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我发展心理学》
作者: 陈海贤
(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12秒专业心理咨询,6000多咨询顾客。通过,社交平台及图书出版,有100多万读者。)
日期: 2020-7-5
方式: 得到APP听发刊词,22-25章节,及看对应文字
一、发刊词:
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生,因为通过心理学,我们可以得到思维方式和行动工具,改变自己,突破人生困境,创造让自己满意的人生。
“你的心理系统就像一个鱼缸,而你就像鱼缸里的那条鱼,你在里面游,看起来很自由。其实,你是被限制住了。”—— 改变非常难,其实难在你心里。打破鱼缸,跳出来。
问题来了: 如何跳出来?
答: 改变的前提是理解自己,而理解自己就需要有内省的能力。
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有些话你只能讲给朋友听,有些话你只能讲给自己听。有些话你甚至不敢讲给自己听。” 想一想不敢讲给自己听的这些话,它们才真正塑造了你自己!陈海贤博士这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就是要讲不能讲给自己听的话。
通过以下目录,了解一下这本书:
导论 : 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
第一章: 如何启动行为的改变
第二章: 如何启动思维的进化
第三章: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第四章: 如何走出人生瓶颈
第五章: 如何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
结语: 自我发展:一条不断延伸的路
我们要看的22-25,位于本书的第三章: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随想:
1. 我曾经遇到那么多的挫折和人生困境时,如鸟兽困,沉沦痛苦想跳出却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曾经一度想是否自己该找心理医生咨询,因为内心的痛苦和不解折磨自身。近几年看的很多书颇为受益,但不管是阿德勒、佛学、道德经、自我管理、人物传记、正面管教等,其实是属于“心理学”这个大的范畴。所以,非常赞成陈博士说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生。
2. Hence, 以后也是自然要给孩子分享心理学的重要性,对他人生建议的排序——身体健康、赚钱自立、看心理学及其它书、走路识人。
3. 又一次遇到"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第一步应该是, 从"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爱自己"做起。
二、 22| 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1. 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父母生了孩子,但是也可以说“孩子生了父母”,因为如果没有孩子,又怎能自称父母?
2. 不是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自我”存在于“关系”中。
举例1: 跟陌生人说话时,你也许会脸红害羞。(这样的表现也许是你不想要的。)但在熟悉的朋友面前,你可能就会玩得很嗨,压根不会出现脸红心跳。
举例2: 在办公室里,你会努力工作,按照公司规定,你可能还会时常值日,勤快打扫和收拾。但回到家中,你就往沙发上一躺,想着反正有人收拾。(同样适用于读书的孩子们,在学校劳动做得不错,厕所都认真打扫。回到家中,可能抹布都不碰一下,因为自有父母去收拾。)
举例3: 美国传奇教师Marva Collins(马尔瓦·科林斯),在芝加哥贫民区,犯罪和毒品横行的地方,创立了“西侧预备学校”。在公立学校退学的问题学生来到这里,处于一种崭新的关系中,因为Marva她真心诚意相信这些孩子都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她不断激励他们说,"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关系变了,学生的表现,自然也就变了。
举例4: 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场景:正在陪写作业大声责备儿子的暴怒"老母亲",手机突然响了,来电是孩子班主任,老母亲瞬间满脸笑容,"李老师,您好!哦,您要来家访,好啊好啊,欢迎欢迎。孩子在学校让您费心了……" 一开始的你认为的暴躁易怒的妈妈瞬间变为一个热情有礼温和微笑的妈妈。 这样不同的行为是因为她的个性吗?不,是她所处的关系不同。
举例5: 如果一个你不认同的老板交给你一项工作,你可能会非常拖拉,不想去做。但如果是一个你很认同,并且也很认同你的老板交给你一项工作,你应该会很开心愉快马上着手去做,工作效率老高了。 所以,你是一个懒惰拖拉的人?还是一个积极高效率的人? 都是真实的你,只是因为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面对不同的人,你的行为因此而不同。
自我思考:
为什么我们要知道和明白是关系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非个性、性格、天生如此等原因?
