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文学奖散文读书笔记(十)

        李万华《丙申年》开篇写湟水河谷白马寺,侧重从声音上写环境的寂静,白马寺一僧一黑猫三藏狗,藏狗不出一声,猫估计去山下游荡,更多的是火车、汽车和飞机的声浪。还有每个午后邻近某单位播放的流行歌曲。第二节衔接上面的“改变”,一下子跳到了海南岛,东坡祠,东坡采药。第三节由上节的“生长”引出,似乎又回到了河谷,写沙枣树,树上的果子无人摘,直到秋后干瘪,写喜鹊衔枝筑窠。接下来还是这种跳跃性的前后勾连,一会儿往事,一会儿现实。其中写月亮是这样写的,“天上明亮的一团突然晃过,唬人一跳,定睛去看,原来是月亮”,月亮大而皎洁,“仿佛冰块刚刚被擦拭打磨,又用清水濯过”,想起年少时凿冰吃,“今晚的月亮,捧半个嚼起来,应当也有冰柱相击的清脆”,很喜欢这两句:“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更无渣。”好像还是写寂寞。然后写到庄子,写到樱桃,写到山雨,感觉渐入佳境。而结尾一句:“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让人浮想联翩。

        于坚《治多采风记》也就是长江源头采风记。作者集诗人、散文家、摄影师、导演、教授于一身,所以他的散文里有诗,有宏大的场景,有学问的探讨,而更多的是神性的无所不在。面目狰狞的藏獒像魔鬼派来的兽;隐约处传来的嗡嗡声似蜂群在黑暗里祈祷;那匹疯马跑进了天空;白云卷起裙子,跟着我们的车子跑;倒奶茶的老妈妈像圣母;一位驼背小僧像一粒豆子,他怀揣的一把铜钥匙像短剑。类似的描写很多,读着读着,总是让人恍惚。“世界已经那样厚颜无耻,草原压根儿不知道。”这明显又是诗的语言了。

        钱红莉《春有信》书信体,教孩子背诗,写诗,读小说,听音乐,琐琐碎碎,有闲愁,也有惬意。“春天就是赶赴一场接一场的盛宴,看似繁华如织锦,但,更多的还是凋零。”写李花开,写海棠花开,写桃花开,写海子母亲叙述最后一次目送海子的心情,写自己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然后接连写了三个女子为爱情的破灭而决绝赴死,感觉不是一般的闲愁,而是忧伤。

        陈霁《锦书1990》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个蓝颜知己,也可以说是一场艳遇,首先看到的是一团天空一样耀眼的蓝,清风徐来,好像是专门为了将她的裙裤拂动;她侧身看了我一眼,粲然一笑;光洁的脸庞像秋后的苹果,像童话里走出来的公主。然后有了一次一次的见面和陪伴,彼此欣赏,但总归是发乎情止乎礼,然而接下来是妻子的误会,家人的介入,结果把一场本来应该是美好的情感弄得一地鸡毛。

        韩浩月《给某某的信,兼致故乡》写的是故乡情结,侧重于一个“故”字,无论是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还是奥兹的耶路撒冷,抑或沈从文的凤凰,老舍的北京,鲁迅的绍兴,贾樟柯的汾阳,王兆军的临沂,同样,作者的郯城也有他的往事、他旧圈子里的朋友和对故土的情感。

(2022.10.21.7:18~10.22.14:00.初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花文学奖散文读书笔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