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之间的亲切谈话——《内向优势》书评

书一上手,最先关注的有两点:1.作者并不是心理学、精神病学或者认知科学专业人士;2.文风简洁、话语平实,内容略显零碎。乍一看这两点似乎是缺点,可读到6、70页,就发现它们其实是优点。作者神农祐树是一个饱受外向型社会压抑的内向者,他在工作中遭遇了许多困难:不会社交,害怕打电话,社交量大时容易疲劳……幸好他及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内向者,先天便是如此,与其努力改变自己而不得,不如顺应天性发挥所长。神农祐树是内向者,是设法变得外向却屡遭失败的内向者,更是最终明悟自我求得适宜的内向者,他的文字真挚淳朴、直击要害,让我感同身受。

《内向优势》并不是一部关于内向性格的全面研究综述,而是在内向者日常生活中会遭遇什么问题,怎样看待问题,如何改善问题的个人手册。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可以把书里较为分散的内容整合为三部分:境况、认识、行动。其中有一些内容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更多的部分则使我受益匪浅。

一、境况

无论中日,无论古今,大抵人们都自然会更喜欢能“来事儿”(就其好的一面来说)的人。这至少要求一个人反应迅速、行动麻利、说话好听、在社交中积极主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陌生人社会、消费社会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两个主要侧面,向陌生人推销产品、建立更广泛关系网络的能力显得愈发重要。美国那种“伟大的推销员”文化配合着各类财富神话传播到日本和中国,更加重了社会对外向性格的偏好。

身处这种社会之中,内向性格的人会感到十分难受。内向者在破冰活动、团建聚餐里不仅表现不佳,而且倍感疲倦。和作者一样,我也不喜欢与人打电话而习惯于发送文字信息。某些内向者还有思虑较重,行动迟缓的问题。内向者往往倾向于认同内在的目标和成就,而轻视金钱、荣誉等外在激励,这使得他们有时候看起来动力不足、不思进取。

二、认识

内向性格或外向性格,都是一种连续性的光谱,没有绝对的标杆和界限。有些人发现自己被完全击中,有些人则意识到自己兼具双方的特点,这是正常的。实用和临床心理中的类型,并不是把人放到框框里,变成框框的形状,而是人从框框里捡取工具,改善自我。如果有对应的点,可以作为认识的参照、行动的参考。

神农祐树认为,人类性格中的外向或内向倾向,是基因导致的天生差异。内向者处理信息的大脑回路较长,处理记忆、计划等内部体验功能的大脑区域比较活跃(对于这两点我不是十分确定);对多巴胺的敏感度高,只需少量刺激就可以得到满足;副交感神经比交感神经优先级更高,反应相对迟钝、不兴奋,但这也可以解读为冷静沉着。此外,内向者在接受较多刺激时容易疲劳,善于长时记忆、不擅长短时记忆,更适于有准备的演讲而不时即兴发挥。

三、行动

时代仍在向前,过去几十年间更有利于外向者的那种整体倾向在减弱,内向者如今可以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内向者不必改变自己,而是顺应自己,改变外在条件和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扬长避短。

针对对内向者的认识,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方法。比如,改变社交习惯,减少无效社交,抓住重要关系,以“一对一”交流为主。在工作上,要学会对抗“思虑过重”,把思虑事项写下来,细分步骤,逐一解决。尽量创造安静的工作环境,减少外部刺激以集中精力。在生活上要学会休息,周末什么都不做,安静独处,可以恢复能量、提高效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向者之间的亲切谈话——《内向优势》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