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随流水19-12-17

12月17日,周二

连续几日都未能五点起床。今日六点起。日记已有一周未写了。每天的时间都是如此紧张,压根排不出写日记的时间。早起背《论语》,若有剩余读读《荀子》。《荀子》一书读了三周,只读了三分之一,也是抽不出时间。忙完家务和图书室整理,一般都将近十点,坐下翻会《论语》,写写《读论札记》,一上午的时间就没了。中午照例练字。若我不写字,大家练字的积极性就会跟着淡却,故再忙,中午也只能雷打不动练字到两点。两点后,读不了一两小时书,本来这段时间用于写日记倒是不错,然一日时间仅过半,似无事可写。读书,一个小时真也读不进几字,屁股未坐热又得出发去游泳。游完泳、吃完晚饭,来到图书室已六点多,时有同事上来练字,因我不陪练,来的人一日少于一日。若继续陪练,那我一日读书可就没剩几小时了。从六点多到十一点,算是我集中阅读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写《日读书志》,若还要写日记,则读书又剩不了几小时。故我一直在犹豫,明年是否还需要另写日记。《日读书志》是否可取代日记。若仍有生活日志的必要,那也只能简略记记流水帐。

与毁我斋的争执一直在继续,我发现他已经到耍无赖的地步,不专心读书,常在书里抓住点鸡毛当令箭来攻击我,实没必要再陪之论战下去。

故我在朋友圈发:“我想導致當下讀書人思想偏激無不與其讀書態度有關。讀書讀皮,讀個序言、目錄、結語,了解內容大概就算讀過。雖說書無須本本讀完,但若每本書都只翻幾頁,心裏如何能存住東西。讀書抱著功利思想,按圖索驥,斷章取義,為我所用,而無能潛心涵泳其間,以己之無欲而待書之雨化。好讀現成觀點,盜以自用,而耐不住埋首原典,返躬耕之習而自食其力之寂寞。

淺嘗輒止、功利主導、拿來主義,即為當下讀書人之病。此病不治,閱書無數,與其知無有加,徒加其驕矜虛妄頑固愚昧,偏上加偏。辜鴻銘說半知識階層才是文明最大威脅,吾信矣。

讀書深入其中,有始有終,則讀畢一書即能悟得貫通之理,靜觀己身,便能洞悉世事之因果。

又言:一粒砂裏看世界,將一粒砂由外至裏原理構造全面研究透徹,則世界之整體可見,物之理天之道明了。否則如盲人摸象,摸一百頭大象屁股,你也只看見世界之屁股,只了解道之一隅,是為偏矣。故讀書若無一本打底,識見皆偏,皆不可信。

陈老师在评论中声援道:“中西方学者皆强调师承,渊源有自,方见学统。核心的这块,须如长坂滚石,旋转坠落不破方好。如破绽百出,徒唱高调不仅无益于己,亦必殆害于世。”

毁我兄气极败坏道:“王强《读书毁了我》的“毁”为reconstructs,即阅读重新塑造了我,毁为浴火重生。你连这都没弄懂,就在这夸夸其谈,你读书特别是古书,只读其表不读其里,真令人失望,迟早会毁了而不能浴火重生。”

我于毁兄身上真信了苏小妹之言:你看别人是坨屎,你自己就是坨屎。他说我之问题全是他自己的问题。我以为苏小妹的话加于我身上是不适用的,因我眼界高于毁兄,顾我能看清他的病症,如站在高处看底下一目了然,而山底之人仅见山沟之风光,竟误以为山上也不过如此。

与一些朋友交谈后,发现“人人皆能成圣”实为假设,而非必然。譬如我劝人精读,皆谓非不学也,力不逮也。纠友人之过,皆谓知过也,不能改也。天下好学者鲜矣。“颜回之后也亡”,今吾知矣。故人当戒“好为人师”,无须在不好学者浪费时间口舌,多向胜于自己的老师请教、学习,当为爱时之法。

昨晚发生了一件极令我感动的事。姐让我把香肠寄给友人,拿顺风公司遭拒收,言,为防止猪瘟蔓延,肉制品禁止快递,查到重罚。正当我愁眉莫展之际。一客户告诉我,若有其他快递公司熟悉业务员,可能会收。我向他求助,请他帮忙联系。他立马拿起电话与业务员联系好。我就将一箱香肠交给一位陌生人,还付了快递费,双方只是加了微信。待我回到图书室,越想越不对劲,我岂可如此轻信陌生人,反复查看,其是否删了我的微信。过了不久,见他传来快递单,并退我五元钱,查物流信息,已揽件。原来陌生人是可以信赖的,这个时代人文明素养又向前迈进一大步。李泽厚说,“‘人心不古,道德沦丧’其实已经喊了几千年,就中国说,从先秦韩非以来许多人都予以反驳过。就总体说,人类的社会伦理和个体道德都在进步的。如自由主义倡导突显的个体自由、人格尊严、独立自主,包括妇女的人权平等,便极大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改善和发展,使整体道德水平也远超以往年代。”就近处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车让人等等也在日益改善我们所生存的城市空间,而且越是大的城市、越是富裕发达的地区,人的道德素质、文明修养越高。这是否在证明道德具有物质的特性。李泽厚说,大工业生产后,经济水平和生产力的提升,增强个体经济地位的独立,这也直接导至“整体为个体利益而存在”的现代社会理论的建立。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性公德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和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性公德属于相对伦理,随着历史的境况变迁而变迁,但并不意味着伦理皆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伦理,即社会性公德部分并不涉及人的至善、终极关怀的命题。他只是在彼此互利的基础上或者不损坏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的道德行为。比如那个陌生帮我寄香肠。他之所以未独吞,是因为他的物质条件已优越到一箱香肠激不起贪欲的程度。若在物质极度缺乏的饥荒年月,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占为占为己有。同样,抑或是价值昂贵的手饰,或其他令他爱不释手之物,他的道德机制可能就不管用了。古人云:“暖饱思淫欲”,淫是过度之欲,超乎生存欲望的欲望。淫欲的标准也是因人因时而宜的,相对伦理道德之标准亦是随淫欲之标准的转换而转换。故我们仅只需相对伦理主义的社会性公德就行为吗?具有社会性公德只能成为一个公民,社会性公德只是道德的最低标准,而要成为一个崇高道德情操的君子、圣人,则还需宗教性私德的引领。私德的善恶标准、价值判断是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历经千百世而不移易的。拥有私德的人,则无论贫穷还是富贵,皆能本着利人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今日首次克服畏難,遊自由泳一公里。動力來自于李澤厚“理性凝聚”説,以自由意志凌駕肉體情欲之上,戰勝動物之本能,獲得神性之崇高。然此並非最終目的,依中國哲學之最高境界為理性凝聚後的理性融化,使理性融化於情欲之中,獲得感性之自由,卻又無不在規矩中,此為樂知之遊境。譬如我之蛙泳已入遊境,無論距離長短,皆無絲毫心理負擔,如魚得水,悠遊其間。我之自由泳挺過艱難之“理性凝聚”期,必也能入化境。特记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随流水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