答: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
1 . 可以给自己"去标签化"! 不需要贴自己"敏感"、"内向"、"不自信"之类的标签。你一定会发现有一些关系中,你并非如此。所以,你就无需自责和限制自己了。
2. 可以帮助自己理解他人。同样的道理,去理解别人在这段不同关系里的不同行为。
举例:来了一个新同事他就是不跟你说话,不要去指责他为何个性如此古怪。
(先NVC:公司来了一个新同事,过去的一个月里,他没有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跟他打招呼,他没有回应。)
可以试图去理解,是否你们两人的关系的原因,才让他有这个行为。万一他是暗恋你许久不敢跟你说话呢? 又万一你是他的杀父仇人? (此处开个小玩笑,哈哈哈哈……)
3. 以上两步理解了自己,不限制和指责自己,爱自己:理解了他人,不误判他人,不指责他人,爱他人。跳出鱼缸的鱼,在大海里遨游,欢快自在,人生怎么可能不美好?
三、 23| 关系中的角色: 关系如何塑造自我?
1. 人生如戏,我们要在人生中扮演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别限制了自己,一个角色扮演的时间太长,如戏太深,把这个角色当成了唯一的自我。(想想《面具》那首诗,美丽的手一直举着美丽的面具遮面,常年坚持不懈,最后打开面具——她没有脸。她只有面具。)
2. 不同关系中所处的不同角色和位置,会让我们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但角色期待常常会造成语言要求和角色期待的矛盾。
举例:焦虑的妈妈一边说"我的孩子太没有自主性了,我就希望他能主动做事",一边又帮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了。
角色期待里,该妈妈已经把孩子放到一个"没有主动性"的位置,孩子也把妈妈放到"什么事我妈都会帮我做的"这样的位置。(跟上文提到的在学校劳动的孩子的心理一样)
这样,无论该妈妈在言语上去如何要求孩子,孩子都很难发展出自主性。
3.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1)在回应对方前,想想他把你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你真的想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吗?
(2) 如果和别人相处时觉得有些不舒服了,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位置或角色有问题了。
(3) 如果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是要像你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角色期待的神奇力量——小鸡对着狐狸一直喊妈妈,结果狐狸面对这个巨大的期待,根本没法张口吃小鸡,后面真的当了小鸡的妈妈。)
自己小结:
1. 昨天一个朋友一直跟我们讲她想跟男朋友分手的事,她对我是有怎样的期待呢?虽然我可以一直帮她分析,跟她谈人生、谈理想,一起抱怨他男友,但其实并没有解决她的期待。她的期待似乎是需要有一个人来帮她决定要不要分手。然而面对这样的期待,我们应该没有人能给到她答案。
2. 对孩子的任何期待,不要嘴上说,实实际际去做到正面心理暗示、正面行动。
上次听线下的《正面管教》那个老师提到的在家里布置“鼓励树”、“鼓励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用正面行动来,心里坚定相信来,而不是嘴上“我希望你可以怎样怎样”。
《Batman蝙蝠侠》"里面的管家对于自我放弃离家出走多年回来的少主人,只是一句“I believe you will be back.” Never douted.
四、 24| 关系的语言:如何听懂别人的“话外音”?
1. 人际关系本来可以特别简单,就是“听和说”,你听对方对你的角色期待,你据此回应,说出你的答案。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呀!你可能只听到对方跟你讲表面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听懂他话背后的真实想法。
2. 每一件表面事情的背后,试着去解读。"谁在支持谁","谁在反对谁","谁在贬低谁","谁在生谁的气"。内容是表,关系是里。
3. 关系里的语言是相反的,需要"对人不对事。" 跟上面同理,不要看事情的内容,看人物之间的关系。
4. 怎么解决类似经典桥段里每个人在角色期待上的矛盾? (男女朋友吵架,男说,"好了好了,我错了。" 女说,"你说说你错哪里了?"男沉默以对,不行。男岔开话题,还是不行。)
(1)只有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关系和矛盾是很激烈的,是我们最深层的爱和怕,人会本能地回避直接讨论。但唯有直面,才是真正解决。
(2)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
(你怎么老把我们家钱借人?知道老婆的真实意思是你借钱不跟她商量,回答——”老婆不是这样的,我也是很想告诉你,我就是有些担心你把我驳回了,我会没面子。)
(3) 要在讨论事情之前,先思考怎么才能在角色上达成共识。(关系紧张时,组织一起讨论每个人的角色期待,即使没有达成共识,也有意义,因为会知道矛盾在哪里,而不必为胡乱的猜疑而痛苦。)
自我联想与思考:
1. 上次与孩子爸深夜争吵的事情,除了反省自己应该用NVC, 也提醒一下自己,直到现在,是否没有去直面关系?是否没有组织两人一起讨论互相间的角色期待?
