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最傻的事是逼孩子学14年英语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跟去年短暂接触过的一位初三学生打了个电话,接听电话的是他妈妈,和所有父母一样:希望孩子学好英语不拖总成绩后提,将来能上个好的高中,大学。从小学到初中家人不放过一个假期,为他报班学习名目繁多的英语。

然而,还是听到一个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 小孩不愿意再学习英语了。

并不诧异,只是惋惜。多少孩子在英语学习窗口期被错误的指引,折磨的叫苦连天,从此对英语学习望而却步,形同陌路。

最坏的结局就是:我真的学不好**。一旦这个自我暗示根植大脑,就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自我强化,形成习惯性放弃者。“你看,我说了学不好嘛”。


            一、自证预言的魔咒

图片发自App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真的会发生。

      莫顿教授举了个例子说明它的机理:

一家银行本来运作的很正常,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了这家银行要倒闭的流言。流言越传越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有的人为防止意外而跑到银行把自己的存款提走,恐慌情绪蔓延,并且变得俞加真实,于是更多的人冲进银行提走自己的存款……最终,挤兑发生了,银行真的倒闭了。

自证预言的例子很多:

算命可能是目前我见到的,把它发挥到极致的典范。

但是影响范围最广的例子可能非英语学习莫属了。一方面有人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是孩子家长们错误的学习指引,然后继续把自己不幸或者痛苦史以身作则传给下一代:  你看,学习英语真的好难,你得刻苦。。。。要不然。。。

      现在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算起,有的地方是一年级甚至更早。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14年的时间,大约需要掌握4500个词汇。

  很多人的翻译就是:  学英语很难的,14年需要掌握4500多个单词啊,天啊!

或者:  哇,英语学习还要学习14年勒,你们才刚刚开始!

很可怕的事实是:绝大多数人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英语,以至于他们毕业后就再也不用了。解脱后,他们给下一代的观点是“学英语很难的”。

还有更残酷的:真正掌握英语的人,英语技能已经像吃饭,说话,睡觉,开车一样,长成了身体众多技能的一部分。以至于外人无从了解真正学好英语的逻辑

终结果就是,误导性的信息被广泛默认,大量植入了大多数学生家长脑子里。于是他们不明就里相信了,相信的结果就是自证预言的实现。再然后,就是真的越学越差,越学越觉得累,越学越想放弃,越学越觉得是强加的负担。于是也有了“英语学习真的好难”的感慨。


                    二、  语言的功能

图片发自App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这是百度百科的定义)

压缩下就是:英语是工具。

    目前小学生词汇量其实已经有1000个了,按照大学英语词汇大纲4500词汇量要求。还剩下3500个词汇,而 3500个中,又有2000多个是基础词汇,剩余不到1000个是核心词汇。

为了掌握它们,我们用了14年。

准确讲,我们用了14年学习一个工具(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意识到是一个工具),而且还没学好。

想一想,你还见过地球上有那个物种不辞辛苦,不论春夏秋冬,代代相传,这么久去学习一个工具?还没学好。

一个英国或者美国的老太太,用1500个左右的单词,就可以轻松搞定日常对话。但是1500个单词的日常对话,绝大部分中国人却要至少学习14年,最后还聊不到3句就已经听不明白,也接不上话。

归根结底:  我们没有把英语当成一门语言工具。

不同认知,产生下面几种不同结局:

1.  看成强加任务,学完即忘,毕业就彻底拜拜。解脱。

2. 看成考试工具,强行通关,成为自证预言魔咒的的忠实拥护者,推动者。

3. 看成语言工具,学以致用,成为跨语言障碍的中间商。

4.用作工具,众多技能中又多了一把利器,成为自由穿梭在最新资讯、技术、机会最前沿的一波人。

         

        三、  英语学习的四个基本认知

图片发自App

1. 放弃完美主义套路

指的是大多数人习惯从背单词开始,再去背句子,再去背语法。似乎一步走好了再去迈开另一只脚。但事实并非如此。

  拿母语来做例子,开口说话前的小孩子,并不是先学会了汉语a ,o,e,i,u,才会说话的,他们是听大人说,习惯了语言环境,然后开始呀呀喊爸爸妈妈的,对不对?他不是是先学会了汉语拼音表才会喊“爸爸妈妈”,说“我饿了”,“我渴了”。。。

学车的时候,我们也不是先学工程动力学,机械原理后,才练习的吧?大多数人可能是是先学会油门,离和,刹车可能就满场地跑了对不对?

