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又有意义的幸福人

有人说,幸福是身体健康;也有人说,幸福是有很多钱;还有人说......

幸福是指一个人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幸福化为各种有形无形的状态,围绕在我们身边,若即若离。

那我们如何能够有效抓住幸福?


01 幸福的公式

有个幸福模型,是由哈佛大学的讲师,也是“哈佛幸福课”的讲者泰勒·本·沙哈尔提出的: 幸福=快乐+意义 。

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中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先决条件。正如布兰登所说:“快乐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快乐并不是指情绪持续高涨的状态。我们都会经历情绪上的起伏,虽然生命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悲伤的情绪,诸如失败或失去的时候,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幸福并不需要一直高涨的情绪,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负面情绪。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他会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比如欢乐和爱,而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痛苦只是插曲。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都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乐并感恩。

当想到有意义的生活时,我们经常谈到目标,却忽略了目标感其实比设定目标更重要。当然,有目标或者实现目标并不能保证我们必然感受到生存的意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有意义的目标。

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设定的。当我们有这种目标感时,那种感觉就像听到了“真我的呼唤”,它也被称为使命感。就像萧伯纳所说,“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

所谓“快乐”,其实就是短期的、当下的一些令自我很愉悦的感受;而“意义”是长期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价值感。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02 四种类型的人如何找到幸福?

如果把快乐和意义作为2个要素,你可以把人群分成4种类型,即自我实现型、盲目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 。

1.自我实现型

有意义也很快乐,被称为“自我实现型”。

这群人既关注未来的意义和价值,也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体验。

清代名将左宗棠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听说也是挂在李嘉诚办公室里唯一的一幅字,“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意义和快乐相结合的例子。    

对于自我实现型本身就处于幸福当中。当然,你可以更幸福!你可以把问题从 “我怎么样才能算幸福呢?”改成“我如何才可以更幸福呢?”问问自己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快乐的,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意义的,有哪些事可以多做,有哪些事可以少做。

2.忙碌奔波型

追寻意义但是常常忘记当下的快乐,被称为“忙碌奔波型”。

职场上的工作狂把达成目标或放松的心情理解为“幸福”,因这是和之前长期的负面情绪,如压力、焦虑所共生的,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一旦你觉得只有完成目标之后才能幸福,你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挖更大的“下一个坑”,总是在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焦虑中间来回切换,不得安生。  

对于忙碌奔波型,增加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快乐是很有帮助的。你不妨尝试一下与自己约会。

你不妨试试和自己约一个会:把自己当成是一位贵客,正儿八经地在日程表上面填上一个约会时间,推掉所有的工作和邀约,暂时忘记宏伟的目标,用自己最享受的方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听听音乐、读读书,或做一些无用又有趣的事情,享受独处或者跟你喜欢的人待在一起……总之,就是要正确地浪费掉这段时间。

当然,这个练习进一步拓展开来,就是给自己的礼物,给自己的体验。总之, 把自己当成人生中很重要的人。

盲目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误”,认为只有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之后,才有可能得到幸福。他应该做的事情是“加快乐”。  

3.享乐主义型

关注当下,却不太关注未来的意义,被称为“享乐主义型”。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享乐主义者,现在到处都是免费游戏,免费视频等等。只要你愿意,似乎可以永远享乐下去。

只是享乐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倦怠和无意义感 。他们面对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像毕生研究“高峰体验”的米哈利( Mihalyi Casikszentmilhalyi)所说,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间,把自身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 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    

对于享乐主义来说,应该“加意义”。这样的意义并不是从“发现梦想和激情”这种最高难度的事开始。从小事开始,比如多做点善事,多帮帮别人,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持续地投入一小段时间。你可以尝试发现和利用一些自己的优势。如果暂时发现不了,那就学一些诸如读书写作、自我管理这种一定会有用的能力。

你可以开始培养一个最小的好习惯 ,比如,尝试练习“延迟满足”,慢慢地,你会在这些行动中间发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享乐主义型的问题是快感至上。他们认为,只要不断地刷快乐,就算没有目标也可以幸福。他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于梦想和价值,因为他们连有限的幸福都感受不到。 

4.虚无主义型

既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意义,被称为虚无主义型。虚无主义者既不快乐也不幸福,对未来没信心,对现在又无能为力,陷入一种“ 习得性无助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的生活里去。

如果你长期虚无主义,那么抑郁、焦虑就很可能离你不远了。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你可以选择“加快乐”或者“加意义”中任何一条路径作为启动。不过,其实世界上没有真正彻底的虚无主义者。

你不妨尝试一下,做“动机检索”。问问自己,是什么在推动你做一件事情?无论这个力量是好奇、成就感,还是对自己的期待,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努力下去。

细小的、让你幸福的事情,就是你人生的火苗。 关键是要持续地为这个火加柴,慢慢地把它变成一个真正能够燃烧你人生的燎原大火。 

虚无主义型是既不快乐又过得没有意义,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动机是什么,从而发现其中的快乐或意义。

无论你是哪种人,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加幸福,可以“加意义”和“加快乐”然后通过“与自己的约会”、“意义镀金术”、“动机检索”,让自己变得更幸福。


03 避免踩三个误区

圣人说,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不幸福呢?是因为我们进入了幸福的误区。

误区1:把幸福当人生目标

幸福感中重要因素有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决定其预期包袱目标。如果人们意识到自身成就水平高于其预期抱负目标,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则不会有幸福感。