2. 理解他人,去理解对方对于这段关系的理解是怎样的。"你自己说要一个人出去安静冷静一下叫我不要担心。我跟你说了太晚了不要一个人出去,不安全,你偏不,你说你要出去。你出去了又怪我没有跟你联系,回来跟我生气。这个家简直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这是对方的真实想法,需要从他的角度去理解。
3. 组织直面关系讨论互相间角色期待很有必要。
借一个朋友的真实案例。
男方:"我期待你成为一个很会做饭菜的老婆",这是男方的期待。女方可以对此做出是否要去满足对方这个角色期待的回应。而不是不说话但两人因此心里各自暗涌,时常闹矛盾。
女方胡乱猜疑怀疑男方"他肯定是不爱我了。他肯定外面有人了",男方心里嘀咕"饭菜都做不好,没有女人味"。
(P.S. 男女双方显然都没有学过NVC,哈哈!)
五、 25| 关系的互补: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1. 婚姻的一个事实是,因为结婚,每个人都需要在婚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让这个家庭顺利运转下去。有些人成了面子,就有些人成了里子。婚姻是有牺牲的,这就是一种互补。婚姻、公司、家庭、社会,系统要运作起来,就需要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分工。有些人当了面子,有些人当了里子,哪怕百般不情愿。
2.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系统里的角色好坏,都是相互造就的。“如果你说什么是美,那也同时确立了什么是丑。如果你说什么是好,那同时也确立了什么是不好。”
3. 三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1) 在家里或团队里,一些人变得特别能干,另一些人就会变得特别不能干。
(2)系统通过把某个人变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3)常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的错乱。系统中的某些人承担了其他人该承担的角色,并把所有人都固定在错误的角色和位置上。
4. 如果你在一段良性的互补关系中,那恭喜你。如果在一段恶性的互补关系中,需要思考——为什么你会在这样的角色和位置?你,是否一定要承担那个角色?
联系实际生活思考:
1. 工作中,我会画简单的画,结果到后面所有的画画就都让我来画了。我因此颇生不良情绪。以及其它一些我能做的很多事,最后都变成我去做。
提醒自己: 公司运转是一个系统,我们需要均衡发展,我当然可以努力追求自己的提升,但不应让这个系统成为不好的互补关系,不能什么事都我来,其他同事照样需要机会,他们自有自己的长处。
我不能自认为及同事们一起认为我多优秀多优越。(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不同,但平等。)
工作里的角色定位,不能变成大家想:反正有我去做。反正他们不用去做。
2. 对孩子说,“如果你需要我帮什么忙,我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你。如果你不说,那我就假设你不需要。” 这个跟阿德勒心理学如出一辙。做作业、交朋友、找工作、找女朋友、结婚、带孩子,这是他的一生自己的课题,我不能代劳包办和干涉,当他主动提出需要我的帮助时,我尽自己最大力量给予帮助。
3. 曾经我一度揽下了家里的重担,各种问题我都去解决。现在反思,那些不该是我该做的角色,其实早该放手。我把两个弟弟当作了"他们没能力解决和承担这些问题"的角色,久而久之弟弟们也自然地把他们自己当了这样的角色,都想着反正有姐姐在解决。庆幸现在这个状况已经改变,各自回到各自的角色和位置。