕读垂钓岂不乐哉!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黄公望在《画山水诀》中写道:“山下有水潭谓之濑,画此甚有生意,四边用树簇之。”想必此“濑”与彼“濑”不无关系。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山后的曲径通幽,沿河而上,却不知是通向何处。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水出高源,自上而下,是画家找到气势与韵味的注脚。
画卷因水闻名、得水而美,画中人与水结亲、伴水而兴。
黄公望为在《富春山居图》的“咫尺”间绘“千里”,遂使远水无痕,远人无目。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近处有一草亭,亭中有一游人凭栏眺望,不知是看鸭的嬉戏,还是赏松的苍苍。
松树只见孤尖不见根,喻君子在野,是黄公望对自身遭受牢狱之灾的强烈的愤懑与无言的抗争。这里的“君子”并非直指严光,而是黄公望乃至历代文人志士建构的“君子”图式,他们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景观投影至画卷上,化作艺术实践潮流中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局部)
江面上,一叶孤舟,一身蓑衣,头带斗笠,一壶浊酒,坐忘天地山川,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境生象外焉。一河两岸,是空间增殖的叙事。
苍劲老辣的技法,空灵秀雅的审美,彰显时代底色。
山为骨架,水为血脉,架筑千年文脉。
请横屏欣赏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全卷 元
黄公望 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 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