当你放弃了完美主义套路,发现英语不是只有先死记硬背,枯燥无味单词才算开始,哪怕没有完全记住单词,也可以听懂一部分,看懂一部分,你就大胆开始,然后也会进入良性正循环,越学越有感觉。


2. 语言与文字

我们常讲“听说读写”,听在前,写在后。这是符合人类大脑认知发展水平的。

“听说”对应的语言学习,“读写”对应的是文字学习。两者是递进的关系。

还是拿小孩举例子,小孩子出生后,他会根据大人说语音,语调,与动作,物体,表情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反复验证后,小孩子就能听懂大人表达的意思,你伸出手,他就会要扑倒你怀里。你做出生气样子,他会哭。

所以,相较于读写,听,说的功能是最先建立起来的,

接受正规教育前,小孩就能跟家人表达饥渴冷暖,喜好,各种诉求,你说的话,他们也都听得懂,对不对?再后来老师才开始教他拼音表,汉子笔画,部首,如何握笔,写字,是这样吧?

我们能反过来,先学写,读,再学说,听吗?

可是偏偏英语学习,我们是这么干的,以至于很多孩子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完整朗读一篇文章,可能他单词倒是背会了不少。

这也是我们多少代人学习英语,都学成了聋哑英语——不仅说不出,其实也根本听不懂老外在说什么。

第一大罪魁祸首就是混淆了语言和文字的区别。

3. 高频率,低强度

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符合循序渐进的的规律。 如果对遗忘规律加以利用,是可以提升自我记忆能力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指出在每一个遗忘临界点(时间),人的记忆就开始丢失,开始几天丢失会很快,以后逐渐变缓,记忆的容量也会丢失的差不多了。如果能够在每一个临界点能够花很少的时间来复习,遗忘曲线会上升,表示记忆的东西更牢固更多了。

图片发自App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低强度,高频率的复习学习,比猛学一阵要好的多得多。英语学习涉及的词汇,语法,既零散又会时不时串联起来,根据遗忘曲线,采取低强度高频率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4.  营造环境

图片发自App

古人很早就强调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前新东方名师李笑来也曾讲过一个有趣的例子。他是吉林延吉人,当地有朝鲜族与汉族人,几乎每个人都是双语使用者,不仅那里的小孩天生会两种语言,就连狗都能听懂两种语言,不管你用朝鲜语还是汉语,它都一样听的懂✌(̿▀̿̿Ĺ̯̿̿▀̿ ̿)✌。

从目前接触过的小学,中学生来看,“说”基本没有,“听”除了考试训练,就是上课老师授课环境。“读”仅限于考试时到的阅读文,“写”仅限于抄写单词。

多么残酷,多么遗憾。


            四、英语学习终极法门

图片发自App

你没听错:用起来。就这么简单

往往越是简单的道理,人们越不会在意

甚至会怀疑“有用吗?”。看看市场上那么多花式花样,这个趣味,那个速记,多少天突破等就知道了。这年头,想卖课,不起个花哨能唬人的名字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更不会有人信你。

这也是为什么起这个文章标题。真正学好英语真的不用浪费14年青春。看看或者问一问,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多少学习英语时间是白白浪费了?(抛开大学里英语文学之类,因为这是我前面讲的,它属于文学的学习范畴)

只要用起来,你会发现进入佳境。

过了启蒙阶段,就可以大胆从朗读开始,读课文,读句子,再结合前面讲的“听说读写”的逻辑,工具书,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上路了。

至于14年的时间,别人愿意浪费就去浪费吧。至少咱们不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世界上最傻的事是逼孩子学14年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