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9

    课程改革与教师实践教学,感觉总脱节,记得上一轮课改,提倡小组合作,让学生当小老师。公开课时,一节课老师当了主持人,学生当了主角,这也就是作秀,而平时的上课却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传统课堂。今天看了一一思考5:口若悬河与惜词如金。

        对一线教师而言,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的临界点,在哪呢?

一是看为谁讲。有些人写文章是为了感动自己,而优秀的文案是为了感动用户。如果以此类推,不难发现,一些公开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实际上是浪费学生思考与习得的时间,将课堂变成了个人的秀场,这样的多讲必须坚决杜绝。另外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遇到学习瓶颈、拓展契机等课堂突发情况时,往往宁可牺牲课堂进度,也要把问题讲透,把方法讲够。这样的“多讲”,本质上是为了教师的“客户”——学生。

        二是看讲什么问题。就一般经验来讲,课堂学习的问题可分为简单问题、深层次或拓展性问题。显而易见,简单问题就应该鼓励学生发现,教师少讲或不讲;深层次或拓展性问题,教师就应该适度多加引申,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吃“夹生饭”,所谓的高效学习,反而会欲速则不达。比如,学习小学语文课文《夹竹桃》,对于夹竹桃自身的品格,学生是基本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的,属于简单问题。但人从夹竹桃的这种品格中学习什么,作者由表及里的表达方式对我们说话、写文章的启迪是什么,以及由夹竹桃推广开来拓展联想,不同的花到底有什么样的“花语”,都需要教师在问题和思维的起承转合中,于关键处通过讲解加以推动。

      三是看怎么讲。学习是一个观察、印证、模仿、习得、创生的过程。从技术上讲,学习的工具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推理性的,即逻辑性工具;另一种是实验性的,即操作性工具。对于前者,必须讲清关系及流程;对于后者,则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观察、探究、收获。

        作者的思维逻辑非常清楚,凡事不可果断下结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针对现象提出根据讲什么,怎么讲,为谁讲,为作秀的讲课就多讲,为学生的课就把握火侯,所以多讲与少讲相向而行,互相妥协。

      我们在思考课怎么上时从,为谁讲课,怎么讲?讲什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先学会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