心理学实验证明,以幸福为全部生活目标的人,并没有变得更加幸福。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和她的团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人们看能让人愉悦的电影片段。一组人被提前告知“你会更幸福的”;另一组则什么也不说。结果显示,被提前告知会“会更幸福”的人,情绪反而变糟糕了。

结果发现,追求幸福选对姿势时,是会让人更加幸福。她区分出2种不同的方式:

幸福优先策略: 优先把可能让自己幸福的事情安排在生活中,关注点在“安排生活”,幸福是随之而来的概率事件。

幸福唯一策略: 认为幸福是生活唯一和最高意义的目标,关注点在“幸福的感受”本身。

结果发现,幸福唯一策略的人满意度呈现下降状态(相关系数-0.34),而幸福优先策略的人则显著变好(相关系数0.45)。(一般绝对值大于0.2是有点关系,大于0.4则关系较大。)

幸福优先策略建议: 优先把让你幸福的行为排在日常生活里,在重要决策上,比如转换工作、去哪读书中适当考虑对幸福的影响,然后专注做好事情,幸福自然就会来的。

我们的追求的幸福,80分就好,剩下的给点焦虑、给点失望、给点痛苦,还给一点可能。

误区2:重复过去的幸福

我们有过很多幸福的经历,如第一次拿到工资,第一次看下雪,第一次看到大海......可随着时间往前移动时,幸福感却逐渐消失了,是因为自己变了吗?

原因是,真的变了。

我们大脑具有很强的 适应能力 ,幸福的事情反复做,边际效应会迅速降低,幸福感就会锐减,所以说,我们都在变。

西北大学的菲利浦(Philip Brickman,Dan Coates,Ronnie Janoff-Bulman 1978)研究过22个买彩票至少中30万美金(相当于今天的700万人民币)的人和29个交通事故中瘫痪的人。他发现刚开始的几个月,中彩票的人会明显幸福,而瘫痪的人会变得不幸福。但是一年以后,这群人的幸福感都会达到平均值。

怎样应对大脑的这种适应能力呢?给自己设置一个多元化的幸福,多学习几种不同的幸福方法,不断地带来新鲜感。

我们都回不到过去了,为此不要再重复过去,而是面向未来,让未来更加多元化,更幸福。


误区3:分析幸福

咨询师发现,把伤心的事情写下来会降低负面情绪,这是一种重要的抗抑郁的手段。同样的,把幸福的事写下来也会降低幸福感。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幸福有方法》的作者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Sonja Lyubomirsky)做了个这样的实验:

实验中设置了4组参与者:

第一组:在大脑里回放自己一个幸福的经历;

第二组:需要思考这个经历的每一个步骤,还要分析:为什么会这样,这次经历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等等;

第三组:通过写作回顾那个幸福的经历;

第四组:通过写作回顾和分析整个幸福的经历。 

结果发现,使幸福感降低的并不是写作,而是分析。脑补幸福片段的第一组最幸福。其次是第三组,因为要写出来有逻辑,必须进行一些分析。而脑子里分析和写作的那两组都不那么幸福了。理性分析会降低所有情绪体验。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请一定记得这个结论: 分析痛苦,品味幸福 。遇到负面情绪,通过写作来分析是件好事,但遇见幸福的事,体验就好。

“好事经不起琢磨”至少从心理层面是成立的,没事别总想“我怎么过得这么好,为什么呢?” “这段时间我怎么这么有运气,为什么呢?”踏踏实实,心安理得地享受就好。

我就是这么幸运、霸气、可爱的人啊!


04 如何更好地幸福?

幸福的决定因素有,基因基本决定了50%,有人天生就是比较幸福的,有人天生就比较悲观。这个基准点和上下限是基因决定。普遍认为很重要的环境和社会地位,只占到了10%的权重。 40%由行动决定,也就是说,幸福是可以修炼的。

积极心理学认为,真正能改变你40%幸福度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成功学所说的心态最重要,因为心态不可测量,但是只要你有持续去做的行为,就会有幸福的感受。更长远来说,环境、收入和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行为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持续做一些行为练习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如盘点下自己的幸福度: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周,你的幸福感是几分?(从0-10评分,0分为最不幸福,5分中等,10分最幸福。)

假设过去的一周中你所有醒着的时间是100%,那么你幸福的、不幸福的和中等的时间,各占多大百分比?

这段时间,你希望自己的幸福度提升到多少分?

哪些事会让你幸福?

如果你想随时随地感受到幸福,不如找到一个让自己特别幸福的瞬间。

心理学家发现,其实每天只要1分钟的品味精心时刻,就能让你幸福一整天。

如果是吃到特别想吃的东西,那就放慢咀嚼速度,静静地感受食物的香味、口感。

假如看到很好的景象,也不着急用手机拍下来,而是用眼睛和大脑默默地观察,记录在自己内心。

如果是遇到了自己很想见的一个人,也不要着急说话,打招呼,用一分钟安安静静地品味在一起的感受和互动。

总之,给自己一分钟时间,调用你的所有感官,看、听、嗅觉、味觉、感觉、心灵……深刻地体验一个美好的幸福时刻。

最后,无论你的幸福是什么,都期待你一直幸福着。


今日精进

你感受过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个快乐又有意义的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